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27日 · 儘管香港積極在後疫情時代向世界重新開放,但仍不可避免受中國加倍社會監控的壓力影響──其中,不少長期往來香港、研究領域無涉政治時事的台灣學者,都具體感受到近期「對台黑名單」的倍增壓力,甚至不只一人曾在抵港後遭港警羈押,並於禁止通訊的狀態下被「政治詢問」。 但哪些人特別需要注意赴港安全? 在赴港安全有疑慮的情況下,對香港的研究、出版、報導又該如何進行? 香港內部控制加嚴後,而台灣交流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又將如何影響「香港學」的未來與定義? 自認「不敏感」的台灣學者,卻被港警帶進小黑屋. 在港警扣人之前,R可能從沒想過自己的研究、言論或個人背景,竟有被香港政府當成政治威脅的一天。 作為一位國際資歷豐富的台灣學者,香港像是R的第二故鄉。

    • 香港好去處1
    • 香港好去處2
    • 香港好去處3
    • 香港好去處4
    • 香港好去處5
  2. 2022年6月30日 · 近年香港一群學院派出身較為年輕的四字導演希望留在香港拍電影主題皆涉獵社會題材在香港本地票房屢破紀錄在台灣金馬獎也受青睞。 他們能走出中港合拍片的巢臼,另開一片天嗎?

  3. 他們的新聞之路怎麼走下去? (攝影/陳曉威) 2021年6月到12月的半年間,香港3家自由派媒體相繼被清算和關閉,眾多以記者為職業與志業的港人被遣散或離職,他們喜歡的工作無奈被連結到外國勢力,媒體風暴讓為數不少的人拔根離開故鄉,走上來台之路。 《報導者》採訪10位離港來台的香港記者。 這些人中,最資深的早在1997年就入行,經歷大時代,記者經歷影響和塑造了他們的人生;也有初出道就碰上反送中運動,在時代最激烈浪潮中掙扎成長的年輕網路記者。 離港後的他們,新聞專業與熱情還能在台灣延續嗎? 他們與這份職業、與這座城市之間的痛苦與羈絆,會讓他們怎樣選擇未來的路? 在這些香港記者的眼中,如今腳下這個尚有新聞自由的台灣,又意味著什麼?

  4. 2022年6月29日 · 夏博義來自英國的香港資深大律師20212022年間擔任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因長期關注香港人權問題而被譽為人權大狀」。 夏博義在2022年3月遭港警國安處爭議約談指控其涉嫌從海外安排律師團隊為被控犯國安法的黎智英辯護因此同樣 ...

  5. 2017年6月27日 · 20年了香港你好嗎? 2017.6.27 最後更新. 這些年,香港辛苦了。 在71香港主權移交20年的前夕, 《報導者》採訪了6位香港跨界意見領袖, 他們來自金融、新聞、政治、音樂、電影、農業, 跨越3個世代、參與重要歷史事件, 有文革、有六四、有九七、也有佔中, 親歷神氣的香港、物質的香港、士氣低迷的香港,也有被中國化的香港。 透過第一人稱的方式,我們帶讀者看見他們的生活日常, 談過去、現在、未來的香港精神, 談他們的香港夢。 文字│李雪莉、王儀君. 攝影│陳朗熹、余志偉、黃于倩. 設計│黃禹禛. 在71香港主權移交20年前夕,《報導者》採訪了6位香港跨界、跨世代意見領袖。 透過第一人稱的方式,帶讀者看見他們的生活日常,談過去、現在、未來的香港精神,以及他們的香港夢。

  6. 2017年6月27日 · 她有豐富的國際經驗。 在投資銀行時期她經歷香港1997年回歸前後十多年見著港人摩拳擦掌進攻大中國的壯志目睹2003年因 《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 香港一味的中國熱;近年她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更強烈感受到這塊土地快速的大陸化,年輕人一輩子供不起房而有著滿腹悲憤。 她說只有了解這些,才能理解「港獨」興起背後的心理與社會因素。 48歲的她在訪談中多次強調:「我是台灣人,我也是香港人! 」她在這成家、立業、養育3位女兒,她說了一口流利的粵語,透過語言和香港的愛戀,她在訪談裡揭開許多不為一般人理解的香港:那種不許插隊的守法、市井小民仍保有的家族生活傳統,而香港不只有中環文化。 香港給了林夏如各種見識和養分。 她分析香港25年來被侵蝕的3個面向,以及仍保有的3大優勢。

  7. 港人移台進行式.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移台後,仍以「撐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台南的蝸篆居餐廳一角掛著各式議題標語既在台灣撐香港也關注台灣問題希望讓自己生活的土地變得更好。 (攝影/楊子磊) 2019年6月開始每當走進在台港人開設的餐廳商店常可見到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撐港標語或存放一疊色紙讓大家貼成 連儂牆 聲援。 這群在台港人不見得是因 反送中運動 選擇移民、最初也未必為了政治考量離開,卻都願撐起一方天地,期望促進台港對話,或協助在台港人有個聚會之處。 他們的行動有如遍地開花的信號燈。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這是反送中運動的核心意念之一,象徵眾人就算抗爭策略不同,仍朝著一致目標前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