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21日 · 收藏. 從來沒有這麼職業倦怠(burnout,又稱工作倦怠)過!. Future Forum 最新 調查顯示 ,逾 40% 的上班族因為工作而感到職業倦怠,這是自疫情大流行以來的最高水平。. 經濟充滿不確定性、擔心被裁員及重返辦公室後的壓力不斷增加,都加劇了職場 ...

  2. 2014年10月31日 · 直到 1920 年代末至 1930 年代初的霍桑實驗(The Hawthorne Studies)發現,如果員工自覺受到重視,工作效率反而更,促使企業開始關注人性需求。 陸洛認為,心理學研究可以反省、回應「人」的主體性,了解心理學知識和觀念,對於個人成長、人際合作和 ...

    • 建立工作意義
    • 提供發展方向
    • 保有辦公彈性

    首先,個人化的關心和職涯設計。管理階層得明白,團隊成員不再是「一群」部屬,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關心的議題,所以必須在個人和組織之間建立誠實、公開的對話管道,才能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像是彈性工時、職涯目標等,聚焦實際的解決方案,而不只是關懷情緒。 溝通不僅可以理解員工需求,《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到新世代工作者會更想想知道公司的一切相關事項。他們相對其他世代更容易感到焦慮、厭惡不確定性。相反的,透明、開放的資訊公開方式,可以使他們感覺自己擁有掌控權。 主管可和團隊討論溝通的形式、頻率、期待獲得哪些訊息,來幫助他們建立工作意義,並信賴工作伙伴。

    第二個方法,是讓 Z 世代實際感受到公司重視其職涯發展,定期升遷、調整職稱是典型的作法。《哈佛商業評論》提醒,必須向 Z 世代清楚說明發展的方向,例如對職涯進步的期望是什麼、可以做哪些事情獲得成功等。麥肯錫則指出,賦予他們新角色、提供新技能的學習機會,都能起到類似效果。另外,組織也要適時地提醒 Z 世代員工當前工作價值,若能知道個人貢獻將如何影響團隊甚至整個組織,他們會更相信自己正走在正確道路上。

    最後,職場的各個面向都務必往靈活靠攏。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引述了微軟(Microsoft)對自家員工的調查,有超過 7 成員工希望保有辦公地點的彈性,於此同時也有 67% 的人渴望和團隊、同事保持更緊密的聯繫,這意味 Z 世代不單純只想在家上班,而是期待更多選擇權,隨需求選擇工作的地點、時間和方式。組織若能充分提供這項需求,就能滿足 Z 世代們最在乎的留任考量因素。 資料來源/麥肯錫、哈佛商業評論、世界經濟論壇

  3. 2014年11月23日 · 霍桑實驗帶來的啟示是,人的社會及心理因素,是影響行為和績效的關鍵因素,遠超過體力、精力,甚至是經濟誘因。 進一步說,非經濟性的獎賞和懲罰,才是激勵員工和提高員工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這也呼應了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由低到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當實驗者的態度友善,讓女工覺得受到尊重,她們不僅願意接受指示,生產力也提高了。 在霍桑實驗之前,管理學的主流是泰勒化的科學管理,將每項工作細分成個別動作,以標準化管控,員工被當成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只有經濟和肉體上的需求。 梅堯則提出了「社會人」假說,認為人的工作也有社會需要的動機,管理者需要尊重員工的人格,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才能有效激勵員工。

  4. 2018年3月23日 · 《教導型組織》這本書上曾提到:「成功組織會贏,贏在它的領導人不斷栽培組織上下每個層級的其他領導人。 」這句話完全凸顯了接班人培育對企業的重要性,企業關鍵人才的養成與接班梯隊的建立的確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基礎,更是競爭力的優勢所在。 接班人的培育相信是企業長期以來重視的議題,但我們也可以注意到,接班人議題雖然一直受到重視,但是各企業對接班人培育的成果卻不是那麼有效果。 要建立一個制度性的接班人培育計畫,我個人認為有幾個正確的觀念很重要: 1. 接班人的培育是持續性、長遠性、一步一腳印的長期人才養成計畫,不是一蹴可幾的. 一般而言,當企業想到培養接班人時,通常已經來不及了。 因為這時候的企業已經遇到找不到接班人才的困境,唯有及早規劃,持續培養接班人才,才有可能確保企業源源不絕的人才來源。 2.

  5. 2020年5月19日 · 1. 商業模式-數位轉型. 企業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來規劃、設計與建構新型態的商業模式,以影響市場的原有機制,創造新的營收。 比如 Uber、Foodpanda、Airbnb 等等,都是這類型的科技應用者。 2. 產品-數位轉型. 製造商將科技應用於原有產品之中,創造嶄新的競爭優勢來提升營收,可能影響或破壞原有市場,甚至打造新興市場,同時將整體產品競爭周期推向崩壞期(Disruption Phase)。 近幾年,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崛起,都是以此為概念的數位應用,也讓我們見證汽油車產品競爭週期的改變。 3. 流程-數位轉型. 企業以科技應用,改變原有產業價值鏈,降低邊際成本、提升交易效率,藉此產生新營收,或提升原有營收。 大家使用已久的電商服務,便是將數位應用於流程再造的顯著案例。

  6. 2007年1月15日 · 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的《創新求勝》(The Knowledge)一書,提供了企業發展出知識傳遞轉移和創新研發系統的方法。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哲學家博蘭尼(Michael Polanyi)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概念,提出「知識螺旋」理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