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1 文字 柯皓翔 攝影 楊子磊 共同採訪/詹婉如、藍婉甄;影像提供/野灣野生動物醫院;核稿/方德琳;責任編輯/黃鈺婷、汪彥成 環境 醫療 台東 動物保護 科學 森林 同為島嶼上的住客,不少野生動物卻因人類活動或開發行為而面臨存亡考驗。 路殺、窗殺、犬殺、不當飼養、獸鋏⋯⋯難以計數的受傷、死亡案件在日常中反覆上演。 台灣有一群救傷專家為野生動物點亮回家的路,從急救治療、復健訓練到野放復歸,讓牠們有機會重新生活;對於不幸罹難的生命,他們也追問其逝去原因,讓無語的訊息能被人類聽見。 去年(2022)年末,《報導者》走訪台東縣池上鄉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透過受傷大冠鷲與台灣獼猴的故事、保育員及獸醫師的照料心聲,帶你見證生命的強韌與脆弱。
- 台灣曾是世界級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 大獵捕時代,一年6萬隻穿山甲喪命
- 從鄰居變傳奇:「1,000隻只剩1隻」
- 全球保育觀念興起,翻轉穿山甲命運
- 國際不斷施壓,促成《野保法》誕生
- 傾全國之力查緝動物盜獵
- 在地力量,讓台灣轉為保育模範生
- 與社區觀光結合的雙贏路線
- 穿山甲「保母」在全台萌芽
- 危機未完,第一線保育仍需鞏固
全世界共有8個穿山甲物種,分布在台灣的名為「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牠是全世界唯一一種有鱗片覆蓋的哺乳類動物,成體的頭到軀幹長約50公分,尾長約35公分,和一隻貓的體型差不多。長得小頭銳面,活像隻放大版、有鱗片的老鼠。 奇特的外型,加上夜行、穴居的特性,讓穿山甲始終罩著一層神祕面紗,但也開啟了牠悲慘的命運。華人認為穿山甲肉有活瘀通血脈功能、鱗片可協助通乳,人類的慾望使得穿山甲超越犀牛、大象,成為全球走私數量最多的哺乳類動物。 不過在1950年代左右,穿山甲最為人所知的商業用途並非鱗片和肉,而是身上美麗的外皮,台灣就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當時台灣正逢戰後經濟起飛時期,政府大力推動勞力密集、進口替代的輕工業,皮革就是其中之一。穿山甲被視為皮質堅韌、紋理...
趙榮台當時實際走訪第一線,訪談71位獵人、貿易商、皮革廠,比對田野調查資料和進出口數據,推估1950到1970年代是本地穿山甲皮革加工的巔峰期,每個月可產出5千張穿山甲皮,等於每年有6萬隻台灣穿山甲喪命,「當時初步加工好的穿山甲皮就直接堆在工廠,我去訪談時,皮革堆得比人還高。」 有些獵人將整隻穿山甲一起賣給皮革廠,有些則是先簡單剝皮處理,只販售帶鱗片的皮,剩下的肉則賣給山產店。 皮革廠收購帶著鱗片的穿山甲皮後,會先浸泡藥水,讓鱗片脫落,再將鱗片賣到中藥行;剩下的皮則做成各種產品,體型大、完整的穿山甲皮可製成皮包,有破損的皮革或尾部,也可以製成皮帶、皮夾,或是高跟鞋上美麗的紋路,全身上下都不浪費。 趙榮台領著我們到林業試驗所的標本館,工作人員從上萬個抽屜中,找到當時向廠商收購的穿山甲皮革。被染...
保守估計,當時獵人販售一隻穿山甲的所得,相當於1到3週的工資,成為許多民眾賺外快首選。一位在宜蘭的業餘獵人便對趙榮台說:「那陣子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抓穿山甲。」 穿山甲一年只生一胎,在這段全台大獵捕時代,台灣穿山甲族群數量急遽減少。早期穿山甲在淺山地區隨處可見,三不五時誤闖廚房、農田、甚至別人家祖墳;到了1989年趙榮台訪問時,一位中間商說「每年只能抓到10多隻」、皮革業者更表示穿山甲被抓到「1,000隻中只剩1隻」(意即原本1,000隻的族群,現在只剩下1隻),自此穿山甲已經從山上的鄰居,變成傳聞中的稀有動物。 台灣卓越的皮革加工技術,不僅威脅本土穿山甲生存,也為其他鄰近國家的穿山甲帶來浩劫。10多年的大獵捕讓台灣穿山甲元氣大傷,連帶墊高了捕捉成本,加上工資提升,1970年代後,許多皮革廠乾脆...
翻轉穿山甲命運的重要契機來自於國際壓力。 然而,外銷衰退,內需市場仍舊存在,山產店、中藥行仍持續販售穿山甲肉、鱗片,長期研究穿山甲的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博士生孫敬閔表示,1980年代,台灣山產店每年穿山甲消費量超過2,000隻。關鍵轉捩點是1989年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簡稱《野保法》),該法明令禁止捕獵、販賣保育類動物,而穿山甲就是第一波被納入的保育類動物。 《野保法》的成立,並不是台灣民眾或政府的保育觀念突然大躍進,事實上,當時仍有許多台灣人消費野生動物,政府頒布《野保法》最重要的目標是回應國際壓力。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目前住了16隻被棄養的紅毛猩猩,中心主任、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與照養員一起帶我們參觀2.5公頃大的收容中心,籠子裡的紅毛猩猩見人靠近,伸出指頭抓著鐵籠,好奇地擺頭張望,「這隻猩猩以前被人類飼養,所以比較親近人類。」 長期關注《野保法》的裴家騏用「失控」形容台灣當時的野生動物貿易:除了走私紅毛猩猩當寵物,還吃熊膽、買象牙,在國際上惡名昭彰。由於國際環保團體和政府不斷施壓,台灣才終於在1989年實施《野保法》。 在《野保法》制定前,1972年內政部曾宣布全面禁獵野生動物,嚴禁出口、獵捕及製作標本,但警力沒到位,獵捕依舊猖獗。直到台灣第一部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出來,才正式遏止了穿山甲的內需市場。 最後一個讓政府下定決心洗刷惡名的力量是《培利修正案》(Pel...
《培利修正案》對仰賴國際貿易的台灣無疑是一記重錘。除了農委會修法加重《野保法》罰則,各部會也積極動員,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法務部、內政部警政署、農委會、衛生署、新聞局組成「野生動物保育查緝督導小組」,警政署特別選出6名刑事警察中的菁英,以任務編組方式組成森林警察,專職查緝走私、盜獵。 蔡文正便是當時第一批甄選上的森林警察。「光是我一個人一年就破了50幾個案子,」他表示,當時真的是雷厲風行,到山產店、鳥街、中藥行一一查緝, 查到業者都認識他了,甚至曾在業者的店面看到自己照片。 除了嚴懲不法,蔡文正還必須經常和各地方政府、檢察官交流查緝經驗,這是台灣第一次傾全國之力面對動物盜獵問題,所有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裴家騏認為,《培利修正案》執行後,是台灣有史以來最認真查緝動物盜獵的時光,甚至讓很多...
政府雷厲風行的查緝,讓台灣迅速擺脫野生動物走私天堂的臭名,但將台灣推向全球穿山甲保育模範生地位的,當屬第一線居民。 鸞山派出所的警員除了抓犯人,平時還得身兼「保母」角色。今年(2019)3月底前往鸞山派出所採訪時,現任所長胡松俊仁一見我們就直說,「前兩週才有一隻穿山甲誤闖民宅,被送到派出所。上週巡邏時也遇到兩隻,一隻正在挖洞,一隻是小穿山甲,可能還不知道要保持警覺吧。」 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裴家騏和其指導學生林敬勛、孫敬閔從2009年就開始到鸞山村研究穿山甲族群,裴家騏表示,鸞山穿山甲族群量豐富,平均每100公頃有12.8隻穿山甲,可能是全球野外記錄到最高的族群密度。 穿山甲多了,和人們相逢的機會自然提升,屏科大和鸞山派出所、當地農業局已建立通報系統,一旦收到迷途或受傷穿山甲的消息,派出所或...
在屏科大到鸞山做研究前,2007年當地便開始保育穿山甲,幕後推手就是袁宗城。當時政府推動社區觀光警政,這位鸞山派出所前所長在居民倉庫抓到一隻穿山甲,發現牠遇難時只會縮成一球,「太好抓了,實在不保育不行。」於是,他決定以穿山甲保育觀光作為派出所目標。 滿腔熱血卻遭居民無情嘲笑,「保育這個動物可以幹嘛?」袁宗城回想第一次開說明會時,居民毫不客氣丟出各種質疑,讓他當場講不下去。但袁宗城不氣餒,站在居民角度思考說服之道:「全台灣那麼多豬腳,但只有萬巒大家會指定去吃。全世界穿山甲愈來愈少,如果我們保育起來,全世界都會來看喔。」 鍥而不捨加上經費挹注,居民才終於漸漸被說服。2008年,鸞山在社區發展協會支持下成立巡守隊,日本NHK電視台2010年還特地跨海來採訪,現在鸞山派出所前面有隻木頭雕刻的穿山甲,...
保育意識在各地都開始萌芽,不只鸞山,近幾年許多地區都出現了穿山甲「保母」。2016年,花蓮縣秀林鄉的狩獵祭一度誤將穿山甲列入申請狩獵物種,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其中有兩個部落文蘭、銅門主動聲明,穿山甲並非族人傳統狩獵目標,祭儀期間部落族人皆會自律、彼此監督,絕不打穿山甲。銅門部落會議更留下了兩句動人的聲明: 事實上,早期台灣並沒有利用、食用穿山甲的習慣,有些原住民部落,如位於高雄那瑪夏的卡那卡那富族甚至非常尊敬牠,因為相傳穿山甲曾挖洞拯救過族人;台中市南屯區則有「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鯪鯉即穿山甲俗名,早期當地開發時曾發現一隻金色穿山甲,被視為吉兆,若穿山甲端午節冬眠,代表該年收成不會好,因此居民端午節中午就會穿著木屐踏地,希望吵醒沉睡地底的穿山甲。 穿山甲以種種傳說、俗諺,陪伴在人類左右,商業...
台灣未曾大規模調查過穿山甲族群數量,但相較1970年代,現在遭遇穿山甲的機會明顯變多。今年2月,裴家騏便曾在收容中心的Facebook臉書粉專寫道,「我們何其有幸,當全世界所有穿山甲的分布國傳來的都是壞消息的時候,台灣的穿山甲族群卻正在逆勢成長中。」 歷經半世紀努力,穿山甲已然成為台灣的驕傲,但稍不注意可能又走向回頭路。2018年1月,關務署在高雄港查獲3,880隻遭剝鱗片、去內臟的冷凍穿山甲貨櫃,從馬來西亞輸入,以沙丁魚名義報關,現由高雄地檢署偵辦中。 2015年,海巡署曾在食蛇龜、柴棺龜走私者住家,查到5隻遭剝皮冷凍的穿山甲;南投竹山鎮田子里居民也曾在一私人造林地,發現抓穿山甲的陷阱;裴家騏擔憂,穿山甲可能隨著食蛇龜走私鏈,一同輸出到中國,台灣的保育工作仍不能掉以輕心。 長期關注野生動物...
無論比出生率或兒童死亡率,台灣竟然都敬陪末座。擁有世界級的醫療技術、逾99%的健保覆蓋率,為什麼我們每天還有5個孩子離世?
2019年10月15日 · 在3,880隻剝皮穿山甲叩關後,台灣如何避免成為走私中繼站?. 高雄關查獲的3,880隻冷凍剝皮穿山甲。. (照片提供/高雄關). 台灣在復育穿山甲的路上是全球模範生,不僅 野外族群密度最高 , 人工哺育技術也是世界第一 。. 然而,去年(2018)初財政部關務署 ...
2021年7月16日 · 本文為 《這裡沒有英雄:急診室醫師的COVID-19一線戰記》 書摘,經聯經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為《報導者》編輯改寫,部分擷取內容有些許調整。. 所有文字,來自一位醫療前線急診科醫師的心。. 本書作者、少年時曾拿過不少重要文學獎項的急診科 ...
2020年7月15日 · 讀者投書 【投書】「光」發電不夠,還要放對地方:綠能、生態與社會如何共好 蔡政府推動能源轉型,但「地面型」太陽光電的設置進度嚴重落後預期,原因在於各地綠能發展與生態環境相互扞格。 這種現象不只在台灣發生,積極發展綠能的國家皆有類似問題,需要各國政府提出解決方案。 圖為於桃園地區埤塘上設置的太陽能板。 (攝影/余志偉) 讀者投書 近來,媒體報導許多太陽光電發展亂象,如 砍樹種電 、 妨礙漁業養殖 及破壞山坡地生態和景觀等。
2018年6月28日 · 我們還需要下一座園區?. 竹科三期更名重啟紀事. 6月2日,近千人擠爆新竹縣竹東鎮二重國小活動中心,有綁著「拼命」頭巾的老農,也有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公民團體,他們齊聚在此,為的就是爭議30年的「竹科三期」都市計畫案,可能再度重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