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何筱淇/臺北報導】 由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主辦的「二 二 年法鼓山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暨論壇」,九月二十日下午於臺北市中油國光廳舉行,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國泰人壽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與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頒獎給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玉東國中教師王嘉納、臺師大公領系教授謝智謀三位得獎者。 方丈和尚並與舞蹈家許芳宜、大提琴家張正傑共同以「逆光.遇見自己」為主題與談,近千位民眾出席觀禮,網路同步直播,讓更多人一起為得獎者獻上感恩與喝采。 「社會愈動盪不安,愈需要有人發起大悲心。 」方丈和尚致詞表示,關懷生命獎是發掘關懷社會的能量,尤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許多國家籠罩在疫情的黑暗中,希望藉關懷生命獎拋磚引玉,鼓勵大眾關懷社會與人心,促成世界共好。

  2. 萬事起頭難,有人說嘉義是個文化沙漠,在乾荒的土地上耕耘是困難重重的。 黃師兄憑著一股熱力及過去參加學生社團的經驗,披荊斬棘,開出一條路來,得到中正大學一些師生的認同。 嘉義護法會就這樣於民國七十九年八月成立。 黃師兄擔任召集人,會員是中正大學內師生、職員等七、八人。 接著黃師兄積極的從校園推動到民間透過蓮華大願觀音等佛教文物中心的幫忙及當時少數成員的努力護法會員越來越多然而卻無固定的聚會場所。 另一個熱烈投入護持法鼓山的成員是鍾麗華師姊,她經營一家服飾店,店裡總輕聲播放著佛曲。 以佛曲因緣認識了台中護持會員何心妙師姊,於是便投入法鼓山的護持工作,從此奔忙不已。

  3. 「佛教學系究竟在學什麼? 」系主任鄧偉仁以許多人常有的疑問為楔子,從文理學院推崇的博雅教育、佛教學系的架構、學生能力的培養等面向,以及海內外人才交流等實例,為現場及同步參與網路直播的民眾,講解學系教育理念與規畫,廣邀青年世代加入兼具知識研究與修行體驗的法鼓佛教學系,培養自己成為時代需要的跨領域宗教人才。 從學士班讀到博士班,在法鼓佛教學系學習多年的林悟石表示,學校的師長不僅溫文儒雅,而且都是底蘊深厚的寶藏,歡迎大家前來就讀挖寶。 曾參與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至美國留學的劉澶枋,也分享至海外研修交流的甘苦經驗。 遠從高雄北上,原就讀中文系的楊雅琄,對於佛教學系梵文、藏文、巴利文等語言課程十分感興趣,希望能透過文史語文的學習,對於佛教經典有更深刻直接的認識。

  4. 2019年1月1日 · 2019年護法總會新任悅眾授證典禮. 承擔向前 護法心熱切.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帶領現場悅眾高唱佛曲,發起道心。 (王育發 攝) 【林貞均/金山報導】 「關懷護念喜樂護法總會授證典禮於二 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法鼓山園區大殿舉辦,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退居方丈果東法師一同與會,護法總會副都監常遠法師、服務處監院常應法師及常獻法師也到場關懷。 以正副總會長為首,正副會團長、正副轄召、召委和委員等,來自全臺北、中、南、東部地區,共三百五十一位新任悅眾齊聚,在總會長張昌邦帶領下,共同發願弘揚漢傳禪佛教,推動中華禪法鼓宗,落實心靈環保,奉獻自我,成就大眾。 有人是續任,有人是首次接任,有人雖卸任仍扮演協助角色,大家皆為護法的重要推手。 總會長張昌邦致詞時鼓勵悅眾,能夠被交付任務,應當全力以赴。

  5. 出自《六祖壇經》的〈無相頌〉,是一部耳熟能詳的禪門偈頌,內容精要闡述如何不執著於表相、事相的無我智慧。 「實相無相而無不相,法身無身而遍在身,便是無漏智慧所見的空性。 」這是師父住世時對弟子們的提點,即使師父已捨報十年,這段話言猶在耳。 僧團法師們於去年(二 一八)結夏安居時,親手裝摺這一份法寶,不僅做為師父圓寂十週年傳燈法會的禮物,同時希望四眾弟子都能藉由〈無相頌〉來自勉互勉,學習放捨諸相,將煩惱消歸自心,開啟自性寶山;宗奉師教,實踐人間淨土。 (文/編輯室·圖/俞寧) 分享法鼓山方向. 釋演真.

  6. 2018年3月1日 · 在法鼓山全心奉獻, 成就了遍處開花、結實纍纍的善果。 釋果賢. 法鼓山莊嚴供果最初的推手,來自資深義工麗月的雙手,後來更展開教學,傳承好手藝。 (李東陽 攝) 每當法鼓山園區、農禪寺舉辦大型法會,或是農曆初一、十五,佛前層層厚實、色澤飽滿的供果,每每讓見者讚歎不已,而成就這一盤盤莊嚴供果最初的推手,來自資深義工麗月的一雙手。 怒目金剛 細心排供果. 三十多年前,麗月於農禪寺皈依三寶,自此之後,法鼓山成了她的生命重心。 體型壯碩的她,猶如道場的金剛護法,農禪寺第一次辦園遊會時,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正當不知如何處理之際,她一個箭步走到對方面前,大喝一聲:「出去! 」不凡的氣勢,讓對方知難而退,化解了僵局。

  7. www.ddm.org.tw › maze › 176法鼓雜誌

    這一場空前的演唱,深深撼動在場的數千位聽眾,令許多人久久感動不已。 這曲「我們的師父」,是由作詞家瑩、作曲家佩勤倆人攜手合作,網羅十八至二十世紀的中外名曲,重新填詞。 兩位音樂人以史詩般的氣勢、交響詩般的風格,運用流暢的音樂情境,述說師父在大時代中追求佛法的故事。 作品第一段「慧身出塵」,在「長江水,浪淘沙,兩岸有我家,福山狼山映彩霞,帆影接天涯」的歌聲中,彷彿令人重見了師父童年的茅屋故居。 而曲風輕快的第二段「剃度入山」,則活潑地唱出了年少的師父,雀躍離開家園,搭船前往狼山出家的童稚心情。 全曲第三段「執劍護教」,來到大時代戰亂、師父毅然從軍的時刻,「阿修羅魔惡業囂天,三寶劫難心如懸,慈悲心腸,霹靂身段,禪杖化作伏魔劍」,激昂的曲調,奔騰出師父當時的心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