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24日 · 在 2011 年,因為政府賦予醫學中心有支援偏遠地區的任務,高醫必須支援相距 55 公里的恆春旅遊醫院,陳昭文發現,即使醫師本身有再多醫學知識,遇到狀況緊急的急重症病患,有限的軟硬體設備並沒有辦法讓他們做更好的處置,需趕快後送到其他醫院。 那是一場與時間拔河的比賽,因為對急重症病患來說,5 分鐘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不過,「光是打電話轉到其他醫院,就常常收到『在忙,等一下再打』的回覆。 」這樣來回一輪,通常就要等 30~40 分鐘。 急重症患者必須與時間拔河,不能把力氣花在無效溝通. 救護和醫療單位各自形成封閉的穀倉,讓醫療人員花太多時間在無效溝通。 為了提高聯絡效率,陳昭文開始思考串聯各院急診室資料的可能性。

    • 腦部自動導航,成醫師最佳助手
    • 神經外科權威力挺,白袍醫師二次創業
    • 醫師創業,得要懂失敗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腦部開刀的過程中,即時顯示「最佳路徑」,提供手術醫師參考。包含接下來手術刀劃過的區域,分別掌管身體的哪些行為、有多少百分比會影響運動能力和記憶,都會透過螢幕顯示。 這台腦部導航機器人並沒有酷炫外表,主機結合機械手臂、螢幕,外觀看來就是一台手術工作站。但動腦部手術本來就不需要花俏。若能讓手術刀精準地從 A 點走到 B 點,減少對其他部位的損害,就最大功用。 「簡單說,腦部動手術,越單純越好。」鈦隼生物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陳階曉說,身體其他臟器,多少在手術時會有翻動,腦部卻是嚴禁動盪的地方,這也正是機器人發揮功用的好時機。 外界較常聽到的「達文西手臂」和 Brain Navi 設計不太一樣。前者雖然能完成更複雜任務,卻還是跟著醫生操作,靠遙控來動作;腦部導航機器人則類似自駕車提,...

    團隊幕後的靈魂人物林欣榮,除了是腦部導航機器人的發想者,更在醫學界名聲響亮。因為他,是台灣神經外科權威,也是第一位將胚胎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台灣醫師,曾獲得榮獲 2010 年美國神經治療及再生學會最傑出獎;現在,則是花蓮慈濟醫院的院長。 「神經外科醫師在進行手術時,總是希望有更智慧、更精準的設備來輔助。」他舉例,在腦中風細胞移植及巴金森病腦晶片植入手術中,希望能達到 0.01cm 以下的精準度。但是現階段的醫療器材卻只能做到 0.2cm 以上,臨床精準度相差 10 倍至 100 倍。 林欣榮認為,腦部手術得要有新的改變了,不過自己卻不擅長開發醫材、管理公司,因此找上同是醫師,擁有豐富創業經驗的陳階曉來實現夢想。 陳階曉是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專長不在神經外科...

    「因為爸媽以前做裝潢被倒債,所以我在讀國中時,寒暑假都會去菜市場和夜市幫忙賣衣服,一直賣到大學。」他說,這段期間,讓他比起其他醫師同業多了「被拒絕」的機會,加上以前成績起伏較大,並非順順利利地當上醫生,種種經歷,其實都是創業中必經的考驗。 「我鼓勵醫師創業,但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當 CEO,因為 CEO 是很苦的,得到處借錢、借資源;許多醫師卻太順遂,較缺乏這種經驗」陳階曉回憶,Brain Navi 一開始創業時,雖然有想法,可是沒錢請廠商代工機械手臂,加上台灣廠商對醫療機械手臂不太有興趣,一度讓他相當沮喪。 貴人的出現,卻重新點燃了希望。「醫療創業更需要『被點火』!」陳階曉說,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的天使投資,讓鈦隼有了第一桶金,能夠請國外廠商打造機械手臂雛形,否則也不會走到現在發展階段。...

  2. 2020年11月9日 · 林丕容指出一名醫師至多只能顧到 5、6 家診所擴張速度有限林丕容想到以便利商店加盟的概念與有意出來開業的眼科醫師合作由他來找店址提供場地及設備並負責行政及護理人員的訓練讓不擅管理的醫師能專心看診

  3. 2018年1月8日 · 1. 尋求情感聯繫,而不是比優劣. 心理學家米奇 ‧ 普林斯坦(Mitch Prinstein)指出,人們與其刻意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減少與人比較的機會,不如好好改變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 他建議,不要只是消極地滑著首頁、不停重新整理,看其他人都在做什麼,比較別人和自己的近況差異,而是應該善用私人訊息的功能,分享或談論有建設性的話題,尋求真正的情感聯繫及支持。 2. 在可達成範圍內,適度向上比較. 數十年來,研究皆顯示,向上比較的確能激發動力,讓人更願意付出努力精進自己,但要避免一味地向上比較,讓自己過於關注自己的缺點、不足之處,且不斷放大檢視,造成壓力過大,甚至萌生自卑感。 因此,要注意的是,你比較的對象不能離自己太遙遠。

  4. 2016年9月13日 · 這期封面故事的企畫動機很單純, 《被討厭的勇氣》 一書從2014年11月出版以來,長期占據各大暢銷書排行榜。. 即使到了2016年8月下旬,情況依舊。. 身為讀者的你,一定也注意到,除了 《被討厭的勇氣》 ,近一、兩年來,以該書的靈魂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 ...

  5. 2017年6月16日 · 1. 無私的團隊精神. 看看浪花兄弟,為了打敗騎士他們知道必須減少自己出手的次數,幫助KD的融入跟發揮,即使要犧牲個人的數據與獎項。 2. 分工與苦工. 在最後的第五戰中,小皇帝詹姆斯第一節沒打完就累了,從臉部表情明顯可見,而且竟然節末兩罰都不進,因為綠先生〈Draymond Green〉根本掛在他身上。 而且每個內線球員都在快速移動式防守,也努力擋人,幫咖哩弟〈Steven Curry〉切入得分. 假如你在企業待上個幾年,或者有在關心這幾年NBA的動向,你就知道不只是KD有多努力,這個冠軍還需要組織的高效能,真的做到從A到A+。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在團隊中自戀貪功、自私損人,缺乏犧牲精神的人太多了。

  6. 2018年9月13日 · 一齣創作 4 精心排練的演出得到這樣評價劉若瑀心中當然不好受。 但「我這個人,只要告訴我哪裡不對,就一定要找到答案。 」於是,她很認真地研究文章裡的每一句話、作者講的問題,從服裝、舞蹈的編排,想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最後得到結論: 團員背對觀眾打鼓,觀眾看不到演員的臉,只能看到團員的後背肌肉。 而身為總監的她,排練時總是站在後台,只在乎鼓聲有沒有傳遞,竟忘了考量觀眾的感受 。 「如果觀眾能看到鼓者的臉,就可以從表演者的表情,感受鼓聲的力量。 2008年優人神鼓在兩廳院廣場演出〈聽海之心〉。 優人神鼓提供. 劉若瑀後來把鼓轉了一個方向,當演員跳起來打鼓時,台下觀眾能看到表演者的正面。 「 就像看短跑選手比賽,透過選手們衝刺時痛苦、掙扎表情,才能體會身體和心的力量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