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3年來黃國章的媽媽陳碧娥犧牲家庭瘋狂追查甚至協助處理上千例軍冤案但自己兒子的冤案迄今調查未終結她發誓要讓真相浮現親手拔掉兒子頭上那隻鋼釘」。 第一次出國,就是去認屍. 黃國章未滿19歲就提早去當兵,分發到海軍南陽艦上沒多久,黃國章就多次跟父母反映在軍中被霸凌、恐嚇,稱「學長說要打死我」。 黃媽媽一開始覺得兒子不夠適應軍旅生活,和丈夫到蘇澳港探望兒子時,不但要黃國章多忍耐,還拜託艦上長官好好照顧兒子,誰知這一別就是天人永別。 1995年6月9日,南陽艦從高雄左營出港前,黃國章曾打了通電話向媽媽求救,要媽媽無論如何在船開走前帶他離開,黃媽媽除了心急如焚外別無他法。 船出港後,黃媽媽當晚接到一通電話,軍方說黃國章失蹤了,是穿著便服逃兵。

  2. 2023年5月10日 · 34歲的C化名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她和我們提到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小孩」,離婚讓她在心理狀況更好的情況下好好陪孩子長大她和前夫現在仍頻繁聯繫每週輪流照顧小孩

  3. 2023年7月7日 · 台灣每年約5萬對配偶離婚,近10年婚齡呈現愈來愈短的趨勢,半數不到8年,這些家庭若育有子女多屬年幼,當大人在離婚官司爭吵不休,往往忽略父母衝突場景已在孩子內心造成大片陰影面積。 2012年《家事事件法》上路,法院設置家調官,穿梭在離婚夫妻和孩子之間,除依司法職權調查家庭狀況,同時引導父母聽見孩子心聲,連結社福資源。 但目前全台家調官僅49人,身為花蓮地院唯一家調官的寶霞,每年要處理近百案件,如何接住孩子的求救訊號? 從上一代父母婚姻故事到當代離婚關係中屢屢失語的孩子,記者琴宣有什麼觀察分享? (來賓|花蓮地院家事調查官林寶霞、記者洪琴宣;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感謝您的收聽!

  4. 2024年3月26日 ·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是這屆立法院會期首波提出草案的立委,在進入政壇前,是20年經驗的婦產科醫師。 她提到,自己接觸的許多人工生殖求診者,是忙於工作、或者還未找到合適的配偶,故暫時沒有結婚計畫的單身女性,「她們會認為適合結婚的年齡沒有設限,但適合生小孩的年齡就有限制,希望可以保留自己年輕力壯時期的健康卵子,所以來凍卵。 」然而現行法律限制導致,凍卵後的女性若不找到一位男性結婚,就會終生無法將自己的卵子解凍製成胚胎,她認為相當不合理,因此力倡要優先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 此外,2019年同性婚姻合法後,也促使社會討論《人工生殖法》中的「夫妻」兩字是否應該擴大解釋為「配偶」,平等對待同志家庭。 尤其女同志伴侶,只要借精即可進行人工生殖,程序並不複雜。

  5. 2023年5月10日 · 觀察近10年離婚家庭樣貌2021年半數的離婚者結婚未超過8年未滿5年婚姻離異者占比來到34.75%是10年新高。 而離婚家庭裡的未成年孩子,每年有5~6萬人。 其中,變化尤為顯著的,是人們對未成年子女親權的想法不同而帶來的衝突。 我們看見台灣呈現兩極的離婚家庭圖像:一方面,人們對於婚姻的想像更為自由而務實,有的父母願意好聚好散,在離婚後繼續與前任伴侶共同養育孩子;但另一方面,那些無法達成共識的父母,找律師、走上法院,在法律工具的運用和親職焦慮的激盪下,呈現撕裂的離婚風貌──尤其在「搶子」議題上,角力前所未有激烈,擅帶、離間、法庭攻防,漫長的過程令大人與孩子都深深受苦。

  6. 紀錄片導演惠偵,關注移工、土地正義議題,作品有《八東病房》及《烏將要回家》。 這次她拿起攝影機,說起自己「不正常」的家庭故事。 「做為一個女同志的小孩,我的確有著非常痛苦的成長經驗。 然而那痛苦並不是因為我的母親是同性戀,而是因為其他人的歧視;就像公聽會中站在發言台上神情激動、緊蹙眉頭,誓言一定要保護孩子健康安全成長那樣的人。 我相信他們想保護孩子的心,如果那天他們真的願意多了解同志家庭,讓孩子們可以在身心健全的環境中成長,我也會願意幫忙。 是的,儘管你們教我歧視仇恨我的母親,並對我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但我不會計較那些,因為我的同志母親教我的,不是恨。 紀錄片導演惠偵.

  7. 2021年8月11日 · 黃阿姨誤打誤撞走進家庭照護者關懷協會才發現那些長期連對親人都無法開口的委屈痛苦這裡有人聽她說原來不用一直自己撐著社會資源也可以進來幫忙原來她並不孤單還有許多人處境一樣⋯⋯獨自照護大半年後那天她終於有辦法大哭一場。 「照顧者最需要的就是陪伴。 」黃阿姨後來成為了當初救過自己的角色——家協裡的「心理支持員」,聆聽其他照護者的心聲。 當提到長照,社會往往都把焦點集中「被照顧者」的服務,但別忘了,連「照顧者」也需要一道扶持,才能讓一個家庭走下去。 (來賓/《報導者》記者張子午;主持/劉致昕;製作團隊/藍婉甄、洪琴宣)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