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9日 · 何美鄉表示中國已有多起米酵菌酸案例台灣現階段的重點是要盡快找出細菌的源頭把該毒素想成是一個傳染源快速溯源防堵擴散。 她說:『 (原音)這個菌它是適應於植物的菌,不是人類的菌,它的生長環境比較普通,你如果給它機會,它應該也就可以在我們的土壤或什麼地方去生長,我們假定它是透過食物鏈或什麼進到我們台灣,那我們是否可以快速找到這個源,把它控制在一個範圍內,不要變成進入我們的植物生態,這是蠻重要的思維。 何美鄉認為,「米酵菌酸」應該還存在於「寶林茶室」的廚房內,應檢驗的食材很多,包括粿條、河粉、有椰子成分的醬料等都需釐清。 招名威表示,「米酵菌酸」的化學結構非常穩定,特別耐高溫,因此大火炒也無法破壞毒素結構。

  2. 2024年3月27日 · 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釀禍原因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黃麴毒素米酵菌酸的機率較大因為黃麴毒素生存於含有油脂的玉米花生當中米酵菌酸則無需油脂就能生存

  3. 2024年4月11日 · 顏宗海指出常見的錯誤觀念還包括將咖啡豆咖啡粉室溫保存他表示咖啡豆咖啡粉等若保存不當會產生赭麴毒素花生粉花生醬等產品則易產生黃麴毒素因此最好購買真空包裝開封後要密封以冷藏保存不要放在廚房的櫃子或抽屜以免潮濕溫暖的環境產生黴菌毒素此外顏宗海也提醒若食物發霉就要丟掉不可只切掉發霉部位其他照吃因為恐有肉眼看不見的菌絲生長誤食將影響健康。 土城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蘇銘堯受訪時則說,食物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就會發育出黴菌孢子,此時肉眼看不出食物發霉,但放進冰箱後,黴菌會持續生長,雖然低溫下生長速度減緩,但無法殺菌,之後再拿出解凍或加熱後,細菌可能會再次生長,即便烹煮殺除細菌,但產生的毒素有時仍混雜在食物中,無法去除。

  4. 2024年3月29日 · 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29日受訪表示中國廣東曾發生食用濕米粉導致米酵菌酸中毒死亡案例,「米酵菌酸有其生長環境中華料理常將各類食材混和在一起只要放在廚房等常溫偏高達攝氏25至35度的環境並隔夜放置就很容易產生毒素根據文獻指出在條件相同的培養基下,「米酵菌酸並非優勢菌種當在複雜環境常溫偏高的情況下才可能有產出毒素的風險。 姜冠宇指出,從「寶林茶室」案來看,當濕度較高的澱粉類產品,與其他含有胺基酸、纖維素的食材放在一起,又沒有低溫保存,便容易產生風險,這也給業者警示,未來應加強食品保存管理。 他說:『 (原音)所以我們重點是不要讓這個細菌有產毒的空間,我們要執行說所有有水分的澱粉,它有那個4℃以下的一個保存的一個措施 ,這是要警醒所有的食品業者的。

  5. 2024年3月28日 · 吳秀梅指出,「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是一種罕見毒素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的Ph值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的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腎臟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時候食用被米酵菌酸汙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 這次案件便可看到病患的病程進展都非常快,有的2小時、有的7小時,很多都是在12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 吳秀梅指出,「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呼籲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並注意食品儲存的溫度,也不要食用過期食品。

  6. 2024年3月29日 · 寶林茶室. 時間:2024-03-29 15:49.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劉品希.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 資料照。 (劉品希 攝) 台灣出現首例「米酵菌酸」死亡案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今天 (29日)表示,只要在攝氏7度以上就易滋長細菌,建議民眾將食物冷藏保存,減緩細菌生長速度,尤其購買濕式米麵食品,應挑選冷藏品,並盡速放入冰箱保存。 「寶林茶室」案死者體內驗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是從「唐菖蒲伯克氏菌」分泌出的毒素,相關毒素致死案在國際少見,目前相關單位研判可能與食材有關,尤其幾乎所有個案都有食用粿條跟河粉,也讓民眾人心惶惶,不知道該怎麼吃才安心。

  7. 2024年3月29日 · 根據印尼線上雜誌Historia指出印尼當局已於1962年禁止生產椰子發酵餅但椰子發酵餅中毒事件持續至80年代1988年因椰子發酵餅中毒死亡共有37人專研食品科學的印尼西里旺義大學Universitas Siliwangi講師穆夫迪Mufti Ghaffa去年針對米酵菌酸發表一篇研究報告表示傳統椰子發酵餅產生的米酵菌酸會導致食物中毒並造成器官衰竭而死亡。 報告說,在印尼因食用椰子發酵餅而食物中毒很常發生,因此椰子發酵餅被認為具有毒性。 穆夫迪寫道:「米酵菌酸通常出現在以椰子為原料的食品(如椰子發酵餅),主要發生在衛生條件不佳下製作(該食品)或是儲存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