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今年第一場 憲法法庭言詞辯論 於今天(3月9日)上午舉行,大法官針對原住民狩獵權聽取各方意見,預計在一個多月後做出解釋。. 此案源於2015年底,台東縣海端鄉布農族人 Talum Suqluman (漢名王光祿),因使用非法槍枝以及獵捕保育類生物被判刑3年6個月定讞 ...

  2. 來自花蓮秀林太魯閣族的 Ciwang Teyra ,35歲,目前任教於台大社工系,出身原運領袖家庭,父親Teyra Yudaw是推動太魯閣族正名 的重要推手 。 她在父親、自己、族人、其他原民青年身上,看見跨世代存在的原漢歧視。 而這個「原」罪 ,也開啟她從事原住民歷史創傷、原住民社會工作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Ciwang發現儘管社會在進步,對原民無心的「微歧視」,仍在強化各種刻板印象,對原住民帶來身心負面影響以及身分認同危機。 就像一般人以為原住民飲酒過量,然而釀酒在原住民傳統文化是相當珍貴的飲品,不可能拿來豪飲。 不論是美加學者的研究、或Ciwang的 田野調查 當中皆發現,現代原住民過量飲酒的現象,是他們面對創傷跟適應壓力的方法。

  3. 2021年1月12日 · 近30年前的 鄧如雯殺夫案 ,是婦女長期遭受性別壓迫、暴力,孤立無援,憤而反抗所釀的悲劇。 這起案件催生亞洲第一部反家暴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台灣上路,建立受暴者保護體系,藉由導入資源充權(empowerment),協助受暴者從傳統性別分工、父權觀念與道德枷鎖中鬆綁,長出「自己做選擇」的能力。 時至今日,當愈來愈多受暴婦女選擇不再隱忍,現行的庇護、自立資源是否足以支撐她們的勇氣? 當受暴者的選擇是與施暴者復合,懲治暴力、保護受暴者的家暴防治系統,能支持個案的自主決定嗎? 對於深陷暴力,想求助卻不知從何啟齒的男性受暴者,現行體制又能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

  4.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Kate Manne) 一槌定音之作,原書出版於2017年。 許多人以為,「厭」情結(misogyny)應該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然而在書中,曼恩以希拉蕊・柯林頓為例,分析政治場域中的女性參政者。 她發覺,人們對女性政治人物的批評,很多時候仍是將自身對性別議題的隱藏偏見,投射成她個人的缺陷。 當厭結合了社會慣習,往往讓社會難以察覺或對抗。 女性主義的茁壯,催生厭情結反挫力道. 有一種常見的看法是,厭情結(misogyny)是過去的事了,或是它的古老形式已經消失,被一種「新厭情結」所取代,但我懷疑它的真實性,而且這在思考上反而違背了節約的考量。

  5. 回首狂飆年代,一對跨種族母女的愛撼動台美政府. 回到1982年警方在舊台北縣三重市三和路丁姓女子家中發現未滿兩歲的郭她是本案第一位被尋獲者當時已是瑪麗的養女。. 然而赴美簽證尚未核准,仲介集團首腦褚麗卿(Julie Chu)便安排郭先到這戶人家 ...

  6. 2017年2月26日 · 陳欽生是上萬名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之一,他曾是成功大學馬來西亞藉的留學生。 1971年再平凡不過的一天,當陳欽生走回租屋處時,就在距離門口不及150米處被特務逮捕,他先是被指控涉及台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後來又被控參與馬來西亞共產黨,最終被判刑12年。 儘管他後來獲得平反,也拿到補償金,還有政府的那紙證書,上頭寫著:「陳欽生先生及家屬,因政治事件名譽受損,中華民國政府頒此證,以回復名譽。 」但他有時會想:為什麼我還沒有感到舒坦些? 紛來杳至的歷史注定刻下傷痕。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後,政府隨即宣布戒嚴,展開血腥的3月屠殺。 接著是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特務忙於捕獲「匪諜」,數萬人因言論或思想涉及叛亂遭逮捕入獄。

  7. 今年(2023)4、5月,相繼發生台中一中「 烯環鈉事件 」與台灣大學的「 火冒4.05丈事件 」,均被輿論指為「歧視言論」,並且都從校園向外延燒引發社會譁然。. 當此議題被「炎上」數日後,先是 台中一中校長代表學校向原住民族道歉 ,而台灣大學也發出 官方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