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3日 · 1983年8月也就是出國10年之後龍應台同德國丈夫一起回到台灣先在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龍應台與母親美君. 這一待就是三年,也是這時候她的《野火集》出版,因為犀利批判的語言,這把野火迅速「燒遍」整個台灣,根據統計,僅僅21天內就再版24次,幾乎每五個台灣人就擁有一本。 野火集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對台灣影響力極大的一本書,放在今天來看,頗像少年時的韓寒。 書出了,龍應台在幹什麼呢? 她在餵孩子奶,因為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出生了,中文名叫華安,龍應台與很多女作家不同的一點是,她對於孩子是極其迷戀,卻很少提及自己的丈夫。

  2. 2016年5月13日 · 龍應台對其家庭生活的描寫隻字不提她的德國外交官前夫只在2003年作品銀色仙人掌中透露自己已經離婚當年23歲的龍應台赴美留學一待就是8年在那裡與德籍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3. 生平. 1952年龍應台生於 高雄縣 大寮鄉 (今 高雄市 大寮區)。 爾後因其父親工作的緣故 [9] ,舉家先後遷往 苗栗縣 苑裡鎮 和高雄縣 茄萣鄉 (今 高雄市 茄萣區 ),居住在一處處公家宿舍中。 [5] [2] 難民後代的身份使她與環境格格不入,自稱「被歷史丟向離散的女兒」,是「永遠的插班生」 [10] ,造就了她的孤獨,她說:「從前便是孤島,現在仍舊是;現在是邊緣人,從前也未嘗不是。 」 [5] 南部漁村的閉塞、貧困的出身和以勞動階級為主的成長環境,使她對外部世界了解甚少,卻也讓她獲得一種「悲憫和同情的能力」,得以「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 [10] ,造就了她務實的性格。 [6] 她說:「整個少年期是我對 漢字 的癡迷期」。

  4. 是 臺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長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長,亦曾在 美國 、 德國 、 臺灣 、 香港 的多所大學任職。 [4] 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 野火集 》和《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 兩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國 [5] 等地,具影響力。 [6] [7] 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 家世 [ 編輯] 龍應台的父母在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遷往臺灣。 父親 槐生 是 湖南 衡山 人,十五歲時加入 憲兵隊 ,曾參與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 中的 淞滬會戰 和 南京保衛戰 ,來臺後任警察。 母親 美君 是 浙江 淳安 人,1949年遷至 高雄 。

  5. 2021年11月2日 · 但是他們在台灣只住了3年因為丈夫事業上沒有空間發展1986年他決定赴瑞士應聘龍應台隨夫同行從34歲到47歲龍應台在歐洲度過了相夫教子的13年一路隨着丈夫從瑞士搬家到德國把兩個兒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帶大

  6. 2022年3月3日 · Off學. 文化. 70歲龍應台的獨處新解一個人並非獨處閱讀也不是獨處. 當外界定義她為沉重的作家70歲的龍應台卻出了一本小書卸下公職移居鄉間她這回不談國族社會時事改談獨處」,以及在大山大海部落之間行走的體悟。 08:54. 龍應台新書談山居行走的體悟她認為獨處並非離群索居而是與孤獨的自己沉潛同行。 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文. 鄭景雯.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2-03-03. 瀏覽數:58517. 清晨的鄉間,龍應台換上寬褲、雨鞋,那是她走路習慣的裝扮。 雙手套上黃色園藝工作手套,伴她外出的是褲袋裡的鐮刀、修枝剪,還有手上那根用來驅蛇的竹棍。 通常,她一個人行走,偶爾帶著狗,多半不與人說話,把視覺、聽覺的感官放到最大。

  7. 2018年4月23日 · 龍應台形容自己的母親是個厲害乾脆勇敢堅強的女人」,在那個大江大海的戰亂年代嫁給一個天真而不善營生的丈夫因為從中國大陸逃難來台灣貧窮讓生活清苦生了四個孩子的一個家都要靠這個女人支撐,「但她對家人從不嚴厲

  8. 2022年4月25日 · 龍應台 此生唯一能給的 有一天早上大武山的晨光一射進百葉窗縫貓還趴在地板上打呼我的眼睫毛還未張開就想給安德烈打電話兄弟倆說是在安排十二月相聚的時間不知結果如何他們一個在倫敦一個在維也納媽媽在台灣爸爸在德國

  9. 2024年4月24日 · 8种语言. 大陆简体. 工具. 龙应台 [注 1] (1952年2月13日 — ),另有 笔名 胡美丽 [1] , 台湾 作家 、文学学者、 政治人物 。 高雄县 大寮乡(今 高雄市 大寮区)人 [2] , 籍贯 湖南 衡山 [3] 。 大学 毕业于 国立成功大学 外国语文学系,后获 美国 堪萨斯州立大学 英美文学 博士学位 。 是 台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长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长,亦曾在 美国 、 德国 、 台湾 、 香港 的多所大学任职。 [4] 1985年出版处女作《龙应台评小说》,后有杂文、文化批评、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多种作品,如《 野火集 》和《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等,言行遍及华人地区如 两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国 [5] 等地,具影响力。

  10. 2022年4月9日 · 2022-04-09. 瀏覽數 126,600+. 圖/50+FIFTY PLUS. 文/王美珍 攝影/日日寫真 內文圖片龍應台提供. 編按: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壓縮了內心的自由。 為了回應不同的訊息壓縮了自己的獨處你也如此嗎龍應台新書走路獨處的實踐50+》專訪她說自己這回尺度超過」,也建議讀者一起:「每年做一件超過的事。 」從心所欲,不踰矩。 此次採訪,龍應台笑容燦爛,向攝影師拋出一句話:「我這張照片可是要拿去相親的喔! 」幾位認識她多年的記者都說,龍應台變輕鬆了。 10年前擔任文化部長的她,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一個行程尚未結束時,會有幕僚遞紙條催時間,總有下個行程等著她。 先前遷居屏東、2021年又遷居台東的她,生活風景已截然不同:每晚9點就入睡,早晨5點起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