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2月22日 · 2017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第70個年頭,《報導者》連載刊登「見證228」。 這是人權攝影家潘小俠、人權及文史工作者陳銘城和白色恐怖受難者楊碧川,從2010年4月開始,截至2014年5月,以紀實影像手法進行的拍攝計畫成品。 這個計畫採訪拍攝了228位受難者、遺族及家庭,以「肖像攝影」等獨特敘事帶領觀者直視與接近每個故事。 當然,每個故事早已超越個別故事自身,成為台灣當代歷史與文化圖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脈絡。 潘小俠. 自台灣社會開始邁入街頭運動狂飆的80年代,潘小俠便投入紀實報導攝影,並以此為職志,記錄對象從街頭抗爭弱勢到關懷原住民,以至歷史性的白色恐怖都為他所關注。

  2. 2022年2月21日 · 最新. import_contacts. 深度專題. kid_star. 我的閱讀. menu. 選單. 二二八事件75週年. 走進兩場相異卻並存的導覽,中正紀念堂志工們的轉型衝擊. 永和社區大學的「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導覽進行至總統辦公室展廳時,工作人員於蔣中正蠟像前展示白色恐怖時期由總統親批的死刑判決書。 (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相關文章. 前往專題. 政治社會. 社會觀察. 人權司法. 轉型正義. 2022/2/21.

  3. 2022年2月27日 · 林彥廷. 責任編輯/張詩芸. 轉型正義. 228. 在地傳真. 攝影. 歷史. 二二八事件,今年(2022)已是75週年。 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即將要邁向下一個新里程:5月,促轉會將完成階段性工作,提出運作滿4年後總結報告,對如何深化民主落實轉型正義提出具體建議。 總統蔡英文表示,之後將提高層級由行政院扛起執行責任。 今天,50多個民間團體在台北日新國小集結,以「拆除威權・起造新國家」為號召,再次走上街頭紀念二二八。 遊行隊伍從二二八事件發生地 天馬茶房 起行,一路經過「 專賣局台北分局 」、「 台北放送局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最後到達「 行政長官公署 」(行政院),沿途宣讀受難者的姓名,並在行政院前舉行紀念儀式,演出手語唸詩的舞者們,以「無聲」表達受難者與家屬說不出口的心聲。

    • 發炎的記憶
    • 創傷的繼承者
    • 等待療癒的社會

    同樣受創傷記憶折磨的,還有受難者的親人,因為,目睹死亡,有時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前輩作家楊逵的孫女、東華大學教授楊翠談起母親董芳蘭,總說她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能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最早發現,是當母親一個人在廚房洗碗時,她會看到窗戶外有人試圖想闖進家裡,然後她會用力揮著手,喊著:「走開!走開!」 發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在客廳、房間、陽台都能聽見媽媽在跟另一個人對話。 楊翠開始帶母親就醫,當場就被榮總醫師要求住院治療。 幾天後,楊翠到醫院探視母親。天花板上的日光燈發出嗡嗡聲,病房裡依序放置4張病床,靠門口的一直在笑,隔壁床的一直對空氣說話,還有個一直來回走,她看到媽媽坐在病床上,不停地前後搖動。過一陣子,一名護士走進來分發藥物,包括抗憂鬱藥和鎮定劑,吃藥、喝水、吞下,吃藥、喝水、吞下,護士全程監視...

    彭仁郁也發現心理創傷被悄悄地繼承了。「每個人都告訴他們不是你父親的錯,他被國家壓迫了,你要體諒他,那在這樣的體諒下,我在哪裡?我的情緒往哪裡去?為什麼父親的瘋狂要我來承擔?」彭仁郁遇過一位受難者的小孩,從小在黑暗中長大,她的父親用報紙或黑紙將窗戶全部遮擋,家裡不見一絲光亮,因為只要有點光線,他就害怕會被看見。 歷史給出線索。生活在實施戒嚴法下的台灣,曾經有項規定:沒收匪諜的家產,可以提撥30%作為檢舉獎金,加上綿密的祕密警察網絡,滲透常民生活的各個角落。他們從苦難中學到唯一的教訓:任何人都不能相信。 但她/他們無法理解父親,因為父親的過去,是家族裡最深的祕密。痛苦無時無刻不在拉扯彼此,父親無法說出自己在監獄看到的一切。原來,真相如同一條橡皮筋,能屈能伸,能夠被政權隨意拉扯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即...

    簡單的問題從來沒有簡單的答案,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前年考察德國轉型正義後,她給出自己的答案:我們可能忽略了反省整個加害體制。 花亦芬成長於1960年代,一個沉默的時代,台灣的父母囑咐「小孩子有耳無嘴」、「不要參與政治」,普遍性的社會恐懼,伴隨興奮的資本追逐,讓所有人都學著自保,旁觀他人的悲傷。 「不把自己的感受當真,也不會把別人的感受當真,整個社會變得很冷漠。」花亦芬在說戰後的德國,也像在講今日的台灣。 西德轉型正義始於審判納粹戰犯,很快地他們將熱情轉移至經濟復甦,不及10年,西德從戰敗國再次取得「經濟奇蹟」的成就,付出的代價,就是德國人藏起悲傷,假裝痛苦不復存在。直到1965年,心理分析師米雪莉西(Alexander & Margarete Mitscherlich)夫婦出版《無力哀悼》,...

  4.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我們秉持開放參與的精神,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5. 2019年6月23日 · 穿山甲是全球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但是在鸞山,幾乎所有居民都看過牠的蹤影。 「我們叫它『鸞山的寶貝』,」袁宗城一談起穿山甲,臉上不自覺露出驕傲的笑容,因為鸞山是全球穿山甲保育模範生,連日本NHK電視台都曾慕名來台採訪。 然而,這個讓鸞山驕傲的寶貝,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受到部落和台灣人的重視。 事實上,僅僅在50年前,台灣曾是穿山甲的地獄,每年有6萬隻穿山甲遭獵捕,一度面臨絕跡威脅。 長期研究穿山甲的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博士生孫敬閔,到穿山甲棲息地探查。 (攝影/蔡耀徵) 台灣曾是世界級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6. 評論. 楊孟軒/二二八歷史爭論與銅像拆除爭議背後,一場記憶與記憶的戰爭. 3月3日,基隆火車站圓環內蔣中正銅像展開拆除作業,但凌晨先遭人潑漆,後續拆除過程中銅像被拉斷,上半身摔落在地、頭身分離,下半身仍固定在基座。 (攝影/中央社/王朝鈺) (編按: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後3天, 基隆火車站前矗立近70年蔣介石銅像被市府拆除 ,依舊引起不同意見的民間團體矛盾與衝突。 再多的疾呼、研究或紀念,似乎無法改變台灣社會對二二八、白色恐怖等各種轉型正義分歧的記憶。 而創傷的歷史記憶與其產生的強烈負面情感,如果沒有好好正視處理,便會傳承下去,造成一代代分裂的記憶⋯⋯。 關於「偉人銅像」,各國都有「記憶與記憶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