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Series tied 2-2終場
    5月 12日vs金塊
    L
    107 - 115
    Series tied 2-210:30 下午 EDT
    5月 14日@金塊
    Series tied 2-28:30 下午 EDT
    5月 16日vs金塊
  2. 2022年10月31日 · 2022.10.31 最後更新. 嘉義台鐵、台南發生殺警案後,不幸殉職的警員以「勇警」形象被追念;但當執法過當,社會又不免把警察等同於「國家暴力」。 這種雙重的困境背後,是封閉的警察教育體系與強調威權統御的獨特職場文化,而外界始終難以窺見第一線人員的處境。 台灣有將近7萬名警察,而過去10年以來,平均每年5名警察自殺,事發後每每被淡化為個人問題,消逝在社會新聞版面。 從過往單純的維持治安,到隨著時代脈動逐年增加各種辦案項目,當警界職場文化以績效為優先、為考績養案的山頭林立,使得基礎而必要的訓練淪為形式。 近年愈來愈多突發的警員執勤遭攻擊事件,並非碰到火力強大惡徒,多半是在為民服務或非預期衝突導致傷亡,顯示出基礎課程或是實務訓練,迫切需要與時俱進。

  3. 2023年7月25日 · 桃園機場首次軍演──國防部如何模擬作戰,演練共軍進攻劇本?. 7月19日,國軍實施桃園機場反空降演習預演,扮演敵軍的特戰隊員搭乘黑鷹直升機準備在機場著陸。. (攝影/陳曉威). 今年(2023)7月24日至27日的「漢光39號」軍演,是1984年 漢光演習 登場後 ...

    • I 世代支持限制言論?
    • 寬容也有陰暗面:過度的自由vs.過度的限制
    • 被噤聲的另類觀點、被取消的演講和討論空間
    • 打造「安全空間」的需求與負面效果
    • 只是有些人比較激進──或是全新常態?
    • 微侵略:傷口雖小,一樣是千刀萬剮
    • 「受害者文化告訴我應該這樣想」
    • 更自由、開放的討論

    這真的是一種文化轉變嗎?或者大學生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長期以來的研究顯示,情況確實發生了變化:i 世代比較有可能支持限制言論。 受訪者回答限制言論方面的題目時,心裡想的可能是公然說出的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因憤怒或輕蔑而說出口的種族仇恨字眼,或者說「(某族群的)所有人都(有某種負面特質)」這樣的話。奧克拉荷馬大學有兩名兄弟會的白人學生遭到側錄舉發,指他們帶領眾人唱歌嘲弄黑人,內容包括用「N 開頭的字」稱呼別人,說他們永遠進不了兄弟會,以及「把他們吊在樹上」這樣的歌詞。兩名學生隨即遭到開除,兄弟會也被迫關閉。該起事件點燃了關於《憲法》第一修正案適法界線的激烈爭論。有法律學者認為,這條《憲法》修正案連邪惡、帶有仇恨的言論都保障到了。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勃茲(John Roberts)在另...

    這就是寬容的陰暗面。寬容的初衷是出於善意接納所有人,不冒犯任何人,演變到後來卻變成這不容許深入探討議題(最輕微的情況),因為一句話冒犯到人就賠上工作(最糟糕的情況),而且一切另類觀點都沒有發聲的空間。 政府方針的轉變,可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2013年,美國司法部和教育部擴大性騷擾的定義,由「可能令『理智之人』感覺受到冒犯」的言論,擴展為單純「不受歡迎」的言論。美國的大學針對種族、宗教、性別等方面言論的判斷標準,所套用的是上述「不受歡迎」的定義。他們不願意支持《憲法》第一修正案,以避免一絲一毫可能被告上聯邦法院的風險。葛瑞格.路加諾夫(Greg Lukianoff)和強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大西洋雜誌》發表了一篇探討這些議題的文章,引起廣泛討論。文章中指出:「每...

    如果受邀來校演講的人會講出學生不同意的言論,學生現在會希望該講者根本不要來。美國大一新生調查顯示,學生支持拒絕邀請偏激講者的比率,在2015年達到史上最高。史密斯學院的學生提出要求,希望校方取消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莉絲蒂娜. 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來校演講。羅格斯大學有學生發動抗議推動請前國務卿康朵麗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取消校內演講。布蘭戴斯大學的學生封殺了女權運動領袖、堅定批評伊斯蘭教的阿亞安.希爾西.阿里(Ayaan Hirsi Ali)。一個捍衛言論自由的非營利組織發現,學校取消邀請的案例自2000年以來增加了4倍,從相當罕見變成相對普遍。2016年,美國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Righ...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法學教授霍華德.吉爾曼(Howard Gillman) 和歐文.切默林斯基(Erwin Chemerinsky),開了一個大一學生的專題班,授課主題是言論自由。面對學生屢屢支持限制《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論自由,他們感到非常震驚。他們意識到這就是世代轉變:學生親眼目睹仇恨言論造成的傷害,卻不知道言論審查和懲罰異議言論也會帶來危害。兩位教授強調,限制自己不喜歡的言論,很容易使自己喜歡的言論也連帶受到限制。他們投書《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指出,等到政府官員擁有規範言論的權力,「權力會無可避免地遭到濫用⋯⋯在美國歷史的各個階段,政府官員都曾審查、懲罰那些他們不喜歡的言論:廢奴主義者、勞工激進主義者、宗教少數派、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文化評論家、同...

    這些觀點究竟是不是少數激進的人才有?我很好奇。為了找出答案,我和我指導的研究生在2016年4月展開調查,以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修習心理學概論的200名學生為對象,針對相關主題提出各式各樣的詢問。雖然只調查了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一所學校,但這個學校的學生組成相當多元,與經常成為「安全空間」事件主角的常春藤聯盟學校相比,更能代表一般大學生的樣態。 結果令人相當震驚:有四分之三的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學生支持建立「安全空間」,供不同意講者言論的學生使用,也有四分之三的學生認為課程讀物如果提及性侵害,應該要求教授加入敏感警告。 這些學生的觀點讓我們得以一窺「言論」近年來在大學校園引發熱議的原因。受訪的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學生有近一半(48%)同意「白人說『N開頭的字』(種族仇恨字眼)一定會引起反感,即使只是在探討歷史...

    再來看「微侵略」,這通常指無意間傷害有色人種的言詞。根據定義,侵略屬於故意行為,因此稱這種行為是「侵略」其實算用詞不當。但即便如此,許多貼上「微侵略」標籤的言談還是不堪入耳。網路傳媒 Buzzfeed 曾發布一個拍攝計畫的成果:照片中的學生來自紐約的福坦莫大學,他們舉著告示牌,上面寫著針對他們的微侵略話語,其中包括「以黑皮膚的女生來說妳算漂亮」、「所以你們在日本都講什麼話?亞洲話?」、「所以你到底是什麼人?」、「不是,你到底哪裡人?」等等。(看到這些笨拙的社交辭令,我驚呆了──會講出這種話,恐怕是因為跟同儕親身相處的時間變少了。)顯然對有色人種來說,一再聽到這種不顧他人感受的問題,確實很不愉快,同時又備感壓力。LGBT人士也必須面對這種情況,以下這則 Twitter 貼文就是很好的例子:「收...

    以上這些話會令人反感嗎?答案恐怕見仁見智。現在的難題是,如果某人說他被冒犯了,有當事人的證詞已經足夠──他就是被冒犯了,即使對方並沒有那個意思。這就是 i 世代的過度敏感之所以人盡皆知的原因之一 ──他們把言語冒犯看得很嚴重,而且對於哪些字眼會讓人反感,幾乎沒有共識。有些亞裔美籍人士聽到「你哪裡來的?」這種問題就會覺得被冒犯,有些人則不會。一位南亞來的年輕男生寫道:「每週都有人問我:『你哪裡來的?』⋯⋯受害者文化告訴我,這是以種族歧視為基礎的微侵略,我應該要覺得反感才對。可是我沒有。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不一定清楚別人的出身背景。我沒有覺得他們歧視我,因為他們只是想知道我的出身背景而已。但受害者文化告訴我應該要這樣想。」 在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調查中,只有18%的學生同意「你哪裡來的?...

    i 世代將會在一個因為族群認同議題而無所適從的時代中步入成人期。在美國 MTV 的調查中,有84%的受訪者表示,家庭教育曾經教導他們:無論是什麼種族,人人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然而,只有37%的受訪者表示家裡談論過種族的話題,其中白人的比率更只有30%。曾有一段時間,種族議題既重要,同時也無關緊要;有人會談論,也有人避而不談。雖然 i 世代是「色盲」,但由於種族偏見仍然存在,他們的立場多少有些不切實際。 後來 i 世代上了大學,在大學中為了爭取平權而認真努力,卻因為太害怕冒犯到彼此,導致仍然不願談論種族議題。美國 MTV 的調查顯示,只有2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能夠自在地與人談論偏見。調查中有48%的人認為,即使立意良善,讓別人的種族受到關注還是錯誤的行為。不過有73%的受訪者認為大眾應該以更開...

  4. 2023年7月22日 · 本文為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開世替 《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所撰寫的導讀,經麥田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與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為何菁英與執政者原本立意良好的烏托邦發展計畫,往往以災難收尾? 為何中央政府由上而下的介入,總是不能成功改造「地方」而屢遭挫敗? 什麼樣的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可能會養成「政治巨嬰」並致使人靈魂蒼白失能? 《反穀》 、 《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 作者、耶魯大學史德林政治學教授、人類學教授與農業研究計畫主任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在1998年首次出版的《國家的視角》中,重新審思「國家」與「地方/人民」的關係。

  5. 2022年5月23日 · 28歲的溫曜隆目前在軟體公司擔任工程師,距離2018年從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退伍之後,這是他第一次收到教召令。 從3月5日開始,溫曜隆要跟其他約600位教召員一起渡過14天、被稱為史上最「硬」(指訓練扎實)的教召訓練。 國防部去年(2021)年底改組成立的單位「全民防衛動員署」(簡稱全動署),在今年(2022)3月5日開始實施新制教召,預計在2022年結束前,召集訓練總共25個營 (註)、共15,000位後備軍人。 史上最「硬」教召跟過往有什麼不同? 台灣後備新制教召除了將原本訓練天數從7天延長到14天之外,也增加了打靶訓練的子彈射擊數量。 (照片提供/受訪者) 過往7天的舊式教召訓練地點都是在營區內部,缺乏模擬戰時軍人需要在外野宿或是長途行軍的狀況。

  6. 2021年8月28日 ·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 UFO Presences 」, Javier Arcenillas, 2018(RM)

  7. 2023年7月20日 · 台灣是全亞洲女性國會議員比例最高的國家,不僅有第一個非出身於政治家族的女總統,是 亞洲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 ,也有相對進步的性騷擾、性侵害立法。 然而,#MeToo當時在台灣的缺席,既不是因為台灣的相關法律已經十分完善,也不是因為台灣社會業已相當平等,而是與另一種缺席有關:欠缺有品質的媒體深度調查受害者的故事並描繪背後的結構圖像,為被害者的可信度提供支撐,因此被害者無法利用輿論法庭(the court of public opinion)來發聲尋求正義。 我們在2021年於英文期刊《Politics and Gender》所發表的短文,為 東亞的MeToo運動 與 台灣的缺席現象 提出了上述的分析與觀察。 這樣的解釋呼應許多研究對#MeToo運動緣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