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2月27日 · 歌手蔡依林睽違 4 年終於推出新專輯《Ugly Beauty》,日前接受今年爆紅的 YouTuber「 理科太太 」專訪在節目上坦承面對自我是一個長久以來的學習在這段過程裡自我成長心理學和腦科學類的書籍帶給蔡依林很多的幫助其中一本就是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所寫的 《脆弱的力量》 。 他在書中鼓勵人們應該坦蕩接受自己和不完美,才有機會蛻變成更為自信的人,以下內容節錄自 《脆弱的力量》 一書: 在我的部落格上,我最喜歡的單元之一是〈激勵訪談〉(Inspiration Inter view)系列,那個單元對我來說很特別,因為我只訪問真正鼓舞人心的人物──那些人投入世界的方式,激勵我在工作上更有創意,更勇敢發揮。

    • 決定論vs.目的論
    • 現狀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某個「目的」,而非無法改變的「過去」
    • 別因為不想改變,而把過往的不幸當理由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另一位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 ‧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學派,同樣認為人類的失序行為皆源於童年經驗,可是阿德勒堅決站在進化的立場,把人的行為看做是個人追求完美的奮鬥。對生命的渴求,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層面,都是和這種奮鬥意志連在一起,人是從負面向正面的狀態前進。 每個人在生命初始時,是利用他內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對周圍環境的最初印象,設定自己的行為法則和思考邏輯。而只要一個人能意識到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人就能夠改變自己 阿德勒採取的立場,將心理分析從「原因論」移往「目的論」。 《阿德勒職場心理學》作者岩井俊憲分析,前者傾向由「無法改變的過去」尋求問題的根源,還認為過去種種到現在仍然持續影響著自己,一遇上挫折,就把自己當成外在環境的犧牲者、被害者。 岩...

    將阿德勒的觀點應用到自我啟發上,就是讓每個人都理解到 現狀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某個「目的」(目的論),而非無法改變的「過去」(決定論)。 在日本大賣130萬本的《被討厭的勇氣》中,用一個故事說明「目的論」將改變我們如何詮釋自己的人生。 假設某天下午,你帶了一本書到咖啡館,準備享受悠閒的午後,從旁邊經過的服務生不小心打翻了咖啡,剛好灑在你剛買的新衣服上。你大發雷霆,吼了服務生一頓。這時,如果有人問你,你為什麼生氣,你一定會說,都是服務生的錯! 但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其實你是為了想要對服務生大聲吼叫而製造出憤怒的情緒。怎麼說?正巧,在你大罵的當下,電話響了,是重要的客戶打來的,你接起電話,聲音回歸正常,甚至變得很有禮貌,講完之後再繼續怒罵服務生。 這個常見的情況,代表了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可以...

    所以, 重要的不是你過去經歷了什麼,而是如何看待你擁有的資源 ,選擇能讓你幸福的人生風格。在《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新書《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中,更深入挖掘人為什麼不願改變(而不是不能)。就是因為若是要改變,就像是要埋葬過去的自己,因為不想面對「死亡」,所以覺得「現在這樣就好。」 「現在這樣也好」其實就是肯定了自己的「過去」。「過去」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你的過去過得如何,都是由現在的你所決定。人類最擅長的能力之一就是編造故事,為了詮釋現在自己的正當性,才描繪出相應的過去,符合你目的的事情會被誇大渲染,不符合的事情則會被遺忘。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中指出,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像是一個三角柱,通常看得見的只有故事的兩...

  2. 2021年1月20日 · 收藏. 張學友費玉清張惠妹蔡依林演唱會台下上萬人能聽見少不了穩立的音響。 「所有巨星的聲音來自穩立這句話印在穩立國際關係企業董事長陳穩健的名片上1977 年成立的穩立,一半業務為室內燈光、音響、視訊、環控等系統安裝與規畫;另一半業務負責演唱會、戶外活動音響系統,一年約負責 200 場演唱會音響燈光系統,包辦台北小巨蛋 5 成活動。 金馬獎、金曲獎、金鐘獎等三金活動,也幾乎無役不與,穩立辦公室裡的一面牆,掛滿了歷年來的後台通行證與工作證。 一年要做這麼多場活動,公司只有約 60 人的規模,人力調度和現場機器架設的效率是一大考驗。 「我做什麼都會去想怎樣模組化,」陳穩健口中的模組化,是公司站穩根基的原因。

  3. 2016年5月12日 · 轉念間,全世界都聽你的!. 與自己和解,擁抱生活中的美好幸福. 「你對目前的生活感到滿意嗎?. 這可能是你常常心中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尤其是當生活遇到了一些挫折、改變時,如果工作、人際關係和健康方面,都不順遂,心情就很灰暗、沮喪。. 心情沮喪 ...

  4. 2017年10月16日 ·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來說明每個人心中三種不同的自己。 分別為:「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理想我(ideal self)」。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或別人認為自己真正的樣子,是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上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理想我」是我們希望、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同事或老闆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

  5. 2018年7月20日 · 有一次出差,Sam 和幾個海外同事聊起公司新產品,閒談時 Sam 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其中一個外籍同事用了一句 "Speak for yourself." Sam 以為對方很同意自己,想聽更多想法,要繼續說前,被其他同事打斷。. 原來 Speak for yourself,並不是要你繼續講,而是表達 ...

  6. 2016年5月16日 · 面對如此的成功,札哈.哈蒂在 2012 年接受《HUFFPOST WOMEN》的專訪中提到:. You have to really believe not only in yourself,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actually worth your sacrifices. 你不僅要相信自己,還要堅信這個世界值得你投身奉獻。. 11 歲就立志成為建築師的哈蒂,儘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