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1.6
    0.5
    0.3
    Timberwolves lead series 2-1終場
    5月 10日vs金塊
    L
    90 - 117
    Timberwolves lead series 2-18:00 下午 EDT
    5月 12日vs金塊
    Timberwolves lead series 2-110:30 下午 EDT
    5月 14日@金塊
  2. 2019年1月2日 · 一物. Nike「Just Do It」口號舉世皆知 但背後的歷史故事你又知道麼? 撰文:張榮熹. 出版: 2019-01-02 18:34 更新:2019-01-02 18:48. 很多成功品牌都有着專屬的經典口號,提起Nike,最具代表者,當然非「Just Do It」莫屬。 簡簡單單一句英文短句,自1988年面世至今,已鏗鏘有力地震撼人心,上年慶祝誕生30周年已推出了系列別注單品,最近更驚豔地與Dover Street Market(DSM)合作,推出限定「Just Do It」聯乘服飾系列,引來莫大的哄動。 不過,在瘋狂搶購關於這句口號的潮物之際,大家當真又對「Just Do It」認識幾多? 它的設計背景和靈感又是如何? 其實,它的誕生可是來自一個值得世人反思的唏噓故事‧‧‧‧‧‧

  3. 2024年2月25日 · 撰文:莫匡堯. 出版: 2024-02-25 11:00 更新:2024-02-25 11:00. 2024年荷里活史詩科幻電影《沙丘瀚戰:第二章》(Dune:Part Two),將於2月29日搶先在香港上映。. 電影由上集原班人馬添麥菲查洛美(Timothée Chalamet)、Zendaya、Rebecca Ferguson、Josh Brolin及新加盟的奧斯汀畢拿 ...

  4. 2023年4月30日 · 電影. 《命案》影評|延續銀河創作理念 傳承予新演員的表現場地. 撰文:許育民. 出版: 2023-04-30 11:00 更新:2023-05-02 19:54. 13. MakerVille進軍影壇的首部電影 《命案》,創作方面交予銀河映像,編劇與監製有游乃海,導演就有鄭保瑞,從這陣容看,好明顯目標不是要追求幾多千萬票房,而是想有一部具質素有口碑的創業作,為公司奠定方向。 結果不負眾望,電影率先可以前往德國柏林影展首映,開出亮麗的頭炮,隨後在港上畫至今,亦算贏得不俗口碑。 林家棟以大師身份,拯救每一位的潛藏危機。 (《命案》劇照) 銀河創作的宿命.

  5. 2021年11月29日 · 18. 今年是神劇《天與地》十周年,許多觀眾再談起這部經典劇集及重溫金句。 無巧不成話,近期大熱美劇《Yellowjackets》的故事情節及設定幾乎就是美版《天與地》。 《Yellowjackets》講述美國高中女子足球隊遇上空難,倖存者在兩年後才被發現。 這群天之驕女原本取得名牌大學入學資格,無憂無慮地度過青春期,經歷這場重大變故後,各人紛紛走上不一樣的人生。 《天與地》是一套典型的後設劇集,在當年造成轟動,可是在拍攝與創作上留下不少遺憾,《Yellowjackets》在人物描寫與情節鋪敘上都較成熟;《天與地》有「消失」的家明,此劇亦用上蒙太奇的手法,不斷暗示這一群生還者可能吃過人肉,以此營造謎團。

    • 病痛與悲哀的家庭
    • 從印象派到後印象派
    • 心靈繪畫與性的主題
    • 《吶喊》中的普遍焦慮
    • 當戲仿浸沒了原作的意義
    • 挪威國民藝術家

    1863年12月12日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出生於挪威 Ådalsbruk,次年就舉家搬家到奧斯陸(Oslo),那時的舊稱仍是克里斯蒂安尼亞(Christiania)。 孟克的藝術,可說是他坎坷人生經歷的產物。他的家庭有遺傳性的生理與精神疾病,她的妹妹患有精神病,而他親愛的姐姐與媽媽相繼早逝,家族中唯一有結婚的弟弟亦在婚後數月死去。而孟克父親是位虔敬派教徒,強迫症地深信家庭的厄運是上帝的懲罰,並向孟克灌輸天使與地獄的形象。孟克的命運使童年時的他寄情於畫,不去想現實中的悲哀。 這些經歷深刻影響了孟克的思想,他自言:「恐懼、傷痛與死亡的天使,自我出生那天就站在我身旁。」孟克亦因此形成了敏感而悲觀的個性。孟克一直跟父親相處得不愉快,而在1889年父親亦死去後,他說:「我與死人共存...

    在畫法上,孟克經歷過頗多嘗試與轉變,他的一個重要影響來自法國興起的印象派。 莫內:「印象」是日出那一瞬間的真實感受|人與物 孟克於1885至86年首次畫出《生病的孩子》(The Sick Child) ,畫的是於病床上的姐姐蘇菲(Johanne Sophie),在旁是對女兒病情絕望、無助而低頭的母親。孟克首個版本對畫面的處理可能讓我們想到印象派大師德加(Edgar Degas)的《苦艾酒》(L’Absinthe)或芭蕾舞者作品,但孟克用的色更明亮一些,他畫的亦是情緒劇烈的場面,跟顏色之間有種讓人不安的反差。 後來孟克認為印象派仍然太講求技術,他的目標亦不在於印象派所要的捕捉流變世界中一瞬。孟克轉向了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它的特徵是以主觀的心境改造世界,梵高的流動線...

    孟克有一位虛無主義作家朋友 Hans Jæger,他同時是無政府主義者,主張自殺是通向自由的終極道路——因此保守的孟克父親極為反對兒子跟這人來往。然而是 Jæger 鼓勵了孟克嘗試繪畫自己的情緒與心理狀態,他才開始了自己的「心靈繪畫」(soul painting),首幅作品正是《生病的孩子》。孟克後來說:「自然並非眼睛可見的一切⋯⋯它亦包括靈魂的內在圖像。」 我們大概都會同意梵高的畫並非還原現實的模樣,他將主觀的感受投射到柏樹與星夜等景物之上。孟克的繪畫有着類似的取向,他的作品多數沒有明確的主題性,而主要表現緊張的情緒、精神上的痛苦與人類的脆弱。因此,孟克的藝術亦被稱為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孟克的另一主題是性。他受到波希米亞式(bohemian)思潮對性的重視推動,並認為...

    1893年,孟克畫出《吶喊》的首個版本。孟克給予《吶喊》的德文標題是《自然的吶喊》(德文:Der Schrei der Natur;英文:The Scream of Nature)的成畫背景出自孟克的親身經驗,一天日落時分他走在奧斯陸的路上,來到一個峽灣時,他感到疲累與不適,看到天空的雲突然被落日染成血紅色,同時他自稱聽到「穿透自然的無盡呼聲」。 孟克描繪這段經歷的方式非常大膽,亦直接讓我們聯想到梵高的作品。畫面上有幾種線條:天空雲朵的橫向線條、橋上接近垂直的斜線與右邊的河道與遠景結合的彎線,幾種線條在營造出張力之餘仍能保持畫面的構圖。 畫面中間的人物雙手抱頭、眼睛睜大、嘴巴張開,雖居於畫的中央,但畫粗略用上了俯視視點,人物比例上佔比不多,因此觀者會感受到人物就在扭曲與劇變中的環境,跟人物的...

    大概很少人會沒看過《吶喊》這畫,而且孟克的畫作已經融入了美國主導的流行文化。九十年代開始的《奪命狂呼》(Scream)系列,當中兇手所戴的「鬼臉」(ghostface)面具靈感就源自《吶喊》。甚至我們每天都使用的 emoji,當中很受歡迎的「驚樣」(Face Screaming in Fear),亦是參考《吶喊》而成。 普遍的後現代文化,容許我們跟傳統論述與作品脈絡割裂。這時我們發現一個頗有趣的現象:因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都是漫畫化後的《吶喊》形象,這些表現都影響到我們對這表情的感知,讓我們習慣性地對它產生一種逗笑的喜感;可是在流行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就讓我們難以有跟孟克的同樣感受。如果沒有好好了解畫作的背景,我們就不再感受到《吶嘁》表現的情緒,而偏向反射性地以我們過往經驗的對它作喜劇式的感受。...

    孟克的人生並不盡是悲劇,當他幾乎孑然一身投入藝術,奧斯陸的當地居民都漸漸接納他、支持他,使他陸續得到名氣與財富,並能在各藝術館中展出,這一切都為孟克帶來鼓勵。孟克於1944年逝世後,他的兩萬多件作品都遺贈予奧斯陸市,市政府接手了作品的版權管理亦成立了孟克博物館(Munch Museum)。各位藝術迷若在疫情後有機會到挪威旅行,必定要探訪一下這位挪威國民藝術家了。

  6. 2020年11月24日 · 羅爾斯指出,在無知之幕的掩蓋下,人們會傾向想達到公平的互相分配原則,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將會是強者或弱者。. 人們不肯定自己就是強者,不肯定自己會否獲得較大份額的分配,所以出於自保的心態,人們傾向寧願追求公平分配。. 但羅爾斯隨後指出人們 ...

  7. 2020年12月23日 · Cloud好靚女! (Instagram@cloudwann) 現年23歲的Cloud被網民稱為「雲姨」,事關她有着傻氣的性格,但她其實是唱得之人,憑反差感吸引粉絲。 而且她的外表甜美得來,又有點似郭羨妮,所以不乏宅男粉絲,因而更成為冠軍大熱之一。 近日有網民找到疑似是Cloud男友的IG和照片,二人甜蜜相擁,而這位叫Ryan的男生更寫上超冧字句。 而Ryan眼大大鼻高高,靚仔又感覺陽光,比Cloud高出大半個頭,非常合襯。 不過這些合照都是2014至2015年的,已是幾年前的舊照。 雖然有些男粉絲感心碎,不過更多的是希望大家留點私人空間給他們,更表示︰「男才女貌祝福一輩子」、「放過人啦好嗎? 」、「幾靚仔,祝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