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4月23日 · 2016-04-23. 採訪、撰文 馬安奇. 「我才剛進公司,還有時間慢慢學」? 這樣做,2年內從菜鳥變成人人請教的要角.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進入Yahoo奇摩的第一年,何冠錚接觸程式語言的時間,遠遠超過和人類溝通,一如我們對於「工程師」的刻板印象。 不過,隔年他就從後端程式技術轉向前端產品開發,每天周旋在設計團隊、電子商務團隊、研究單位等等部門溝通協調,成為跨部門團隊裡的關鍵人物。 何冠錚的表現令Yahoo奇摩人力資源部總監邱瑜琪印象深刻:「在Yahoo,junior(一般工程師)要升上senior(資深工程師)最快也要3到5年,但是Kaeson(何冠錚英文名)只花了兩年。 」「他總是主動要求:我可以做更多!

  2. 2009年7月7日 · 張文隆在書中引述布萊恩‧米勒(Brian Miller)在《讓員工負起當責交出成果》(Keeping Employees Accountable for Results)書中所彙整的「SIMPLE流程」,建議經理人依循這6個步驟,將當責融入繁瑣的工作流程中。

    • 不要趕,保持每天自己的作息儀式
    • 優先判斷重要、不重要,不在瑣事上鑽牛角尖
    • 擁有清晰的目標,集中全力完成
    • 寫下所有的想法,其中有些會實現為特殊的東西
    • 建立不中斷的特殊專注時間
    • 用最大力量保護自己的行事曆
    • 每天都在練習、學習與追求成長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早起,但如果早上起床後只剩下時間洗臉刷牙、快速吃點東西就要衝出門上班,起床後立刻就進入緊張的心情,然後開始迎接上班一整天的混亂與意外,那麼生活也容易總是在亂了節奏的步調中度過。 相對的,如果日常中養成自己一些固定的作息儀式,或許是早上上班前去晨跑一下,或許是中午休息時走路逛公園幾圈,這樣 「只屬於我們自己的特別時刻」,可以用來調整日常的節奏。 2018 年,我為自己養成了晨跑的習慣,去年開始養成中午去散步的習慣,這些日常的儀式,確實可以幫助我用相對穩定、有自信的心情,帶著相對清晰的頭腦,去迎接接下來日常可能的瘋狂。

    雖然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真的很有效。應該說,可以練習養成一種心態、一種習慣: 關鍵不是「知道事情有分重要和不重要」,關鍵是 「每件事情都判斷重要與否,然後才做選擇」,選擇後,才能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不在瑣事上鑽牛角尖。 我常被人說好脾氣,其實我在遇到每個問題時,例如遇到部落格留言語氣不好的朋友(高效率的人如何面對批評與爭執?),工作上遇到愛耍賴的夥伴,開車時遇到不守規則的人,我腦中都在運轉著上面的判斷機制,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對達成成果最有效的做法是什麼?這樣的思考,讓生活與工作都更輕鬆,也真得更有餘裕!

    擁有目標、計畫還不夠,更關鍵的是我對自己目標、計畫的視野是不是非常「清晰」。如果目標很清晰,那麼當下做決定的速度也會更快,並且每個決定都是朝著目標而做。若是每個決定都朝著目標而做,這就讓每個行動都是往目標邁進一步,自然更容易成就有價值的目標。 這一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其實很難。 所謂的清晰,倒也不是說要很確定目標與計畫,因為現實中這是很難做到的。所謂的清晰,應該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是知道要從自己想要什麼開始做起。去找到確認「我想要」的方法:「如何練習自律?不是用犧牲、克制與紀律,而是確認我想要」。 大到人生的選擇:「不是沒有時間,不是沒得選擇,只是沒做選擇」,小至一個 App 的整理:「如何重新整理自己的手機 App ?我的「主動選擇」刪減 App 法」,其實都是在清晰地確認我想要什麼。

    我是一個愛做筆記的人,更喜歡把自己各種想法、經驗、反省,隨時寫在筆記中。也確實的感受到,這樣的習慣,在兩個層面上對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個層面,當我寫下筆記時,表示我對剛剛經歷的某個事件,進行了一個明確的反思,讓生活不只是一條流水,而是每一刻用心留下我的記憶。紀錄開心的事,就能創造開心的生活:「讓自己開心的筆記術,今天開始寫你的快樂筆記本」。紀錄看似不重要的事,就能讓生活每一刻都變得重要:「把這 10 件「不重要的事情」寫進筆記,讓人生更有動力」。 第二個層面,當這些想法、思考在筆記中逐漸累積,那麼我的大腦就會獲得一個最有力的幫手,在大腦無法處理那麼多資料時,筆記可以幫我找回那些最有價值的想法:「你如何記得寫過什麼文章?我建立大腦輔助搜尋系統」。

    在《深度工作力》這本書中也提到類似的想法,要完成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常常需要的是很長時間的專注。那些成就最大的人,他們其實都在所成就的事情上,投注了我們無法想像長期專注,可能是好幾個月,又或者像是壽司職人小野二郎那樣一生的專注。 或許在職場上的我們,不一定立即就能投入這樣的長期專注中。 也是因為這個小小的習慣,幫助我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組成了家庭,有了更多任務後,還是連續寫了十多年的部落格而不間斷。或許你也能試試看:「通勤族時間更多,每天三小時神聖時間幫我完成更多事」。

    不要輕易給出時間的承諾,包含把時間給他人,或是給自己。如果只是把行事曆填滿,那可能只是多了很多沒有充足時間完成的事情而已。 先確定自己的目標,為自己的目標留下準備時間,這是我非常推薦的「進攻型行事曆」方法。 當有人要跟我約定一個新的時間區段時,我盡可能要百般計較,通常我都不會在電話中直接答應某個時間的請求,因為我必須回到自己的行事曆,為自己需要預留的時間做出計算,才能確保時間最後不會打架。 或許可以試試看:「畫時間盒的練習:如何在更少時間完成更多事情」。

    不過,不一定要到學校去念書,或是要大量閱讀,或是要上很多課,才是學習與成長,當然前述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但可能性不僅止於此。 這樣的心態,是真正對人生有熱情的心態,於是我們還可以在人生中,繼續把握住那些讓自己更好的可能性:「「擁有熱情」不一定是尋找喜歡、興趣與好奇,而是刻意練習」。 以上,是我對「7 Secrets on How Super Successful People Manage Their Time(超級成功人士管理時間的七個祕密)」這篇文章的心得,也分享給大家參考。 (本文出自電腦玩物)

  3. 2013年5月10日 · 重點在於,不同階層的管理者,需要的能力也不同,隨著職務的升遷與調整,主管也要了解不同能力組合的比重,適時調整自己的管理能力,而非一成不變。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茲(Robert L. Katz)提出「管理知能階段論」,他認為一個管理者基本上必須具備3種能力,分別是技術能力、人際能力與概念能力,在不同階段,促成不同能力的比例組合。 高階主管: 最需要具備「概念能力」,倚重抽象思考、分析判斷和策略思維。 其次是人際能力,技術能力則並非重點。 中階主管: 最需要「人際能力」,能與團隊互動、溝通,促成合作。 至於概念能力與技術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程度。 基層主管: 倚賴「技術能力」,以對業務的了解與專業來達成任務。 其次是人際能力,概念能力的重要性最低。 (整理‧撰文 / 鄭君仲。

  4. 2016年9月5日 · 副總、副總統都叫 vice president,但是“副教授”不是 vice professor,副處長也不叫vice director,副產品當然更不叫vice product。. 各種副手有其級別,一起看看它們在英文上的說法。. 1. Vice和deputy. 一般來說,較高層級的「副手」用Vice。. Vice這個字英文的解釋叫做 ...

  5. 2021年8月4日 · 經理人. 經濟學家米凱.蒙戈(Mickaël Mangot)提出 3 個做法,首先從工作本身下手,聚焦目前令人滿意的職務內容,變換分配給各任務的時間和精力。 例如,你厭煩每天追著業績跑,但喜歡教學,可以主動負責教育訓練,提高喜歡做的事的工作占比。 再來,強化職場的人際關係,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靈感,建立新關係,像是參加同樂活動、協助新人;重新界定現有關係,選定一位較少合作的同事,協助他解決困難。 當下讓你迷惘的曲折,也許回頭看才有意義. 最後,思考你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無論對自己、同事、客戶或組織,有什麼意義。 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醫院工友,他們提供的不是清潔服務,而是為患者帶來希望。

  6. 2017年4月7日 · 一位與我關係不錯的朋友,也是一間經營公司有起色的執行長,跟我分享一個經營的觀念。這段觀念很有道理,也點出了現在大多數經營者所缺少的「良心」。過去看過如此多的經營管理書籍,大多都是談論經營方面的技巧,鮮少有提到企業之於社會與員工、還有家庭之間的關係,我朋友的這席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