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8日 ·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8 接受BBC訪問分享台灣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抗疫經驗。 他強調 SARS 讓台灣了解超前部署的重要,並表示總統蔡英文強調,台灣可出手協助其他有需要的國家。 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今天報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台灣在抗疫防疫上做得異常優異,截至昨天僅通報 376 人感染,5 人病故,節目連線台灣訪問副總統陳建仁,希望汲取台灣經驗。 陳副總統首先祝福確診並住院的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早日復原。 他接著表示,台灣很早就體認到,迅速採取行動、超前部署是預防疫情擴散的重點。

    • 都是值得對手尊敬的人物!看到陳建仁,想起王建煊
    • 「道不同,也要相為謀」才是民主能向上提升的關鍵
    • 推薦閱讀

    陳建仁選擇回到中研院擔任特聘研究員,也放棄了自己的卸任副總統禮遇。這禮遇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包括:每個月18萬的禮遇金,每年400萬的事務管理費(逐年遞減),以及保健醫療照護等等。有這樣一筆禮遇金,陳建仁原本可以風光地過著恬適的退休生活,但他說要做「上主手中的小鉛筆」、「服務就是最大的權力,自己還可以繼續在公衛領域讓為人類健康努力就是最大的幸福,不需要卸任禮遇。」重新回到自己的研究工作。 陳建仁展現了政治人物可貴的風範,比起許多支領雙倍禮遇金(現在的禮遇條例曾被大幅縮水過),還拿18%優惠,最後仍汲汲於兩岸政治,要再創仕途高峰的卸任正副元首,差距實在難以道里計。這樣的下台身影,為所有卸任的正副元首與所有政治人物,都立下了一個相當高的門檻,這也讓人想起今年已經 82 歲的王建煊的近況。 王建煊是...

    陳建仁與王建煊黨派不同、政見各異;陳個性溫婉,總是笑容可掬講話慢條斯理,王卻是嫉惡如仇,與政敵對陣常目光如炬。但倆人也有許多相同,諸如:他們都是教徒,對社會公益的熱衷常高過政治本務,王建煊在擔任監察院長期間還發動他的基金會到中國蓋希望小學,到緬甸去鑿井助人;陳建仁在他兩任公職期間,以自己的公衛專業協助台灣度過兩次重大瘟疫,卸任副總統後回去擔任研究工作,心心念念要解開台灣女性肺癌比例偏高之謎。 看到陳建仁放棄副總統禮遇回任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許多黨同伐異者特別眼紅,認為這是要拿特聘研究員的高薪,陳建仁只是「擇優而棲」,沒什麼好稱道的。這些人不相信科學研究可以貢獻世界,不瞭解陳建仁可以有更多優渥報酬的去處,也不認為身而為人,除了黨派鬥爭、高官厚祿,還有其他的價值;也因為他們的眼睛都沾了狗屎,所以看...

    【我不是民進黨員,卻被他們感動】陳建仁罕曝內心話:表不續任時,蔡英文難過回「我們要相忍為國」 【跟大仁哥微笑道別】副總統陳建仁深夜感性卸任文:謝謝國人給我做公僕的機會 【最暖大仁哥罕見罵人】陳建仁 PO 千字文批譚德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還附 2 張數據說明送 WHO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社評:看到陳建仁 想起王建煊 〉。首圖來源:左、右,CC Licensed,經編輯合併。)

  2. 2022年1月26日 · 陳建仁認為施打疫苗能減緩疫情大流行讓病毒不會大幅度傳播同時降低病毒突變的機率, 但要完全撲滅 COVID-19 已不太可能,因為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會讓病毒持續存活,COVID-19 病毒也會為了自身延續,往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方向自然演化。 換言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與 COVID-19 共存。 而從今年一月開始,Omicron 確診個案也讓我們發現病毒已逐漸往「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方向發展;儘管多數為境外移入案例,但本土案例也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 面對即將出現的農曆春節返鄉人潮,台灣防疫政策的下一步該怎麼做? 時報出版邀請到陳建仁院士出席 16 日位於誠品松菸店的新書分享會,以「台灣的科學抗疫之路」為題,親自與現場讀者分享台灣的防疫政策成效。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正常出國?

  3. 2020年8月21日 · 彰化縣日前展開武漢肺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盼瞭解縣民感染盛行率前副總統陳建仁 20 日在臉書貼文指出調查正確性取決於 3 關鍵因素,並引述數據論述在 3 種狀況下調查恐失真。 「失真的調查從假陽性個案談起」—— 陳建仁從專業角度談血清調查

  4. 2019年12月24日 · 總統蔡英文連任辦公室23日晚上推出大仁哥的心內話為人民服務篇影片副總統陳建仁透露今年3月蔡總統面臨黨內初選壓力他發表公開信指階段性任務希望明年告一段落」,當時蔡總統很難過跟他說我們真的要相忍為國」。

  5. 2020年4月8日 · 【大哥與國旗一起登《BBC》】不藏私分享「超前部署」經驗,台灣張開雙臂協助國際防疫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 英媒《BBC》3[...]

  6. 2015年7月16日 · 報橘. BBC 花了 49 年跟拍真實人生,告訴我們「階級翻轉」的可能性. Yuan Ling 2015-07-16. 當世人們都說著,透過教育才能讓貧富差距縮短、階級翻轉的可能性才會提高。 Well⋯為了驗證這件事情,英國老字號廣播公司 BBC 花了 49 年的時間,於 2013 年拍成了一部經典紀錄片《56UP》。 導演分別選擇了 14 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 7 年紀錄一次,從 7 歲開始,14 歲,21 歲,28 歲,35 歲,42 歲,49 歲,一直到前年的 56 歲,製播成 150 分鐘、3 集的紀錄片。 然而在這 150 分鐘內,我們看見濃縮的社會,也看見了我們不願面對的醜陋真相: 「 社會階級是很難跨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仍然是窮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