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4月8日 · David 長期關注伴侶關係與互動方式,累積了多年學理與臨床經驗後,他發現:想要維持良好的伴侶關係,有 5 個關鍵因素;或許有人認為 所謂的 5 大關鍵因素,不外乎是一些常見的價值觀,然而,David 強調,這就是你的關係使命,雖然看似基本的想法與觀念,卻能決定你的伴侶關係是成功或失敗,就好比每間企業都有自己的使命與文化,而企業信念亦決定了該企業的未來。 當然,也不是說 David 的五項原則清單,就是「天下無敵」的聖經,更不是要你拿此清單與其他專家的建議拚個高下;David 表示,提出此清單之目的在於: 作為一個治療師(同時身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若你能認真看待這五項概念,並徹底實踐之,絕對可以為你與你的伴侶帶來「奇蹟」。 愛意味著永遠不必說抱歉?

  2. 2019年10月24日 · 心理學家瑞克.韓森則認為,即使是在一段相互支持的感情中,也需要兩人一起不斷修復,找到最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他推薦一種「修復關係」的練習,給在愛情中面對誤解與爭執的你們。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心理學家 瑞克.韓森、商業顧問 佛瑞斯特.韓森. 騎腳踏車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一下傾斜到這一側,一下傾斜到那一側,而一路上我們必須不斷地進行修正,才能繼續前進。 無論是與朋友、同事、家人還是伴侶之間的關係維持,也是一樣的。 即使是在關係最好的時候,關係的維持也需要一種自然的校正過程,讓我們把它稱之為「修復」,也就是消除一些誤解並消弭摩擦點。

    • 無分工
    • 無趣
    • 目標不一致
    • 失望與幻滅
    • #如何避開這些陷阱?

    「分工」指的不光是家務分配、誰接送小孩這類的實質事務,更包含雙方對關係付出的「情感投資」。Randi Gunther 認為經營感情就像談一場商業合作般,需要對等付出與共同分攤。若某一方總是被動接受關心,沒有能力主動分擔另一半的壓力,長期下來便會導致潛在裂痕。

    通常當某一方開始感到無聊,都怕傷害對方而不想承認。「感情中,安全和舒適無法永遠帶來快樂。」Randi Gunther 說。當親密伴侶太過彼此了解,以至可以準確預測另一半的每個想法、感受和反應時,他們可能會同時失去激情、興奮和好奇。

    交往初期,伴侶們通常會分享類似的夢想和目標。然而,若隨著時間推移,彼此的價值觀(對關係的期望、政治觀點、家庭責任、社經目標,或是性需求、孩子教養方式、衝突解決)發生變化而不再相互影響,目標和夢想也逐漸分歧,這種差異就會造成危機,這種狀況也是人們常說的「個性不合」。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隨著關係的成熟,某一方想要尋求更大的冒險,但另一人的內心深處已經滿足於現狀。對想追求更高成就(比如出國進修)的伴侶而言,家不再提供前進的動力,這種關係變成一個純粹的避風港;即使雙方仍相愛並相互尊重,卻已經停止「成長」。

    人們最初相愛時,總是相信並完全支持彼此,也能很快原諒錯誤,認為愛情能克服他們之間的任何問題。但隨著激情褪去,「情人濾鏡」失效後,你發現自己其實不能忍受抽菸的另一半、一位生活習慣不良的枕邊人,或是一個與你的家人朋友相處不來的伴侶。預支愛情的信用卡已經負債累累,過往的耐心逐漸消磨,失望與幻滅接踵而來,許多人就開始「感覺淡了」。

    「我總是問那些覺得他們不得不結束持續關係的人,為什麼在『為時已晚』之前沒有告訴另一半真實的感受。最常見的回答是:他們確實試圖改善,但覺得伴侶不能或不願意傾聽與改變。」Randi Gunther 的忠告仍是老生常談:溝通與傾聽。也許人的個性與價值觀很難被改變,但我們能為關係付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努力在彼此的差異之間找到包容與和解。

  3. 2017年6月27日 · 文/ Ab 的異想世界. 相信不少人遇到這樣的情形,曾經有個交往的伴侶,也許交往多年,在交往的後期因為太過舒適所以停止經營自己的生活,也停止經營彼此的關係,再加上自己缺乏安全感,開始限制東限制西,限制對方的社交生活,只允許對方跟自己在一起,於是這段關係開始出現了不協調。 而這樣的不協調因為長時間的忽視,對方終於受不了提出分手,這才發現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於是分手之後痛苦不堪,開始檢討自己發現是因為自己過去太沒自信、太廢、太糟糕,所以開始自我提升,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只要自己變得更好了,那麼對方看到後. 就會回到自己身邊。 然而實際的情況是無論自己怎麼提升,做了多少健身,學了多少才藝,增進了多少社交生活,就算許多朋友也說自己已經變得更好了,但結果一切還是沒有改變,對方還是沒有回來。

  4. 2019年11月20日 · 我們身邊總是不乏有些「工作狂」,他們將時間奉獻於工作,面對愛情,總是以「工作忙,沒時間談戀愛」解釋自己的感情狀態,工作狂們積極、能力強的形象,總讓人以為他們習慣獨立,但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卻是空虛的、渴望陪伴的。. (責任編輯:張筑雅 ...

  5. 2017年9月6日 · 高依戀焦慮個體在親密關係中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並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如此地害怕分離,以至於所擔心的事往往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此外他們還常常為此對伴侶大發雷霆,用過激的情緒反應來獲得伴侶的關注和愛(Bowlby, 1982)。 在感到壓力時,他們除了依賴對方對自己的照顧,也依賴對方提出的承諾,並依賴這種承諾建立安全感。 比如,在兩人吵架時,高焦慮的一方往往會焦灼地等待著對方先道歉、挽留,這才讓他們感到: 自己是被重視的。 依戀焦慮真的“沒救了”嗎? 說到依戀特徵,通常我們會把它視為一種較穩定的特質,甚至作為一種標籤貼到人身上:你是迴避型,我是焦慮型,並常常試圖探討不同依戀類型的人有什麼樣的特點。

  6. 2017年9月22日 · 愛心理 2017-09-22. 圖片來源:《我的ID是江南美人》劇照。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心理師說,童年時跟父親相處的感受會轉化為長大後選擇伴侶的依據,簡單來說,你會選擇跟你爸爸很像的人。 「哪有! 我男友怎麼可能跟我爸很像? 聽起來多噁心! 」別急,看完這個故事,回頭想想自己小時候認知的父親,再看現在的枕邊人,有沒有一些微妙的重疊? (責任編輯:蔡芷庭) 文/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一年我愛上一個男人,說真的,我不確定那是不是愛,反而我會說那是一種心被勾動的感覺,但到底勾動什麼,我也說不上來,想到這個人就會心揪一下,會很在乎他的一言一行,你說他很優秀很有吸引力嗎? 我倒不覺得,你說他又帥身材又好,我也看過不少小鮮肉,但就這個男人我一直放不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