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7月28日 · 報導者與長期關注經濟發展與分配的 共力研究社 合作透過關鍵數據的分析具體呈現疫情對於勞動市場與產業發展的深刻影響。 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 疫情下勞工面臨的處境,可能有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 由於經濟體中原本就有一定數量的勞工處於這三種狀態在分析這三種情況各自的變化規模與比例時必須考慮疫情之前的狀況才能估算受到疫情衝擊的變化因此我們在分析去年20201月至今的數據時會以2019年同月份的數據為基準來衡量疫情衝擊的規模。 去年3月台灣疫情開始升溫,對經濟活動的衝擊明顯擴大。 從 協議減班 的實施勞工人數資料觀察,去年2月底僅1,662人,3月底增加至7,916人,隨後一路增加至去年6月底達到31,816 人為高峰。

  3. 1990年代初日本因泡沫經濟破滅後一般性物價持續下跌平均經濟成長率不到1%失業率則高達4%陷入通貨緊縮壓力被稱為日本的經濟失落十年」 。 日本銀行(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也曾公開 表示 ,即便經過20年的 激進貨幣寬鬆政策 ,日本人也無法擺脫通貨緊縮心態,民眾更傾向儲蓄而不願花錢。 日本其實長期以來面臨通貨緊縮,造成經濟發展遲緩。 在通縮時期要刺激經濟,就需要大量的貨幣流入市場,降低利率是很有利的貨幣政策,因此日本是計畫性讓日圓貶值。 今年7月不幸遭槍擊喪命的前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 ,過去就以調降利率來提振日本經濟。 他在第一個任期時,繼續維持「零利率」的政策、設定2.0%通貨膨脹目標,並啟動印鈔機,印製更多日圓投入市場,因此也被稱為「安倍經濟學」。

  4. 2022年8月28日 · 一般來說政府最直接影響經濟的方式有兩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由政府的財政部門負責,透過降稅、補助、補貼或啟動公共建設等方式介入經濟 ,例如台灣政府在疫情期間所發放的 五倍券 就是一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透過補助來鼓勵大眾多多消費,避免經濟衰退。 貨幣政策則是由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負責,顧名思義就是要控制貨幣的價值或數量,影響本國貨幣的購買力,讓大家的購買力變強或變節制。 譬如,如果要增加貨幣數量、讓大家多消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印鈔,或是有另一個選擇,就是「調整利率」、讓利率變低;反過來,如果想壓抑物價、減少大家的消費,就可以調升利息。 「利率」就是利息比率,指向銀行借款所產生的額外費用。 大家可以想想,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借錢呢?

  5. Data Reporter》 台灣人均GDP如何超越韓國? 民眾對亮眼的經濟果實有感? (設計/江世民) 2021年,台灣的人均GDP在世紀疫情之中逆勢成長,首次超越3萬美元(約新台幣92萬元)。 到了2022年,台灣經濟數據再次傳出「捷報」,20年來首次逆轉、超越韓國。 乍看之下,台灣經濟似乎終於擺脫了長達20年的停滯。 然而GDP的亮眼表現,卻和不少台灣人的「體感」存在落差;台灣平均薪資的增長幅度,也難以跟上GDP的成長。 究竟,GDP這個經常出現在經濟新聞版面之中、各國都很重視的指標是什麼呢? 為什麼台灣的人均GDP,能在去年超越韓國? 在台灣亮眼的經濟數據底下,還藏著哪些隱憂呢? 為何2022年台灣人均GDP能贏韓國?

  6. 2022年8月28日 · 貨幣巿場基本運作日圓愈來愈小背後原因是什麼所謂的匯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是什麼意思貨幣經濟的策略為什麼日本要鼓勵人民借錢」?銀行利息上升和下降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和考量是什麼

  7. 2023年6月25日 ·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吳聰敏長期以來對台灣經濟學教科書的在地化貢獻厥偉退休後除了埋首台灣經濟四百年的研究寫作也持續在課堂上執教。 (攝影/楊子磊) 不同年代的價格管制之手. 除了爬梳台灣經濟史之外,《台灣經濟四百年關於戰後的章節經常能看見吳聰敏對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批評。 比方說,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為維持軍公人員的糧食供應、以及(當時仍在大陸的)中央政府的需求,因而對農民實施「稻米徵購」,規定稻農除了自用數量外,其餘稻獲皆需以固定價格由政府收購。 但政府收購價格遠低於市場行情,導致稻農不願上繳,進而市場上出現的「米荒」現象,也埋下228事件的成因。

  8. 在主要生產國排名倒數第六. 近年來許多製造業紛紛高喊ESG,強調經營投資會重視減碳。 但進一步分析,在過往電價凍漲期間,電子業、石化業與鋼鐵業並未顯著提升節能投資。 而在節電率上,電子業與石化業也都未見進展,甚至節電率仍低於全台平均。 若經營者對本次電價調漲感到不滿,與其動員輿論批評,不如回頭檢視本身企業的節電率是否提升的空間。 若能將節電率提升至全台平均2%,則可大幅度抵銷此次電價調漲生產成本的衝擊。 鄭睿合等(2018)分析. 工研院調查. 能源價格走勢預測.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