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瀕危動物總覽. 為確認瀕危動物保育行動之行動對象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2017年盤點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陸域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陸域爬行類淡水魚類昆蟲類等生存現況及面臨威脅並邀請專家學者多次討論後發現林鵰遊隼黃鸝及金龜註1野外族群近年來整體族群趨勢回升臺灣櫻花鉤吻鮭已完成保育策略且持續進行各項保育措施臺灣黑熊雖已於2012年訂有保育行動綱領但仍需強化各項保育行動工作

  2. 台灣雲豹. 在台灣動物滅絕的生態危機已經存在多年了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13年設置1500多台自動照相機和200多個氣味陷阱結果卻一無所獲在2013年4月宣布台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學者們強忍悲傷把這份用生命換來的調查」,投稿至國際保育期刊在經獲認可後隔年4月台灣雲豹已確定滅絕台灣雲豹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本島最大型的肉食野生動物之一。 原本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台灣雲豹,因為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被迫遷往高山生活,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北大武山。 自80年代中期開始,就已經沒有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

    • 1)天堂長尾鸚鵡 (Paradise Parrot)
    • 3)袋狼(Tasmanian Tiger)
    • 6)新月甲尾袋鼠(Crescent Nail-Tail Wallaby)
    • 7)北非狷羚(Bubal Hartebeest)
    • 8)聖赫勒那蜻蜓(St. Helena Darter)
    • 9)莫島管舌雀(Kākāwahie)
    • 10)關島狐蝠(Guam Flying Fox)
    • 11)波斯虎(Caspian Tiger)
    • 12)刀鯰(Siamese Flat-Barbelled Catfish)
    • 13)滇池蠑螈(Yunnan Lake Newt)

    昔日生活在澳洲東部的天堂長尾鸚鵡,於1928年後便消聲匿跡。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乾旱、人類過度放牧和砍伐桉樹,令牠們的棲息地減少,都是其滅絕的原因。 1. 滅絕時間:1920年代 2. 滅絕原因:乾旱、人類過度放牧牲畜、人類砍伐桉樹、棲息地減少

    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有袋肉食動物,因身上有條紋而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歐洲殖民者認為袋狼會捕食他們的綿羊,而開始對牠們進行獵殺,但當袋狼的數目減少,人類卻捕捉牠們放進博物館及動物園展示。最後一頭袋狼在1936年死於動物園內。 1. 滅絕時間:1930年代 2. 滅絕原因:人類捕殺及狩獵

    新月甲尾袋鼠為小型有袋動物,曾活躍於澳洲西南部及中部地區。但隨著歐洲殖民者引入狐狸和貓,新月甲尾袋鼠遭這些外來物種捕食,令牠們的數量減少。1950年代前,人類開發野生動物棲息地,成為新月甲尾袋鼠滅絕的一擊。 1. 滅絕時間:1950年代 2. 滅絕原因:外來物種入侵、人類破壞棲息地

    生活在北非草原上的北非狷羚,因身影曾出現在古埃及墳墓的藝術品中而廣為人所知。然而因為人類長達數個世紀的過度獵捕,北非狷羚最終在1950年代滅絕。 1. 滅絕時間:1950年代 2. 滅絕原因:過度獵捕

    這種蜻蜓原生活在大西洋聖赫勒那島上,最後一次被發現為1963年。聖赫勒那島在16世紀後期被殖民,導致蜻蜓失去棲息地,加上人類引入非洲爪蛙等入侵物種,也加速其滅絕。 1. 滅絕時間:1960年代 2. 滅絕原因:棲息地消失、外來物種入侵

    莫島管舌雀在1890年代的夏威夷曾經非常普遍,但由於棲息地遭破壞,加上人類引入蚊子傳播疾病,最終導致其消亡。1963年,莫島管舌雀最後一次出現在夏威夷的保護區內。 1. 滅絕時間:1960年代 2. 滅絕原因:棲息地消失、人類引入蚊子傳播疾病

    這種體型嬌小的果蝠曾一度被人類大量捕食,後來人類還在其棲息地引入掠食物種棕樹蛇,加速其滅絕。最後一群關島狐蝠死於獵人搶下,1968年以後再也沒有被人目擊過。 1. 滅絕時間:1960年代 2. 滅絕原因:人類捕食、入侵物種捕食

    波斯虎又名海裏虎曾為地球上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雄虎身長可近三公尺。19世紀後期,人類開始獵捕波斯虎,並把牠們的棲息地開墾成農耕用地。 1. 滅絕時間:1970年代 2. 滅絕原因:人類獵捕、棲息地消失

    刀鯰是人類在陸地及河流上建造房屋的受害者,昭披耶河建築大壩及運河時的污染、泰國首都曼谷及其周邊地區發展導致濕地乾涸,都是刀鯰滅絕的原因。 1. 滅絕時間:1970年代 2. 滅絕原因:棲息地消失、人為污染、濕地乾涸

    中國昆明湖為滇池蠑螈的主要棲息地,然而隨著城市發展,人類在湖上新建用地,加上養鴨業引入外來魚類及青蛙,令牠們的生存備受威脅,最後一次出現為1979年。 1. 滅絕時間:1970年代 2. 滅絕原因:棲息地消失、外來物種入侵

  3. 瀕危物種 (英語: endangered species ,簡稱EN是指很可能會 絕滅 物種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就列出了許多瀕危物種,這些是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架構下,野生物種中第二嚴重的 保護狀況 ,僅次於 極危物種 (CR)。. 2012年的國際 ...

  4. 2021年12月29日 · — 作者: 動物人. 分類: 知識. 每年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旨在喚起全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近年全球自然保育意識也逐漸抬頭。 惟在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寫 IUCN截至2021年目前追蹤的120,372種物種中有高達6,811種生物被認為是極度瀕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比起2012年的5734種又多出1077種生物瀕臨絕種危機。 Conservation Status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Of Nature IUCN Red List.

    • 0975 038 215
    • contact@animalan.com
  5. 瀕危物種是指物種由於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 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 食物鏈 ,造成 生態系 的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許多國 ...

  6. 哺乳類動物覓食困難失去棲地成物種滅絕關鍵. 海洋生物:海水升溫,恐使大量海洋生物在300年內消失. 鳥類:本世紀末,99% 的皇帝企鵝可能消失. 昆蟲類:棲地喪失、殺蟲劑和氣候變遷威脅昆蟲生存. 爬蟲類:最新研究警告,鱷魚和烏龜消失的風險極高. 阻止物種滅絕危機,必須落實氣候行動. 一、哺乳類動物:覓食困難、失去棲地,成物種滅絕關鍵. 無尾熊:受氣候危機影響最大的動物之一. 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使尤加利樹的營養素減少,以尤加利葉為主食的無尾熊因此營養失調甚至餓死。 © Paul Hilton / Earth Tree Images. 2009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無尾熊列入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物種名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