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9月19日 · 921地震屆滿20年 之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從齊柏林導演25年空拍歲月所累積的30萬照片中,挑選極具指標意義的地景照片,對比地震前後的改變與復原樣貌,供民眾閱覽、省思。. 他鏡頭下的每一張照片不只是紀錄,而是這座島嶼的記憶;不只是當下,而是 ...

  2. 2022年1月20日 · 台大團隊以深度訪談方式,完成台灣首份COVID-19疫苗猶豫的質性研究調查報告,剖析影響國人打不打疫苗決策的關鍵原因(圖非研究報告中的受訪者)。 (攝影/林彥廷) 「台灣一直以來對『疫苗猶豫』的研究和關注不多,我很希望看到COVID-19打開這一道門,」完成台灣第一份COVID-19疫苗的質性研究的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受訪指出,「國外對於疫苗猶豫議題的重視度,幾乎等同於疫苗研發,並且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實務方法,試圖更接近、理解這群人,台灣雖然相對議題被掩蓋,但這群人依然存在。 官晨怡在2018年就關注疫苗猶豫的議題。 「我自己生了孩子之後,也曾莫名感受到焦慮,帶孩子去打疫苗時,在網路上Google相關資訊。 我就覺得這是一個當代、特定階級社群的父母容易產生的反應。

    • 圖非·羅茲1
    • 圖非·羅茲2
    • 圖非·羅茲3
    • 圖非·羅茲4
    • 圖非·羅茲5
  3. 2024年3月11日 · 《報導者》採訪學者專家及整理資料,篩選出318運動中的10個關鍵字,為曾經參與這場重大運動,或未經歷過那段狂飆年代的讀者,重新梳理它的複雜成因,以及持續至今的眾多影響。 【1】反黑箱. ──10年前的抗爭群眾最大共識. 2014年3月21日晚間,立法院議場內的群眾正在入口處模擬應對警方攻堅的防守措施。 (攝影/楊子磊) 引發占領的契機不只《服貿協議》,也與當時民間抗爭蜂起的社會氛圍相關。 自2008年起,台灣陸續發生多場環境、勞工、土地運動,群眾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持續累積,最終匯聚成占領立法院的聲浪。 而318運動的24天內,由於參與組織多元,除了議場內「決策小組」提出的訴求外,公民團體各有主張,其中最普遍受支持的目標即是針對程序正義的「反黑箱」。

  4. 2023年10月16日 · 從雲上到海下,解放軍對台灣周遭更趨大膽的侵擾趨勢. 再次拉高視野,這條「第一島鏈」北起日本本島、沿地形連接至九州島、琉球群島、台灣,再南伸至菲律賓及東南亞各島嶼。 位於島鏈正中間的台灣,可謂西太平洋上最關鍵的戰略要地。 根據9月剛發表的 國防部2023年版「國防報告書」 資料,台灣不只有軍事上的重要意義,於貿易、民生領域亦同,全球約50%貨輪需經過台灣海峽,台北飛航情報區共有18條國際航線,為連結東南亞與東北亞、北美洲三地的必經空域。 從對馬海峽到宮古海峽的解放軍軌跡:日本為何走向戰略清晰化. 解放軍對西南海域的布局,是為阻礙台灣盟友由巴士海峽介入台海。 至於對日本海域的侵擾,則凸顯解放軍希望嚇阻台海北方的駐日美軍、日本自衛隊。

  5. 2022年7月20日 · 根據2022年6月的統計,全台58萬原住民,將近4成9、約28萬入籍都市。 這集,我們將聽見兩位都原青年的成長故事。 圖非當事人。 (攝影/唐佐欣) 原住民考試「加分」,真的是一種「享受」嗎? 在社會標籤下,原住民族學生在就學後,無論是成績優異、半工半讀、難以追趕其他同學或甚至輟學,似乎都只被「加分」印象一筆帶過;然而,他們在成績之外的生命經驗是什麼? 又如何回過頭影響他們的課業? 毛弟父母是太魯閣族與鄒族,她則在基隆長大。 毛弟坦言認同之路痛苦而漫長,到大學以前根本不願意承認原住民身分,在都市長成一個「什麼(關於族群的事)都不知道的原住民」,直到大學才知道爸媽的族別。

  6. 2019年9月19日 · 這場地震震央位於南投集集,震源深度僅8公里,屬極淺層地震,破壞力驚人,不僅全台有感,地震規模7.3、中台灣最大震度更達最高7級。 「集集地震」(下稱「921地震」)不僅是20世紀全球最嚴重的地震之一,亦是地震研究上相當重要的世紀大震。 顯著有感餘震破紀錄,1個月內163次. 921地震後餘震發生、分布。 (資料來源/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整理/柯皓翔;設計/黃禹禛) 921主震過後半小時內,凌晨1時57分、2時3分、2時16分,分別又發生規模6.4、6.7、6.8強震,使得921災情雪上加霜。 中央氣象局資料 顯示,地震發生後1個月內,顯著有感地震達163次。 截至10月底,顯著有感餘震更多達205次,其中181個地震之規模在4以上,規模6以上者也高達10個。

  7. 2023年3月20日 · 20名國籍航空機師決定針對2021年中被多次強制清零,提集體訴訟與國家賠償。 為其中兩名提告的機師。 (攝影/鄭宇辰) 獄政司法. 疫情. 2023/3/20. 文字. 嚴文廷. 攝影. 鄭宇辰 陳曉威. 設計. 吳政達 黃禹禛. 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張詩芸、陳思樺. 人權. 司法. 政治政策. 防災. 交通. COVID-19. 公衛. 獄政司法. 疫情. 2023/3/20. 文字. 嚴文廷. 攝影. 鄭宇辰 陳曉威. 設計. 吳政達 黃禹禛. 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張詩芸、陳思樺. 人權. 司法. 政治政策. 防災. 交通. COVID-19. 公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