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恐攻或抵抗? 在台灣聽見遠方戰場的回聲. 未癒的歷史傷痕下,他們的和平想望難以同步──在台以巴人如何看待加薩戰火? 2023年11月4日,巴勒斯坦群眾在以色列軍方轟炸完加薩走廊南部的汗尤尼斯(Khan Yunis)後,於瓦礫堆中尋找生還者。 (攝影/AFP/MAHMUD HAMS) 2023年10月7日, 哈瑪斯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Operation Al-Aqsa Flood) ,對以色列進行突襲,引起全球震驚。 根據以色列的官方統計,10月7日的突襲造成至少1,400人死亡,並有240多名以色列人遭到綁架,至今仍未獲哈瑪斯釋放。 突襲隔日,以色列也旋即對哈瑪斯宣戰,展開一系列空襲行動,並在10月27日正式進入加薩執行地面作戰。

  2. 是謊言或真實? 戰爭歷史各自表述. 從「花之屋」回到貝爾格勒市區,卻像被拉回苦澀的現實。 1999年的轟炸遺痕是這座城市鮮明的傷口,這場由北約發動的大規模空襲迫使當時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結束南斯拉夫分裂後的最後一場衝突──科索沃戰爭。 國防部的殘破廢墟多年後依然矗立,裸露扭曲的鋼筋水泥與焦黑牆面彷彿提醒全世界:瞧,我們也是受害者吶! 塞爾維亞友人艾莉克斯在東正教復活節的日子,邀我到位於新貝爾格勒(Novi Beograd)的家裡作客,公寓旁即是當年被炸的中國大使館空白遺址。 在那一年的5月熱浪中,我們一起染著彩蛋,並按照習俗挑出一顆放在家裡,去年的「舊彩蛋」則準備功成身退丟入河裡,象徵年復一年的新生。

  3. 林孟皇/《你只欠我一個道歉》:對話、真相揭露才能消弭仇恨. 《你只欠我一個道歉》電影背景是巴勒斯坦人與黎巴嫩人的衝突,呼籲彼此藉由傾聽、辯論、對話與設身處地,消除族群心中的千瘡百孔。. (攝影/REUTERS/Yannis Behrakis/達志影像). 司法院大法官 ...

  4. 2023年10月15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8個Q&A解析加薩戰爭的世仇背景:以色列怎麼救人質? 戰爭只是巴勒斯坦的悲劇之一? 2023年10月16日一名巴勒斯坦男子在加薩走廊南部拉法難民營一座被以色列空襲摧毀的建築廢墟中行走。 以色列於10月8日向激進組織哈瑪斯宣戰後,無情的轟炸將加薩走廊的街區夷為平地。 (攝影/AFP/MOHAMMED ABED) 2023年10月7日,在哈瑪斯發射火箭後,以色列阿什克隆(Ashkelon)一名男子在道路上奔跑逃避大火。 (攝影/REUTERS/Amir Cohen) 2022年12月14日,哈瑪斯運動武裝派「卡薩姆旅」(Qassam Brigades)的成員參加紀念該組織成立35週年的集會。 (攝影/AFP/MOHAMMED ABED)

    • 「誰是敵人?」:作為行動者的神聖集體
    • 蓋婭政治:新型態的彌賽亞神話
    • 從「地族」(Terrestre)到「穹埔主義者」(Terre-Rist)
    • 「你我不是信奉同一位上帝」

    這是怎麼樣的「另一群人」?拉圖不以階級(資本家vs.勞工)、也不以政治光譜(右派vs.左派,或保守vs.進步)為區別標準,而是用以下5個變項來定義一個群體,包括: 拉圖用「集體」(collective)以及「民族」描述這樣的團體單位,而定義這個單位的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標準,是這個群體所信奉的最高權威。這個最高權威可以是一位具人形象的神祗,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例如國族、資本、市場、科學、民主、自由等。 這個民族定義於是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拉圖認為「非宗教的集體並不存在」,換句話說,所有的集體必定都是宗教性的。而拉圖之所以鍾情於這個宗教式的民族定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人們反思現代化、世俗化之後的各種主流意識型態,例如視國族為最高權威的國族主義、視科學為最高權威的科學實證主義、視經濟為最高權...

    也因此,我們不須要太驚訝拉圖的「蓋婭」與聖經的「上帝」有多麼地相似。 第一,祂們都是單數形式的神明概念,而且都被視為定義集體的最終標準。如果一個民族由其最高權威定義,那麼一個民族只會有一個最高權威。換句話說,拉圖的民族定義不僅是宗教的、而且是一神論的;地族唯一的真神只有蓋婭,「信仰蓋婭」即為「地族」的定義。 第二,蓋婭與上帝都有明確的「人」的形象,也就是拉圖所說的「生動化」(animated)。「生動化」本意是「賦予生命」、「賦予靈魂」,拉圖視其為重要的政治關鍵,因為唯有藉由生動化,某個概念實體才能成為真正的行動體/行動者/主體,該概念才不會淪為沒有生氣的背景,該概念才能躍進人類歷史的舞台,並在人類歷史中獲得意義、發揮影響力。 第三,除了外型都是具人的形象,蓋婭與上帝在內涵上也共享了許多個性...

    這也是為什麼拉圖的敵我區分及宣戰布告只能是內向式的:它只能作用於蓋婭民族內部、在心理層面上激勵信心。至少在目前、在缺少絕對武力的狀況下,蓋婭民族根本無能真的發動戰爭。 於是,對外戰爭實際上並不存在,拉圖所提出的真正解決方案反而是放棄戰爭(戰爭結束)後的「外交議和」。更確切地說,是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Peace of Augsburg)所確立的「教隨國立」原則,亦即承認各個民族(諸侯國)的主權、讓各民族在自己的領土上可以信仰自己喜歡的神明。這才是「談判/協商劇場」的真正核心機制:承認各個集體的最高權威、承認利害關係裡各個角色的主權,藉由角色扮演及代言與情境模擬,以期盼能獲得協商結論。 先不論這樣的談判與協商在現實世界裡的執行層面上,會因參與者的權力不同而造成多麼不平衡的結果,而是在理...

    或許是意識到「民族」這個概念在新氣候體制裡的困境,拉圖在2019年於哈佛大學的演講〈我們似乎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一個虛構的天體模型〉,將原本屬於地表上的「集體」、「民族」、「領土」概念,修正擴展為天上的「行星」、「星球」、「星人」。新氣候體制不再是不同民族在同一領土上爭奪領土,而是不同「星人」在同一顆行星上過著不同的生活。 最後是「平反星人」(the Vindicatian),包括那些信奉部落的、原住民信仰的,或是實踐與現代生活不同或相反的生活方式的人。在過去他們被視為原始、未開發、不文明、傳統及迷信;是時候為他們平反了。 宗教比喻並不會不適用這個「新氣候體制」,反而更能幫助我們理解「雖然住在同一顆星球上,卻對這個星球有不同的認識」的這個領悟。想像一下數百年前宗教革命時,「雖然我們信奉同一位上...

  5. 2021年12月3日 ·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失控的審判》,由國際巨星茱蒂.佛斯特、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演法庭檢辯雙方,直指失序的囚禁與失控的司法背後,國家權力過度擴張對人民自由的侵害。 美國的反省,是對台灣響亮的警鐘。

  6. 2022年4月15日 · 2022年2月間,在俄羅斯大軍壓境烏克蘭邊界之際,恐慌的除了該國民眾之外, 更意外讓烏克蘭代理孕母產業的現狀曝光 。 許多「準爸媽」們擔心波及代理孕母腹中的小孩,紛紛要求代理孕母們離境。 俄羅斯正式入侵後,戰火連天,各國政府與民眾莫不為戰事祈禱,其中也包括眾多西歐、澳洲與中國等國家的不孕人士,期盼烏克蘭這個「歐洲子宮」、「代孕之都」和平早日到來。 台灣的外貿協會在開戰後進行撤僑行動時,43位僑民中就包括4位剛由代理孕母產下、連身分證件都來不及辦理的新生兒。 撇開戰事的干擾,由於台灣法制並未肯認代理孕母,因此當國人在國外透過代理孕母生育而衍生爭議時,不僅不能獲得國家的協助:甚至,如因紛爭而鬧上法院時,即便代理孕母契約在該國是合法的,亦可能被台灣的法院宣告無效,因而得不償失,或人財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