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27日 · 躁鬱症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在「極端之間擺盪。根據擺盪的程度,臨床上我們可以把躁鬱症分類為: 第一型躁鬱症:患者會在狂躁期、輕躁期,與憂鬱期之間反覆循環。 第二型躁鬱症:只有輕躁期與憂鬱期,不會出現狂躁期。

  2. 2020年11月16日 · 如果7種症狀中有4種症狀持續2周以上,就要懷疑是否患有憂鬱症。 過於悲傷空虛,終日鬱鬱寡歡。 覺得一切索然無味,缺乏興趣、毫無幹勁。

  3. 2024年3月28日 · 憂鬱症症狀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到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共有9個症狀,其中只要有5個症狀持續超過兩週,且大部分時間都有達到標準,就要小心得到憂鬱症。 憂鬱症症狀包括 (2) : 1.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2.興趣與喜樂減少:提不起興趣

  4. 2022年11月17日 · 多數人可能不清楚憂鬱情緒與憂鬱症有何差別,而什麼是躁鬱症呢?怎麼分別憂鬱與躁鬱?馬大元醫師要來跟大家分享識別憂鬱、躁鬱的衛教知識。

  5. 2022年3月3日 · 憂鬱症和躁鬱症則不同,拿憂鬱症來說, 要診斷憂鬱症需憂鬱相關的症狀夠多,且連續至少兩個禮拜以上都受憂鬱情緒影響,且憂鬱情緒顯著影響個案的生活,就可以被定義為重度憂鬱症發作;躁鬱症(又稱雙極情緒疾患)則是只要曾經有躁狂發作,才可以診斷為第一型躁鬱症。 若出現連續四天以上的輕躁期發作(症狀強度沒躁期那麼強,也不影響功能),加上曾有鬱期發作,就可診斷為第二型躁鬱症 。 台灣高中名校都在學的秘密武器,2天學會自信表達的架構! 1. 2. 單頁閱讀. 良醫劃重點. 查看全部. 良醫小編群. 由良醫小編精選,這裡提供醫療 、 健康 、 生活...等,讀者需要的重要時事與新知整理 。 #憂鬱 #躁鬱 #焦慮 #症狀 #分辨. 你是否也常感到心情不好、覺得煩悶,但又說不出到底是什麼樣的情緒在困擾著你?

  6. 2023年5月15日 · 躁鬱症又稱雙相情緒障礙,和憂鬱症不同的是躁鬱症患者會在躁期和鬱期間來回擺盪,躁鬱症症狀有哪些? 發作怎麼辦? 躁鬱症會好嗎? 一次看懂躁鬱症成因和治療用藥。 2023-05-15. .文 / 游奕凱.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躁鬱症(英文 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雙相情緒障礙」,也被稱為「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最大症狀特徵是在極端的狂喜和悲傷間交替。 躁鬱症症狀分躁期、鬱期. 談到躁鬱症的症狀,需要先拆解「躁」和「鬱」這兩種極端的情感狀態。 躁和鬱是相反的情感,在躁鬱症的病人身上,這兩種情感會以非常極端的方式 反覆出現,持續數天、甚至好幾個禮拜 。

  7. 2023年10月4日 · 從極其興奮與急躁的劇烈情緒過後,就會開始來到悲傷絕望的低潮,即「憂鬱期」,症狀包括無法解釋的哭泣莫名空虛揮不去的憂傷、感覺無助、內疚、一無是處、嗜睡或失眠、全身無力、倦怠、生活枯燥甚至興起自殺念頭。

  8. 躁鬱症症狀依躁期和鬱期而有差異,而不同人也會出現不同的躁鬱症症狀: 躁期症狀. 患者在躁期時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情緒:極度的興奮、過度充滿活力. 態度:過分有自信、自尊心高. 行為:渴望冒險、不理會風險,並可能進行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睡眠:睡眠需求降低 (例如每天只睡3小時即可) 講話:話多、講話速度變快. 狀態:思緒飄忽,注意力不集中. 鬱期症狀. 在躁鬱症的鬱期,患者可能呈現以下症狀:

  9. 2021年10月6日 · 健康. 「躁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一樣? 如何陪伴躁鬱症患者? Photo Credit: iStock. 健康010. 網路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假資訊,然而「健康」可不能被假資訊耽誤。 健康010致力為民眾提供正確且易懂的專業健康資訊,網站上所有的文章都經合作醫學專家審核,確保提供給您的內容正確無誤。 健康010希望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解答民眾的健康問題,因此目前合作的專家包含西醫師、中醫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及健身專家。 我們相信,健康010能幫助您了解更多健康知識,活出一個更健康、快樂的人生。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心理疾病,很多親友的「好心」往往是一種毒藥。 當我們不了解這些疾病的時候,總會苦勸對方不要不知足、想太多、太激動,覺得當他冷靜一點就好了。

  10. 2023年7月6日 · 每個人的憂鬱症表現都不一樣,通常可以下列 4 種方面找到: 1. 情緒方面. 情緒低落、容易哭泣、憂傷、常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害怕與恐懼、寂寞、無聊、對事物不關心、滿足感減少、失去幽默感、容易感到挫折、自責、無助、無望、有罪惡感,嚴重時會產生罪惡妄想,甚至覺得人生無望而有自殺意念或行為。 2. 思考方面. 對自己不滿意、低估自己能力、悲觀、自我譴責(常感到罪惡感或無價值感)、低自尊、強迫回想舊事、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做決定,判斷力減退,對周遭事物呈錯誤、消極的判斷。 3. 行為方面. 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工作效率或生產力皆減低、無精打采、說話與動作明顯遲緩、坐立不安,變得不太想動。 4. 生理方面. 胃口變差、食慾減退或增加、體重明顯減輕,但少數病人反而會過度進食而明顯增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