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太白穴是脾經輸穴, 也是原穴,是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 主要用來改善脾胃症狀,例如: 胃痛、腹脹、腹瀉、腸鳴、 便秘。
2020年8月10日 · 公孫穴和太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重要穴位,廣泛應用於各類消化系統疾患,具有防病保健的功效: 公孫穴: 1.位置:在足內側緣,恰好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太白穴艾灸 方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注意:使用艾灸前請先詢問中醫師. 來源: 經絡穴位網. 太白穴作用與功效. 主治病症: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胃痙攣,胃炎,消化不良、腸炎,痔瘡、痢疾、體重節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 ...
2024年5月30日 · 黃咨博中醫師表示,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同時連繫著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與衡脈等三條經絡,顧名思義,公孫穴的功效也與脾、胃功能有關。
「脾」在中醫上的功能除了與消化吸收功能有關外,對人人體的水分代謝關能也有關係,在調整「脾」的功能穴道上,「太白穴」可說是重中之重。 因為本穴是脾經的原穴之外,在五行中是屬於「土」,所以說是ㄧ個強健脾胃的重要穴道。
太白為金星名,陰經各原穴均以「太」為名。. 穴當白肉際,又屬脾經,脾土生金,故名。. 【位置】. 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針灸甲乙經》:「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 《神應經》:「大都 後一寸,下一寸 ...
基本介紹. 中文名:太白穴. 出自:《靈樞·本輸》 所屬:足太陰脾經.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 位置: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領域:中醫. 簡介. 太陰脾經. 太白,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 屬足太陰脾經。 輸(土)、原穴。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 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布有隱神經及腓神經分支,足背 靜脈 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 痢疾,便秘,腳氣, 痔漏 等。 直刺0.5-0.8寸。 艾炷灸 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時,可採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詳見此足底穴點陣圖相關圖示) 解釋. 太白穴名意指脾經.
2014年11月11日 · 【太白穴养生功效】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治先天性脾虚, 胃痛 , 便秘 ,肠鸣, 腹胀 ,腹痛, 泄泻 , 呕吐 ,痢疾;肢倦,血糖不稳,身重; 痔疮 ;心痛; 腰痛 ;下肢麻痹或疼痛,脚气。
12 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 有 健脾 和胃 , 清热化湿 的 作用 。 太白 有扶 脾土 、和 中焦 、 调气 机、助运化等 作用 [8] 。
﹝功效﹞. 扶脾土,和中焦,調氣機,助運化。 ﹝主治﹞. 古典:熱病先頭顏痛,滿悶不得臥,腹滿,兩頷痛,食不化,胸肋脹,腸鳴切痛,胃心痛,嘔吐,霍亂逆冷,大便難,泄瀉膿血,痔漏,鼓脹,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腳氣紅腫。 現代:糖尿病。 ﹝方例﹞. 腹脹食不化、鼓脹腹中氣大滿:太白、公孫。 腸鳴:太白、公孫、大腸俞、三焦俞。 腸癰痛:太白、陷谷、大腸俞。 腹脹:太白、復溜、足三里。 上一節 大都. 公孫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