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9年10月16日 · [影評]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這部片子是改編自劇中主角艾略特 (Elliot Tiber)的同名著作《Taking Woodstock》,有了這個認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整部片看下來都沒有看到演唱會本身XD,而是一直圍繞著艾略特自己打轉了。 但是不得不說,對李安將演唱會本身的主場景就這樣略過還是有點失望的,就算艾略特三次都沒看到演唱會,鏡頭還是可以帶到個驚鴻一瞥啊,相信這會讓整部片的氣氛為之一亮,畢竟已經花了那麼多成本在沿途滿坑滿谷的人,還有艾略特嗑藥的特效上,再用視效處理一兩分鐘的演唱會畫面應該不為過吧,不過李安只讓我們透過艾略特迷濛的雙眼遠遠望向會場,說真的,我覺得嗑藥那段,有點過長了。

  2. 2016年10月25日 · 答:《胡士托風波》的畫面切割手法和《綠巨人浩克》是完全不同的,《胡士托風波》的影像風格有一點要學當初的紀錄片形式,不管是手搖和鏡頭的溶切,胡士托的活動精神在於反傳統,反體制,要推翻父母親那一代建構的,來自二次大戰餘緒的那一切體制

  3. 2009年10月12日 · 胡士托風波》的 男主角最後只能遠遠地看著那個舞台,但是那樣的舞台才是最真實的,後來的人一提起胡士托音樂祭就會提起一堆歌,其實當年有的樂團沒看到現金根本不上台,真正的大牌沒有登場,也是因為錢不夠,參與過那年胡士托的人都說音樂表演反而是

  4. 胡士托風波》(英語: Taking Woodstock )是一部2009年的喜劇電影,講述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由台灣導演 李安執導。 詹姆士·夏慕斯 編劇,改編自 艾略特·泰柏 ( 英語 : Elliot Tiber ) 和Tom Monte的回憶錄《 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

  5. 2009年10月12日 · 剝掉胡士托風波的背景,這是一個其實很常見的家庭,甚至就是你我的家庭 雙親之一有強大的主宰性(母親),另一個便安靜無聲(父親) 小孩子要不叛逆提早離家(姊姊),要不就被家庭綁住受到權威宰制(主角) 前面有篇文說的很好,從一家人走在

  6. 2009年10月13日 · 答:《胡士托風波》的畫面切割手法和《綠巨人浩克》是完全不同的,《胡士托風波》的影像風格有一點要學當初的紀錄片形式,不管是手搖和鏡頭的溶切,胡士托的活動精神在於反傳統,反體制,要推翻父母親那一代建構的,來自二次大戰餘緒的那一切體制

  7. 2009年10月16日 · 胡士托風波》一開場只見一片粉紫色花海開滿旅館前的草坪上,花朵正是1960年代美國嬉皮文化的代表,藉以象徵反戰、反暴力、爭取人權、追求自由及和平的訴求,而這些嬉皮也被稱為「Flower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