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正體. 工具. 姓 ,為 中文姓氏 之一,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77位。 起源 [ 編輯] 源於 子姓 (一說 風姓 郝氏):《 通志 ·氏族略》記載 商代 帝乙 的兒子期封在鄉(今陝西 周至 一帶,一說在 陝西省 戶縣 祖庵鎮村),其後以邑名為。 傳了一千多年,仍以山西太原一帶(一說 山西省 太原市 鄉)為其繁衍中心。 這一支為郝氏正宗。 源於少數民族。 註:「」字中古音是呼各 切 ,所以 普通話 文讀 音為ㄏㄜˋ,漢語拼音hè;白讀音為ㄏㄠˇ,漢語拼音hǎo; 南京官話 讀音爲ho 5 。 [1] 遷徙分布 [ 編輯] 秦漢之際,姓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陝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繁衍播遷。

    • 郝氏

      郝氏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郝 係 唐人 姓氏 ,喺《 ...

  2. 姓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序言. 起源. 迁徙分布.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姓 ,为 中文姓氏 之一,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77位。 起源. 源于 子姓 (一说 风姓 郝氏):《 通志 ·氏族略》记载 商代 帝乙 的儿子期封在乡(今陕西 周至 一帶,一说在 陕西省 户县 祖庵镇村),其後以邑名為。 传了一千多年,仍以山西太原一带(一说 山西省 太原市 乡)为其繁衍中心。 这一支为郝氏正宗。 源于少数民族。 注:“”字中古音是呼各 切 ,所以 普通話 文讀 音為ㄏㄜˋ,漢語拼音hè;白讀音為ㄏㄠˇ,漢語拼音hǎo; 南京官話 讀音爲ho 5 。 [1] 迁徙分布. 秦汉之际,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

  3. 其他人也問了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簡介
    • 起源
    • 分布
    • 郡望
    • 堂號
    • 家譜
    • 字輩(按省份拼音順序排列)
    • 名人

    郝(中國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商朝天子帝乙。相傳契(又稱閼伯)為商的始祖,其母因吞玄鳥(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火正和司徒,掌管火事和教化,居於商(今河南商丘南)。商族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第14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太原),其後子孫也以地為氏,稱郝氏。郝姓,在2017年《百家姓》排行第71位,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

    •中文名:郝姓

    •外文名:hǎo

    •解釋: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帝乙

    •來源:八種來源

    •百家姓排行:第71位

    •始祖:帝乙

    郝[郝,讀音作hǎo(ㄏㄠˇ)或he]。《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從音壑(he)(註:郝本讀作he,郝字讀hao是由於方言變化,且僅在河北、北京一帶,全國解放後國語改革,因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統一讀作hao。然晉、陝、魯、豫、四川及南方未學國語的人至今仍讀作he)。

    郝字古體為“赤邑”(見《康熙字典》),即左邊為赤,右邊為邑(類似姓字還有鄭、鄧等等)。邑為城池鄉堡村落。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又稱郝骨氏(又稱郝省氏或赫胥氏),屬於複姓省文簡改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所記載:“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據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在炎帝神農氏又叫郝骨氏,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大臣,曾幫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譜關於郝鄉的記載,在南朝梁武帝時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寫的“丹陽郝氏源流總序”一文中稱:“郝氏出於赫胥,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風姓,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初封大原於郝,為邦國,後因以為氏,凡郝皆其後也。至春秋時郝為小國,迨隸盩厔之終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終南徙巴蜀漢中。”赫胥氏也稱華胥氏,屬伏羲母華胥氏族,屬於風姓的一支(伏羲氏族為風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個裔孫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於是郝骨期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氏,亦稱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領古公亶父所占有,成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邊的北狄族人常來侵犯,周太王為了避免流血衝突,遂率部離開郝邑,向西南遷徙到歧山腳下(今陝西寶雞歧山一帶),在渭水平原地區開始逐漸壯大起來。 傳到周太王之孫姬昌,成為殷商四大諸侯中的西伯侯,最後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晉國,郝邑歸晉侯所有。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鄉,屬於以居邑名為氏。相傳契為商的始祖,帝嚳(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賜居於商(今河南商丘)。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烏鴉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十四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了子氏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囂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郝鄉(今陝西周至),稱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紀,商王朝被周武王滅亡之後。亡國後,在郝伯子期的後裔子孫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郝氏,是為山西郝氏或陝西郝氏;另有的則以國名為氏稱商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郝氏被史稱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為得姓始祖。 關於郝氏源流於子姓(古稱好姓)是比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傳說,反而為謬,那時候連赤字都不存在,何來郝之說,而那些傳說的神話人物,經過後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記載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問“赤”這位先公會保佑商王嗎?赤字甲骨文上為人或大或天,下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為火正,也稱閼伯,商王氏族給後人取名有以齒序排列之規律,即給有貢獻的王族或子孫賜以某位功業顯著的先公之名的情況。先商時期商部族擅於制陶和冶銅,商族人製作的陶器和銅器賣到周邊許多方國,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謂,帝嚳的”嚳“其形與唐字極相似,嚳字是後來演變。商太祖成湯甲骨文就稱”唐“、”成唐“,子姓後人多尊為”赫“君,古譜有”赫赫成湯,我祖唯揚,世澤郝氏,千古留長“。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十六國時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上黨、盧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鐵弗部。在史籍《魏書·鐵弗劉虎傳附屈孑傳》中記載:“劉虎之曾孫屈孑恥原姓鐵弗,改為赫連耳,自雲徽赫與天連;又號其支庶為鐵伐氏,雲其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陝西省延安市延長縣黑家堡鎮瓦村忘台莊,出土了一通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願墓誌》。這些長期留居陝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與各民族錯居雜處,不斷接受漢文化的薰陶,最終都融入漢民族中去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則在陝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陝北地區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布在延長、子長、延川、清澗一帶,與北朝至隋朝郝伏願家族的活動區域相吻合。據文獻《延長縣誌》中記載,至1986年,延長縣的郝氏人口達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為延長縣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湯的後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個重要來源。 郝伏願墓誌,是陝北郝氏族人源出匈奴郝氏的歷史佐證。

    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1%左右。

    始於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地區。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布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 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總之,歷史上郝姓著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始於商末太原郝鄉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中心。秦漢之際,郝姓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陝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繁衍播遷。晉末,由於官職調遷,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屬湖北)。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盪,但居山西之郝姓由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戰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姓有遷安徽者。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姓在陝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並形成郝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並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後,郝姓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陽)的著名畫家郝章為避戰亂,兵火後遷居閬州(今四川閬中)並落籍當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較他姓要晚,規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現了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時,災疫不斷,農民起義軍四起,後互相攻伐,導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年間,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姓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點。清代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隨走西口的風潮,有遷內蒙、甘肅者;而居於福建的郝姓則有渡海赴台,進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因為戰爭,有部份族人遷徙至四川雅安名山,後有一部份人因生存而遷稈徙到漢源使得四川也有了郝姓的分支。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太原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曬書堂:晉朝時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陽下曬,以防發霉或蟲蛀。郝隆當時為桓溫南蠻參軍,有一天他脫了衣服,跑到太陽下摩著肚皮曬太陽。人家問他乾什麼,他說:“曬書啊!”人家奇怪地問:“書在哪裡?”他拍拍肚子回答:“我的書都在肚子裡呢。”

    豐文堂:源出郝經,字伯常,元朝陵川人(今山西陵川)。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詢問經國安民之道,他條陳數十事,元世祖大悅,待繼位後,即任其為翰林侍讀學士。郝經曾充國使出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歸。在留宋期間,郝經著述甚多,其文豐蔚豪宕。故其族人以“豐文”為堂名,此即郝氏“豐文堂”之由來。

    山東滕縣郝氏族譜,(清)郝澍敏纂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山東棲霞郝氏曬書堂支譜一卷,(清)郝聯蓀、郝聯芬等纂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北藁城郝氏族譜四卷,(民國)彭樹樟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鉛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北定州郝氏族譜一卷,(清)郝秀峰等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郝氏族譜,(清)郝植恭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山西代縣郝氏族譜四卷,(民國)郝慶鏞、郝晉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德義齋石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安慶市地區郝氏一支字輩:成受榮道、思文鼎廣、萬良孟仲、繼正朝邦、本同啟秀、忠敬嘉祥、希先一志、善應名彰、仁昭義立、裕世之綱、開宗永發、衍慶鹹昌。

    安徽六安市壽縣炎劉鎮磨灣郝氏一支字輩:“廷恩廣佩世澤綿祥安登善慶遠道昭光”。

    安徽蕭縣郝氏字輩:達仁繼啟振鳴盛朝景行唯念立德孔昭。又八六年七修家譜,增編字輩20字定位輩分:先祖炳忠義後坤宜敬承興華書益世鴻志青雲峰。

    重慶南彭郝氏字輩:“邦啟登風世大文聯如懷祖德永遠光先”。

    河北藁城郝氏字輩:“從文鳴連正玉思清”。

    河北河間沙河橋鎮東苑各莊村郝氏字輩:“國繼廣大憲 壽運奉廷彥”。

    郝隆: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東社鎮上社村人。為東晉名士,生性詼諧。年輕時無書不讀,有博學之名。後投奔桓溫,官至南蠻府參軍。七月七日見富裕人家暴曬綾羅綢緞,就仰臥太陽下,露出腹部。有人問,你這是乾什麼呢?郝隆答,我曬我腹中書。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曬書”的由來。在上社村,有一塊清代同治年間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記述有郝隆“坦腹曬書”的故事。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為人雄壯,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曹真舉薦郝昭守陳倉,遷鎮西將軍。諸葛亮大軍逼近陳倉,先使魏延攻打,但連日無功致魏延說此城難打,諸葛亮大怒欲斬。郝昭的同鄉靳詳請纓遊說郝昭投降,但為郝昭厲絕歸降。諸葛亮強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後,郝昭以三千拒守諸葛亮三十萬,相持二十餘日,諸葛亮無計可破。當諸葛亮斬魏的援軍王雙後,因糧盡而乘機退兵。曹睿下詔嘉許郝昭的善守,賜爵關內侯。後再引見慰勞,正想重用時郝昭病亡。

    郝懿行:今山東棲霞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嘉慶年間進士。他曾官至戶部主事,長於名物訓詁考據之學,於《爾雅》用力最久,撰《爾雅義疏》、《山海經義疏》,援引各書,考釋名物,訂正訛謬。另有《易說》、《書說》、《鄭氏禮記箋》、《春秋說略》、《竹書紀年校正》等書。

    郝搖旗:明清之際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一員猛將,初在軍中當旗手,故而得名。闖王犧牲後,與李錦等聯合抗清,在湖南、廣西大敗清軍。後因在軍中受歧視,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犧牲。

    郝經:澤川陵川(今屬山西省)人,集學者、謀士於一身。他曾在金亡後遷於河北,住在元將張柔家,得以閱讀張的藏書。憲宗時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統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使宋,被賈似道扣留於真州(今江蘇儀征)。郝經一生著作較多,主要有《續後漢書》、《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屬江蘇)人,宋代畫家,他所作的道釋、人馬,筆墨清勁,善於設色,一生努力進取,其愈後,名氣也愈大。

  4. 姓姓概況姓,在2014年《百家姓》排行第八十八位,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姓氏起源1、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又稱,屬於複姓省文簡改為

  5. baike.baidu.hk › item › 郝姓郝姓_百度百科

    姓_百度百科. 姓出自 子姓 ,其始祖為商朝天子 帝乙 。 相傳 契 (又稱 閼伯 )為商的始祖,其母因吞 玄鳥 (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 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 火正 和司徒,掌管火事和教化,居於商(今河南 商丘 南)。 商族 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第14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 夏桀 的統治,建立 商朝 。 據《 通志·氏族略 》及《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所載,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 子期 封於 太原 鄉(今山西太原),其後子孫也以地為,稱郝氏。 中文名. 姓. 外文名. hǎo. 解 釋. 出自 子姓 ,其始祖為帝乙. 來 源. 八種來源. 百家姓排行. 第71位. 始 祖. 帝乙. 目錄. 1 姓氏簡介. 2 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6. 郝氏鼠耳蝠 ( 學名 : Myotis adversus )為 蝙蝠科 鼠耳蝠屬 的動物。 分布於 台灣島 以及 中國大陸 的 西藏 、 廣東 、 雲南 等地。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 [1] 亞種 [ 編輯] 郝氏鼠耳蝠台灣亞種 ( 學名 : Myotis adversus taiwanensis ),Arnback-Christie-Linde於1908年命名。 分布於 台灣島 以及 中國大陸 的 西藏 、 廣東 等地。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 [2] 參考文獻 [ 編輯] ^ 1.0 1.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郝氏鼠耳蝠.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