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0日 · 2023 全體平均薪資」 5.8 萬. 2023 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 萬 5496 元,加上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共 1 萬 3049 元, 合計後全體受僱員工的總薪資平均為 5 萬 8545 元,年增 1.42%。. 整體的受僱人數較去年增加 7000 人,其中就不同行業觀察 ...

    • 安靜招聘成特定人才來源
    • 採取非傳統招聘方式
    • 為第一線導入工作靈活性
    • 管理者成「夾心餅乾」
    • 維護職場上的心理健康
    • 審慎處理員工私人資訊
    • 持續推動 Dei 發展
    • 人資工作加入 Ai 技術的協助
    • 團隊內部建立良好且明確的互動模式

    不少公司陷入內部人才短缺,團隊成員動力不足、轉為安靜離職狀態,同時也沒有足夠的招聘預算,因而衍生出新的策略:安靜招聘。透過鼓勵或調整現有員工,暫時轉換至新的崗位上,或聘請外包人員,採取任務導向的短期合作,更彈性地滿足企業在特定技能方面的需求。

    以學歷、經歷評估面試者的方法不再管用,Gartner 認為組織應更聚焦「技能本身」,《Forbes》也表示,像是軟體開發等職位,並不一定需要學位才能證明能力,當擴大網羅人選的範圍,會有助於加快招聘速度,提昇勞動力思維多樣性,且據研究機構 The Burning Glass Institute 分析數百萬個線上職缺,要求大學學位的工作從 2017 年的 51% 到 2021 年已降至 44%。

    不少企業都已將混合辦公,設為常規的工作方式,而這樣的靈活性,也被製造業、醫療業等許多的第一線人員所期待。《哈佛商業評論》解釋,靈活不只是選擇辦公的場所,也包含怎麼決定班表、時間、合作對象等,賦予工作者更多自主權。

    Gartner 指出,位居中間位置的管理階層,今年會更深切感受到高階領導和實際帶領團隊的拉扯,前者必定展望更高的績效,後者則更需要協助或討論其目標、職涯發展等。因此,組織是時候該安排新的領導力訓練,或重新定義主管工作的優先事項,才有辦法處理日漸擴大的管理範圍。

    疫情、國際政局和經濟情勢的起伏,甚至近期大規模裁員的消息,都讓工作者倍感壓力與疲憊。LinkedIn 引述麥肯錫健康研究所 (McKinsey Health Institute,MHI)2022 年的調查,在 15,000 多名受調者中超過四分之一都出現倦怠徵兆。支持和傾聽員工的心理狀態,將成為人資團隊重要的業務。從入職、發展到留才等過程,皆應安排相應的福祉計畫。另外,重視團隊的「休息程度」也有所助益,像是在預期的高度工作期間,主動給予假期,或把部屬是否合理休假設為主管的 KPI 之一。

    承上一個趨勢,《Forbes》舉例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的經驗,他們的福祉計畫除了設立健康與福利長,還納入員工與其家庭的健康諮詢、改善員工餐廳的食物軌跡和理財教育計畫等。不過,這也代表組織會握有更多員工的私人資訊,人資主管勢必得設計合理的處理機制,像是蒐集的方式、嚴格防止外洩的保存,以及允許不願意參與的員工得以退出相關計畫。

    推行多元、平等與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DEI)文化是當前企業的主流,然而 Gartner 發現其實有超過 4 成的員工,並不認同現行做法。人力資源部門需要正視此警訊,為了避免最終那些反對聲音集結成為抵抗的力量,應主動分析組織內的人口(種族、性別)分布,預先辨別潛在的問題,及早進行更深入的溝通,化解不滿的聲浪,證明公司欲推行的決心,並樹立榜樣、發揮同儕影響力。

    《Fast Company》提到,像是 ChatGPT 這樣的 AI 聊天機器人,也可能會成為新的一年人資工作者可善用的工具,只要記得選對應用時機,更適合代替蒐集資料、改寫文字等。如果是從零開始,例如建立規章,還是靠自己較恰當。另外,若要應用至招聘流程,則得留意提供判讀的數據是否存在偏見,不然 AI 也只會依循規則,導出歧視的結果。

    最後,企業面對更多 Z 世代工作者新加入團隊,既有員工也因為疫情關係,社交能力逐漸下降,需有意識地指引團隊成員之間聯繫、了解彼此工作習慣。《哈佛商業評論》舉例,某間公司就請員工填寫人際關係偏好表,讓管理者知道他的部屬是喜歡一起吃午餐,還是享受和大家討論的感覺,並據此明確定出會議出席的方式等,都有助於員工之間可以跨地域、跨世代,展開更好的溝通。 參考資料: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LinkedIn、Fast Company

  2.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 ...

  3. 財經雜誌陸續公佈商業女強人排名,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最有權力的女性,似乎都在重工業及科技業找到一片天。《財星》(Fortune)雜誌排名前20的女強人,有一半來自這兩個產業,顯示女性經理人已突破服

  4. 2023年9月27日 · 鋼市萎靡,中鋼董事長翁朝棟 26 日寫了一封致員工信,表示今年營運是中鋼建廠以來最大的挑戰,希望藉由「二軸三轉」的發展重點,今年同樣能轉虧為盈。

    • Moneydj
  5. 2023年7月26日 · 這個台灣半導體龍頭業者接受《遠見》專訪指出,近期最重視且想網羅的人工智慧人才包括懂這 7 類技術的專家。 到底點名哪些? 此外其他企業又開出那些新型職缺? 加薪多少? 一文帶你理解。 AI 的熱潮一波接一波,從上半年的 ChatGPT 創新應用差一點打趴 Google 搜尋、其次,透過文字來生成圖像的 Midjourney AI 繪圖,讓繪圖及設計從業人員倍感威脅。 5 月底,黃仁勳在 Computex 展演講,深度解析人工智慧的新時代。 隨後 AI 浪潮再將伺服器概念股,如廣達、緯創、華碩等推向高峰,股價已經連動漲了不少。 AI 這麼熱,從生活到產業,有那些工作機會呢? 只不是只有理工科系的專長的人才能擁抱 AI 工作呢?

  6. 2021年7月18日 ·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指出,月暈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 當一個人在某些領域表現突出,眾人便以為對方在其他領域也一樣完美,月暈效應就會發生。 舉例來說,看見帥哥美女,便會認為對方個性一定很好,條件一定很出色,但外貌跟學歷、經歷、個性一點關係都沒有。 或者,面試官看到候選人跟自己畢業於同一所名校,就認為對方也是菁英,專業、溝通不是問題,最後選錯人。 這些問題會發生,都是月暈效應在作祟。 「月暈效應」是怎麼來的? 月暈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於 1920 年提出。 桑代克想知道,軍隊指揮官在評估下屬能力時,是否存在一個特徵,像是領導力、外貌或忠誠度,會影響其他能力的評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