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5]。

  2. 臺灣中元普渡法會 是指 臺灣漢族 傳統的一系列 中元法會 儀式,相對於個人或單一家庭的「 家普 」、單一機關的「 私普 」,由各 聚落 、 團體 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稱 公普 、 聯普 ,其中由 寺廟 舉辦的稱為 廟普 , 行會 舉辦的稱為 行業普 、各 角頭 舉辦的稱為 角頭普 等,由七月初一至七月底關鬼門止,往往每日皆有普度。 整個區域的公普又稱 大普 。 1952年起,政府大力推動「節約拜拜」,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渡,之後順應民情,由各家廟宇自行決定普渡期程。 在臺灣,中元普渡不僅是民間的活動, 公家 也會藉此機會禱祝社會安和樂利。

  3. 台灣的水燈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讚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對孤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

  4. 中元法会普渡的祭拜方式主要有三种: “三案式”:分为上案( 地藏菩萨 、 观音菩萨 、 地官大帝 、 救苦天尊 与众 神 佛 ,只放素食、水果)、中案( 普渡真君 ,只放素食、水果)、下案( 好兄弟 ,可放牲礼、 罐头 、 泡面 等)。 一共摆放三张神案,纸钱、祭品各异。 此种仪式繁琐。 “两案式”:仅供奉 普渡真君 (普渡公)神案、 好兄弟 神案。 这是折衷的结果。 “一案式”:先祭祀完普渡真君,烧完四色 金纸 后,再呼请 好兄弟 加以祭拜。 改良方式有“一案两炉式”,坛首摆放普渡真君香炉,坛中摆放 好兄弟 香炉。 先向真君顶礼,拜完后再拜好兄弟的香炉。 台湾 今日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 罐头 、 泡面 、 零食 、 白米 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 牲礼 、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

  5. 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5]。

  6. 通知鬼神本地即将展开中元普渡法会,更请普渡公监管道场,不让恶鬼凶神在此处扰乱作祟。 在香港潮汕人盂兰胜会中,这程序包括“发关”和“启请”仪式。“发关”仪式是化纸扎白马到阴间,这是送出关文,表示 “值符使者” 接引孤魂。

  7. 開成寺舉行中元普渡用意與頭城開墾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嘉慶年間,吳沙率眾開墾頭圍時造成眾多傷亡,加上傷亡者大多隻身來此開墾,歿後無後代祭祀,地方人士有感於此而舉辦 [15]。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