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陳可辛 ( 粵拼 : can4 ho2 san1 , 英文 : Chan Ho-sun , 1962年 11月28號 —),係個 香港 電影導演 、 監製 同 編劇 ,代表作品有《 甜蜜蜜 》、《 金枝玉葉 》、《 七月與安生 》。
      zh-yue.wikipedia.org/wiki/陳可辛
  1. 其他人也問了

  2. [] 陳可辛. 14 種語言. 條目. 討論. 臺灣正體. 閱讀. 編輯. 檢視歷史. 工具. 陳可辛 (1962年11月28日 — ), 香港電影 導演 ,作品包括有《 金枝玉葉 》、《 甜蜜蜜 》等。 《甜蜜蜜》得到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電影等九項大獎陳可辛亦憑此片成為最佳導演。 伴侶為演員 吳君如 。 2006年,以《 如果·愛 》獲得第43屆 金馬獎 最佳導演獎。 2008年,陳可辛以《 投名狀 》獲得金像獎多項獎項,也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獎項,亦憑此片成為中國億元票房導演。 2013年,陳可辛憑《 中國合夥人 》不僅取得高達五億人民幣的票房,更拿下 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為香港導演第一人。 陳可辛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完成金馬獎、金像獎以及金雞獎的華語大滿貫導演。

  3. 最佳故事片. 2013年 《 中國合伙人 》. 2020年 《 奪冠 》. 陳可辛 (英語: Peter Ho-sun Chan ,1962年11月28日 — ), 香港電影 導演 、监制、编剧,初期以 爱情电影 见长,后北上 中国内地 发展,涉猎歌舞、战争、武侠、传记等不同题材。. 代表作品包括《 甜蜜蜜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早年經歷
    • 演藝經歷
    • 個人生活
    • 主要作品
    • 獲獎記錄
    • 人物評論

    陳可辛,1962年11月28日出生於中國香港,香港導演、監製,“香港十大導演”之一。

    1983年,21歲的陳可辛返港。1986年,監製吳宇森導演的《英雄無淚》,自此踏入電影圈。1991年導演首部作品《雙城故事》。1992年與曾志偉等成立電影人製作公司(UFO),製作一系列影片,其中《甜蜜蜜》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贏得九項大獎。1998年,陳可辛為史匹柏夢工廠開拍自己的首部好萊塢電影《情書》。2000年,陳可辛成立Applause Pictures。2004年執導影片《三更之回家》,影片被選為柏林電影節展映單元開幕電影。

    2005年電影《如果·愛》是陳可辛進軍內地的首部作品,2013年導演《中國合伙人》總票房近5.5億元。2014年導演的電影《親愛的》於9月26日上映,該片在中國內地的票房已超過3億元。

    2014年陳可辛榮登《時尚先生》雜誌12月刊封面大片“年度先生特輯”。

    2015年,擔任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獎委員會評審。

    2017年6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宣布陳可辛成為“2017年奧斯卡”新成員。

    •中文名:陳可辛

    •外文名:Peter Chan

    •別名:Chan Ho-San

    •國籍:中國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62年11月28日

    1962年11月28日,陳可辛出生在一個漂泊的香港家庭里。陳可辛十二歲又隨家人到泰國定居,就讀於國際學校。18歲赴美研讀電影理論。

    陳可辛正式踏入電影圈是從監製開始的。1986年協助吳宇森拍攝《英雄無淚》,擔任翻譯。1991年,他的導演處女作《雙城故事》多次獲獎。

    1992年,陳可辛與曾志偉聯手創立UFO 電影公司(1992-2005)。1993年,導演電影《風塵三俠》,由梁朝偉,梁家輝,鄭丹瑞主演。

    1994年,監製導演《金枝玉葉》,該片票房直收三千萬,又拿下同年度暑假檔期收入冠軍,名列全年十大賣座電影。1997年,拍攝電影《甜蜜蜜》。《甜蜜蜜》獲得9項香港電影金像獎,並被《時代》雜誌譽為1997年十佳電影之一。

    1998年,陳可辛為史匹柏的夢工廠執導了自己第一部好萊塢電影《情書》。2000年,成立Applause Pictures。2002年至2004年他先後監製《金雞1》《金雞2》、《見鬼2》、《見鬼10》、《三更2之餃子》,及親自執導《三更1之回家》,該片被挑選為2003年柏林電影節參展部份的開幕電影。

    2005年,陳可辛憑歌舞片《如果·愛》(2005年)進入內地電影市場,該片共獲得29個獎項。2007年,陳可辛執導拍攝電影《投名狀》,《投名狀》在中國票房達2.2億人民幣,亞洲累計票房達4千萬美元,並贏得8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和3項台灣金馬獎,其中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獎。同年監製電影《門徒》獲金像獎兩項獎項。

    2009年2月15日,與保利博納電影公司組建的“人人電影公司”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並宣布“人人電影”第一部電影是香港著名導演陳德森執導的《十月圍城》。《十月圍城》共獲得8項香港電影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動作指導獎等。截止2009年,“陳可辛製造”的電影共提名231次,摘得146座獎盃。

    家庭背景

    陳可辛的父親陳銅民是泰國華僑,1950年代在北京工作過,後在香港做電影導演。

    感情生活

    2006年4月10日,陳可辛與吳君如有了愛情的結晶。為女兒取名叫“陳是知。 2007年12月15日,《投名狀》首映典禮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館舉行,向世人表明這段長達10年的愛情長跑。

    導演作品
    監製電影
    參演電影
    共7部 •1996 《竹升妹之以牙還牙》 •1994 《金枝玉葉》 •1993 《新不了情》 •1992 《雙龍會》 •1990 《咖喱辣椒》 •1988 《三對鴛鴦一張床》 •1987 《A計畫續集》
    出版書籍

    香港電影金像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長春電影節

    媒體評價

    陳可辛的時代被劃開,成為橫跨香港、內地、台灣的頂級大導演,2008年他沒有遺憾,這個江湖任其笑傲。(騰訊網評)

    在華人電影圈,陳可辛曾有著一種標桿性的啟示意義。這位早年遊走於好萊塢的香港導演,對現代娛樂工業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透切,以至於他早期進入大陸電影市場時,完全移情移景,忘我投入。(搜狐網評)

    他執導的電影作品,卻像是不間斷變化翻新的風景,或者多聲部復調迴旋的樂曲,始終保持了一種不斷尋求轉變與創新的可貴激情。(光明網評)

    個人評價

    金像到金馬,他又是雙料,足可以被寫進歷史了。能獲得這樣的成就,是要靠努力,要積累功德的。在香港電影頹廢時,能捍衛其榮譽的,惟獨只剩餘下他一人而已,他的這尊獎盃與每一次的榮譽,都是艱辛的,最是難得。(騰訊特約評論員宋子文評)

  4. 2011年4月13日 · 這位持續創造泛亞洲大中華電影商業模式的導演商人如何看華人電影的未來? 文. 陳一姍. 天下雜誌433期. 發布時間:2011-04-13. 瀏覽數:29605. 金枝玉葉》、《甜蜜蜜成名如果》、《投名狀拿下兩座金馬最佳導演獎的陳可辛名字是導演父親陳銅民取的意思是可以辛苦」。 二十一歲入行二十六年來他馬不停蹄已經導演了十一部監製了近三十部電影。 今年,他在北京成立人人電影公司,一口氣亮出十五部,未來一年半的拍攝計劃,創業作是十二月將上映的《十月圍城》。 陳可辛是泰國華僑,他在電影圈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協助吳宇森在泰國拍電影。 他曾戲稱,那時能拿到這份工作,是因為咖啡買得不錯。

  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奪冠 》(英語: LEAP ),原名《 中國女排 》, 陳可辛 執導, 我們製作 、 嘉映影業 聯合製作的 傳記 電影。 改編自 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 的真實事件,影片聚焦講述幾代女排的熱血故事 [1] [2] 。 影片於2019年4月16日開機,原定2020年農曆大年三十上映,後因 COVID-19疫情 爆發影響撤檔 [3] [4] 。 2020年8月17日,影片宣布重新確定檔期於2020年9月30日上映,成為繼《 姜子牙 》之後,第二部殺入國慶檔的「春節檔」電影。 8月17日恰巧是2016年 里約奧運會 中國女排戰勝東道主巴西 的榮耀時刻。 影片選擇在8月17日歸來也很有深意。 9月13日、電影宣布提檔9月25日上映。

  6. 當今華語影壇地位舉足輕重的陳可辛是位著名導演及監製。 早在90年代,已曾製作一連串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包括首次執導的獲獎影片《雙城故事》(1991),以及由他的UFO電影公司出品的《風塵三俠》(1993)、《金枝玉葉》(1994)及《甜蜜蜜》(1997)等。 其中《甜蜜蜜》曾破天荒的囊括香港電影金像獎九項大獎,並獲選為美國時代週刊年度十大電影之一。 1998年,陳可辛為史提芬史匹堡的夢工場執導其首部荷裡活電影《情書》。 2000年,他成立了Applause Pictures 電影公司,以製作高質素的亞洲電影為目標。

  7. 陳可辛以下簡稱陳):都有身兼監製和導演的雙重身份就像電影中孟曉駿的這個角色原型必須實事求是面對現實只要你拍商業電影不管是當導演還是監製都得從監製的角度來思考商業市場如果你不面對終究會有人要你面對我比較幸運幾十年下來拍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它們也都剛好具備市場潛力回頭看每部片起步的契機很難黑白分明的說哪個身份促使我去拍這部片但在中國內地拍了七八年的古裝大片,《海闊天空肯定比較貼近我個人的喜好。 據說您當初是主動去尋找中國改革開放下民營企業家崛起的題材,想拍一個中國版的《大國民》(Citizen Kane)? 陳:其實不是指那部戲的內容,而是背後「公民凱恩」的概念,也就是藉一個典型人物的傳記去刻劃整個大時代,以及時代背後的議題、價值觀,和人的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