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
      hl.zdic.net/msjr/jieri/0302/f5c9a24a7c35a6701b6171f68733ad7a.html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3年4月3日 · 清明節(英文:Qingming Festival)乃中華傳統節慶,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華人社群無論在國內或海外皆會進行掃墓祭祖,以表達對祖先的思念與崇敬。. 有趣的是,清明節又名「踏青節」,除了祭祖之外,還有許多別具特色的風俗活動。. Sundaymore將帶領 ...

  3. 相傳古時明溪、將樂認為清明日有三種,節氣的清明為「正清明」、三月初三上巳為「小清明」、八月初八元成節為「大清明」。 三種清明日附近都允許掃墓,故一年最多可以掃墓三次,最少要掃墓一次,最晚可以到延續到 中秋 ,中秋節前沒掃墓,將會遭到 ...

  4. 中國民間故事中, 春秋時期 , 晉國 公子 重耳 為逃避 驪姬之亂 而流亡國外,一日乏食,饑饉非常,隨臣 介之推 (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恢復精神,才發現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萬分。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帶著母親悄悄隱居去了。 很多人為介之推打抱不平,晉文公醒悟,親自去請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找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之推。 大火燒遍綿山,介之推依然不出,火滅了之後,人們才看見介之推背著老母,已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母子皆亡。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5. 2024年4月3日 · 傳説.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起源於古代農耕社會。 其由來與演變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有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介子推」的故事! 1. 前身是「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身是寒食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臣介子推因忠誠救主而被流放至野外,他的好友重耳(後來成為晉景公)為尋找他,給他送餐。 一次,重耳送飯時,不慎將飯濕了,介子推因此得知有人在尋找自己,便在魚腹中寫下「勿為逆臣,願脫獨立」交給重耳。 後來,介子推被察覺,逃亡途中因窮途末路而自盡。 為了悼念忠臣介子推,重耳下令禁火三天,百姓只能吃寒食,這便是寒食節的起源。 2.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結合.

  6.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 ...

  7. 2024年3月5日 · 清明節除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清明節相關的歷史傳說故事也不少,其中一個就與掃墓有關。 這個故事背景始於秦末劉邦、項羽爭天下時期,劉邦取得勝利榮光回鄉之後,即至祖墳祭拜,但長年的戰爭,家鄉失去活力,又無人整理,墓園早就一片荒涼 ...

  8. 2018年2月28日 · 清明節時間: 每年國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清明節習俗: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祭祖,一般而言指的就是「掛紙」和「培墓」,在掛紙之前,必須先將墓地上繁生的雜草清除,然後將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或是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分一小疊一小疊以小石頭壓在墳上,代表「蓋磚瓦」,同時也表示這座墳是有子孫在照顧的。 至於培墓,則主要是修墓和祭拜,在祭拜之前除了得先打掃整理、掛紙之外,子孫們還得到處尋尋看看祖先的「家」有沒有任何損毀的地方,比方墓碑有裂、燭台有損、磚腳有斷等等問題,都應請專人協助修繕,畢竟祖墳的風水好壞牽連著每個人的家運,如果不盡早處理,難保會招致厄運纏身。 春遊踏青:

  1. 相關搜尋

    清明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