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10日 · 新代董事長兼總經理蔡尤鏗表示,小型企業要更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挑選人才的同時,別人也在挑選你,能不能讓求職者知道你厲害在哪,就很重要。 」將新進人員的起薪對齊科技業,是最基本的。 但相對小型的企業,就算把年度分紅、獎金加進來,一定也不及對手。 延伸閱讀: 面對餐飲業缺工、高離職率,貳樓如何做到新人留任率 9 成? 每次面試,人資團隊都會跟求職者說明新代的產業地位。 舉例來說,蘋果(Apple)電腦的外型能做得如此圓滑平順,靠的是控制器命令工具機打磨、切削。 控制器如同工具機的大腦,技術含金量高,全球只有台灣、中國、日本和德國做得出來,新代正是台灣最大的控制器製造商。 明確賦予這份工作價值,比較能勾起求職者進一步瞭解的興趣。 另一方面,企業必須分析求職者的動機,媒合職缺與人才。

    • 2 年換掉 2 董 4 總,大股東與外部大咖矛盾不斷
    • 老企業經營複雜難解,股東怕錢泡湯,拚絕地突圍
    • 傳防台鋼、大同黨,促成重用自家人馬的轉變
    • 救大同新招:母憑子貴,精英、福華、大世科成關鍵
    • 未來藏 2 大隱憂,外來人才斷炊、母公司仍虧

    算一算,從 2020 年底,以鄭文逸、王光祥為首組成的新經營團隊,取得大同經營權至今,不到 2 年時間,就換掉 2 位董事長、4 位總經理。 這當中,僅有鴻海機電整合組件事業群前負責人鍾依文,卸下大同總座,轉進大同子公司精英電腦當董事長,續留拚搏,其餘無論是擔任董座的中鋼前董事長林文淵、朋程董事長盧明光,或是擔任總座的大同大學助理教授湯政仁、研華董事何春盛、永豐餘投控前總經理蔡維力,全都離開大同。 大同人才耗損率之高,遠超乎想像,但更想不到的是,這家本就是送入加護病房急救的危機企業,遇上此動盪的人事更迭衝擊下,營運還能起死回生? 攤開財報,大同經營團隊不僅從 2021 年第 2 季就讓每股盈餘(EPS)由虧轉盈,而且保持連續 5 季都賺錢,甚至過去被大同離職董總認為是不可能任務的華映破產聲請...

    意思是說,老大同又大又敏感,藏有很多複雜難解的經營問題,專業經理人無法解決,必須是出資的大老闆親上火線才有辦法克服。而大同 4 大股東,每一位對大同的投資規模都是數十億元以上,相較於專業經理人或大同人,他們或許缺乏專業或感情,但這群人在乎自己投資的每一塊錢,為了不讓投資泡湯,就算野蠻、無情,也會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拚絕地突圍。 因此近半年來大同的新人事布局,就是全面回歸 4 大股東,讓自家人馬上陣。說穿了,大同專業經理人換來換去,無非就是大股東為了自己的錢,所謂的百年文化、專業經理人感受等都只是其次。外來戰將也看得明白,因此紛紛求去,不敢久留,而且越換越快,也越沒人敢來,導致現在的大同就是股權說話,集權中央,誰能貫徹 4 大股東意志,夠聽話,才能留下來。 像是這回出線的王金來,過去從擔任大同...

    為何大同會有從忙著找外援到重用自家人馬的重大轉變? 原來, 過去專業經理人與大股東間的權責分離制度,產生 2 大問題:經營權被狙擊的風險,與優先順序分歧的經營矛盾。 參與決策的大同股東透露,早期的林文淵會火速被撤換,是因為大股東發現他背後的台鋼集團等勢力,已經鎖定大同,為了保住難得戰果,只能陣前換將。 至於後期的盧明光、何春盛,是大同大學校友出身的大同人,與非大同人的大股東群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同股東指出,曾傳出他們瞞著大股東們,私下宴請鴻海集團前副總裁戴正吳等大同校友,還有不少校友進場買股,有集結成「大同黨」奪權的隱憂,引發 4 大股東焦慮。 因此去年底,在盧明光幫助大同,成功穩住銀行追債壓力的階段任務完成後,才會決定由身為大股東之一的王光祥接掌大同董座,就近看管經營權,...

    但單讓華映這個賠錢貨解套,還不足挽救整個大同,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轉型母憑子貴的產業控股公司。 不同於傳統大同人救大同,把心力都放在整頓母公司,對大股東而言,改善大同營運太複雜又曠日廢時,先搶救子公司,讓母公司成為跨產業的控股公司,再認列獲利來加快翻身速度,更快更有效。而被列為最優先的 3 家重點子公司就是,精英電腦、福華電子、大世科。 精英電腦,是僅次於華碩、技嘉的全台第 3 大主機板製造廠,但過去專注工業電腦、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等製造,當同業轉向顯示卡挖礦商機時,沒跟上腳步,慢慢的落隊、不賺錢。 但精英 2020 年營收還有 260 億元,而且沒有虧損,大股東們才找來擅長電腦業務開發的鍾依文。他接掌精英後,對內先推動「石頭擠出水」的撙節改革,對外則調整產品結構,吸引老客戶回流。有效開源...

    4 大股東粉墨登場、集權中央的大同,不再找專業經理人分權、產生矛盾。但大同仍有兩大挑戰,一是快速的人事更迭,已經讓外界人才望而卻步,這是王金來必須跳下場扛大任的主因,一旦再有危機,將沒有外來大咖人才願意進場救援。 二是從財報能看出,大同今年上半年的好成績,主要認列子公司獲利與不動產重估增值助攻,才補上上半年淨利虧損逾 1 億元的缺口,顯見母公司的經營仍需要進一步的改革,才算是力挽狂瀾救了大同。 延伸閱讀/ 得罪賣家也要漲 2%手續費!蝦皮急從台灣「提款」幕後 人民幣大逃殺|中國「破 7 保衛戰」!亞幣競貶連鎖效應全解讀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

  2. 2016年1月29日 · 身處工時長、壓力大、步調緊湊的公關產業,先勢行銷傳播集團執行長黃鼎翎經常面臨人才流動的問題,也因而累積了豐富的閱人攬才經驗。 加上她從事行銷公關工作逾25年來,長期與各大國際品牌、跨國企業、本土中小企業

  3. 2021年4月7日 · 3 月 26 日下午,《財訊》與東元會長黃茂雄在南港的東元總部碰面,「我很好,你們不用擔心,雖然很遺憾。 」不等發問,黃茂雄用淺淺的笑容,先向記者報告近日心境。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長子育仁。 財訊雙週刊/攝影組. 兒子下跪,不是求和竟宣戰,但他夠成熟擔當公司主導者嗎? 《財訊》報導指出,因為前一天,黃茂雄才發出聲明,用「教子無方」的重話,抱歉對社會帶來不良示範,辜負社會期待。 而同一晚,104 歲的東元阿嬤也發出公開信,也就是創始股東之一偕林波士的妹妹、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岳母林明穱,表示贊成東元董事會世代交替,支持外孫育仁擔任董事長。 延伸閱讀: 向台積電、大立光學接班! 該交棒給家族還是經理人, 才能兼顧永續與專業?

  4. 2024年4月15日 · 年輕人瘋創業,但是「老創」也有獨特的「創業競爭力」,經典人物就是張忠謀。. 《華爾街日報》近期專訪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他在「不太常見的創業年紀」55 歲時,創辦了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半導體製程龍頭台積電,探討其他中年企業家可以向 ...

  5. 2019年6月11日 · 1. 決策效率低落: 過往,郭台銘可以憑藉個人智慧與經驗,在面對市場變化時,迅速做出決策,提早做出防範措施。 如今,9 人小組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看事情的角度不盡相同,為找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勢必需要較長的討論時間,可能會錯過決策最佳時機,降低應變的彈性。 2. 個人或群體獨大: 一般來說,集體領導的成員應處於相等的地位,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與時間發表想法。 然而,在實際的決策中通常很難達到平衡,有可能陷入某個較重要的個人或部門獨自決策。 3. 著重個人目標: 小組成員的專業不同,對問題的定義也不同,按常理,人會對與自身相關的議題特別敏感,就可能發生決策目標偏離組織目標、轉向個人目標的情況。 鴻海接下來的經營規畫,正式脫離郭台銘一人決策模式,邁向多人共治的時代。

  6. 2017年11月27日 · 1.相信員工潛能. 早期微軟的企業文化裡,成員間較勁意味濃厚,唯有「無所不知」(know-it-all)的人,才是傑出員工。 納德拉改變了這種氛圍,他相信每個人都能成長,鼓勵夥伴做個「無所不學」(learn-it-all)的人。 因此,他樂於延攬新人加入團隊,也重視旁人的意見。 這樣的管理思維源自史丹佛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她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概念,主張人的能力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和投入培養。 納德拉借用這套理論,時常鼓勵員工,只要努力不懈,就會有進步。 2.展現高度同理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