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0月3日 · 今年 49 歲的張國煒是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之四子二房獨子他是台灣第一個擁有波音 777 機師及維修專業證照的航空公司董事長他一手創立的星宇航空STARLUX Airlines),很快地將在明年一月正式起航。 各家航空大打價格戰,加上近年廉航紛紛飛進台灣,航空公司如果定位模糊、缺乏特色,在經營上很快就會陷入苦戰,身為後進者的星宇航空,究竟要靠什麼脫穎而出? 策略一:對員工更好,同性伴侶也能享福利. 告別家族鬥爭的紛擾,外界常常形容張國煒開航空公司是「王子復仇記」,而事實上,王子早已不存在,現在的張國煒就是自己航空帝國的國王。

  2. 2022年5月4日 · 一位不具名分析師指出,長榮之所以在 2021 年表現亮眼,是因為在疫情前就有許多大型貨輪的購買計畫,近期開始陸續交船,剛好趕上市場供需失衡的巨大需求。 長榮指出,從 2022 年到 2025 年,總計有 61 艘新船交付,預計可新增約 60 萬 1216 Teu的運能。 同時配合船隊擴展,長榮也規劃相關配套的全球布局,包括海上船舶操作、岸上服務營運作業等。 shutterstock. 訂下具體減碳目標, 2050 年達到碳中和與零碳排. 貨輪主要靠燃油驅動,是非常高碳排的產業,近年來各大商在永續節能方面,陸續提出許多具體策略。 同時,國際海事組織也訂下許多減排法規與策略。 一般商常見的做法,是使用低硫油,或是在貨船上安裝脫硫器,都能有效達到永續環保目標。

  3. 2020年3月11日 · 跟華航不同長榮的主力航線集中在美州東北亞兩岸港澳航線僅占比 16%不過受到疫情影響二月份取消的兩岸航線也有多達 532 班次客運營收同樣較去年同期大減 37%,來到 52.34 億元。 高敬原製表. 據統計長榮受影響的航線約占一半因此並沒有傳出減薪或無薪假的消息不過原本預計在 2 月開航的米蘭航線、4 月開航的普吉島航線,也都因為疫情確定延後。 機隊規模不同,華航靠貨運逆勢成長 2 成. 客運營收驟減,貨運表現反倒成為財報中的一大亮點。 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企業陸續復工後,重要電子零組件、醫材都必須運送,2 月份貨運需求開始大增,以台灣到北上廣深的運費為例,就算價格大漲 6 倍,依舊是一艙難求。 因為兩岸航班大量減少,艙位嚴重不足,形成「客機冷、貨機熱」的反差。

  4. 2020年3月9日 · 營運初期就受到疫情波及張國煒認為星宇並非倒楣鬼相較長榮和華航逾五成航線受影響星宇以目前3架飛機而言能受的影響程度十分有限。 目前,星宇不畏疫情考驗,順利在 2 月底完成新一波增資計畫,將原本 60 億資本增資至 83 億,幅度比預期 ...

  5. 2020年9月10日 · 分享. 收藏. 今年受限於疫情,旅客量大跌,航空業急需找到轉機。 8 月時台灣吹起一陣「搭機微旅行」風潮,長榮、華、虎以及星宇航空紛紛推出相關活動。 其中星宇航空的專案成為 4 大航空裡最快完售、僅用 5 分鐘秒殺的微旅行,還因此加碼推出七夕包機活動,創下商務艙 13 秒內完售的紀錄。 除此之外,8 月 24 日開賣的「星宇箱 #STARBOX」中秋月餅禮盒,也創下半小時賣完 1500 盒的佳績,超高詢問度促使星宇航空迅速推出 2.0 版,供民眾預購。 星宇航空今年 1 月首航就碰上疫情攪局,為何能持續炒熱話題、為品牌累積鐵桿粉絲? 星宇航空公關長聶國維透露,這兩件事,他們和其他航空公司的想法不一樣: 延伸閱讀 / 航空公司每天虧 9 億! 商務旅行全滅、觀光未開放,航空業還有未來嗎?

  6. 2022年9月28日 · 分享. 收藏. 已經吵了三年多的長榮集團經營權之爭,為什麼「弟弟派」突然土崩瓦解,全面退出戰局? 9 月 27 日中午,弟弟派大本營、長榮國際突發聲明,董事長鄭深池辭去董事長一職;隨後,代管立榮航空董事長的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也宣布請辭。 弟弟派兩大要角無預警退出,形同張榮發三子張國政、二子張國明、姐夫鄭深池、二房獨子張國煒組成的弟弟派同盟,正式分崩離析。 值得玩味的是,在鄭深池和張國煒的聲明中,皆提到他們退出的關鍵:身為弟弟派領袖的張國政,和張榮發長子張國華見了兩次面,就經營權紛爭進行協商。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延伸閱讀: 「集團還是要由張家人主持」張國煒回歸長榮,立榮、星宇下一步怎麼走?

  7. 2022年6月9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台灣海運公司長榮、陽明在疫情中大賺,掀起投資「航海王」的熱潮。 然而,一則重磅國際大事,卻可能在幾年開始「侵蝕」海運巨頭的利潤,而且,這還是由海運巨頭馬士基(Maersk)帶頭的行動! 延伸閱讀: 淨利飆 880%! 從「大排長榮」到領先同業,長榮近 5 年的運能布局奏效了? 5 月中,在聯合國監督機構國際海事組織(IMO)會議桌上,各國終於對一個爭論十多年的議題達成共識——他們將對海運碳排放收「碳費」,從燃料排放,到船上消耗產生的碳排,都將進行定價及收費。 海上船隻的碳排量占全球碳排量的 3% ,如果把海運業看成一個國家,它就是全球第 6 大排放國。 過去,因為船型多元,以及綠色燃料技術不成熟、成本高昂,海運業在減碳上遲遲沒有進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