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9日 · 海運徵「碳費」第一槍,恐吃掉 13% 利潤. 台灣海運公司長榮陽明在疫情中大賺掀起投資航海王的熱潮。. 然而一則重磅國際大事卻可能在幾年開始侵蝕海運巨頭的利潤而且這還是由海運巨頭馬士基Maersk帶頭的行動!. 延伸閱讀: 淨利 ...

  2. 2022年5月4日 · 回顧 2021 年,長榮海運(以下簡稱長榮)稅後淨利達新台幣 2390 億元,年增 880% ,每股盈餘(EPS) 45.57 元。根據Alphaliner資料,長榮的運力 150 萬 4564 Teu(Teu20 呎標準貨櫃),在全球排名第 7,拿下 5.9% 市占也是台灣航運三雄長榮陽明

  3. 2017年6月28日 · 如此一來,才有機會推出新的位,而不惹惱已經習慣現有價格的顧客。 推出新版本的產品時,可以利用暫時性的折扣,鼓勵大眾嘗試。目標是打破他們購買便宜產品的習慣,好讓便宜版本逐步淘汰、提高價格或縮小尺寸,才不會引起顧客抗拒或反對。

    • 碳稅:政府決定課稅額
    • 碳交易:有市場機制,可買賣排碳額度
    • 碳關稅:進口商要公開碳排放量、為此繳稅

    現階段最常見的排碳定價,包括:徵收碳稅和歐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TS)。其他延伸的討論還有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俗稱碳關稅)。碳稅的核心概念為「使用者付費」,由政府向產生碳排放量的企業課稅,稅額由政府決定。

    碳交易進一步導入市場機制,政府先根據國際公約承諾的減排目標,設定碳排放權的上限,再依規定分配給企業。當企業製造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超過分配額度,就要向有剩餘配額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簡稱碳權),如 Tesla 在 2021 年靠著碳權收入就賺進 16 億美元,是重點的收入來源。

    碳關稅則是依循著特定地域有規定企業的碳權,例如歐盟的企業。這些公司會將購買碳權的成本,加諸於產品的定價,假如海外競爭者無須負擔碳權成本,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將產品銷到歐盟,打擊當地致力減排的企業。為了避免發生此事,歐盟今年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針對電力、水泥、化肥、鋼鐵、鋁等高碳排放的產業進口商增加碳關稅,2023 年元旦生效,保留 3 年過渡期、到 2026 年元旦正式實施。過渡期間,進口商雖然無須繳碳關稅,也要申報進口品的碳排放量。 在歐盟,碳定價被視為脫碳的關鍵策略,許多歐洲國家開始徵收大量的碳稅。相比之下,日本於 2012 年通過的全球變暖對策稅,以每噸二氧化碳繳付 298 日元的極低稅率向上游徵收...

  4. 2015年11月20日 · 將賽局理論應用到商業策略的 《競合策略》 提到,積極出價搶標,其實有隱藏的成本,當你想要用低價標搶到客戶前,應該先思考這 7 件事,以免得不償失。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1. 你的時間可以用在更好的地方. 出價不是報個數字那麼簡單,你要了解很多細節才知道應該如何開價,然後召集團隊開會討論價碼。 這通常要耗費很多時間心理,會占用你服務現有客戶的時間。 與其費力搶別人的客戶,不如先讓你手上的客戶開心。 2. 你可能接到生意卻賠錢. 如果順利接到客戶,你應該要起一點疑心,你真的想靠低價來贏得客戶嗎? 靠低價搶到的客戶,就表示他會為了價格換供應商,所以你最好確定你現在的報價就有利潤。 客戶的要求總是得寸進尺?

  5. 2018年4月19日 · 業務單位最怕發生「一案兩投」、「重複報價」,但這種狀況卻層出不窮,在業績壓力的壓迫下,許多業務逕行殺價搶單固然司空見慣,但是如果對自己家的既有客戶也採取競爭奪,將會讓產品訂價與銷售策略形同虛設,身為業務主管絕對要嚴格禁止及防堵這樣的情況發生,分享我在實務上的 3 個 ...

  6. 2022年8月15日 · 考慮調漲前,可以先對外揭示原物料上漲幅度,以及為了反映成本,將在一段時間後調整產品價格,甚至可以和第三方指標掛勾、說明漲價的邏輯,例如參考油或紙相關指數漲幅多寡,轉換成產品調價的幅度。 延伸閱讀:怎麼漲價才不會被罵?

  1. 相關搜尋

    2609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