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8日 · 日前,《華盛頓郵報》刊出報導《Five points for anger, one for a ‘like’: How Facebook’s formula fostered rage and misinformation》,說明臉書自2017年起,除了讓用戶能使用更多新的表情符號外,還更新演算法讓在他們使用「怒(angry)」來回覆貼時,推送

  2. 2020年6月4日 · Facebook 本周新推出的動態管理工具(Manage Activity),讓使用者可以一次性大量封存、刪除舊的貼文和照片,不用再大費周章的去動態牆上,一則一則往回滑確認有沒有「黑歷史」。. 當用戶進入帳號中的「活動紀錄」,可以透過篩選功能,撈出特定期間 ...

  3. 2018年2月26日 · 1. 「儲存貼」稍後瀏覽. 其實就像是瀏覽器的「書籤」功能,每一則貼的右上角下拉鍵,都有一個「儲存貼」加入的按鈕,無論是連結、貼、影片甚至地標都可以立即儲存。 螢幕截圖. 之後若要查看,只要前往「探索」點選「我的珍藏」就可以輕鬆瀏覽,更棒的是,Facebook 還直接幫你依照轉貼連結、影片、商品、相片、地標、電影等自動分門別類,方便隨時查詢。 之後想回頭看儲存的貼,可以從選單中連結回儲存的頁面。 螢幕截圖. 2. 暫停追蹤 30 天. Facebook 有「取消追蹤」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停止在動態牆上接收特定粉專、朋友的貼。 但如果之後你開始懷念特定朋友、粉專的內容,就必須進入他的個人頁面,恢復設定追蹤。

  4. 2024年3月22日 · FB限時動態圖片尺寸推薦. IG發文照片尺寸比例. 臉書粉專、社團的常用圖像尺寸推薦. 臉書上最被廣泛使用的內容類型有四,分別為個人頁面、粉絲專頁、社團與 2022 年新推出的限時動態功能,而企業常用的推廣方式,除了原先粉絲專頁與社團功能外,近來也多使用限時動態功能。 在這 3 種介面中,設定封面照片與發文時分別需要哪些尺寸的圖片呢?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FB 粉絲專頁封面照片尺寸. 據 Facebook 官方建議,粉絲專頁電腦版封面以 820 x 312 px 最佳. 莊文源製圖. 據 Facebook 官方建議,粉絲專頁手機版封面以 640 x 360 px 為最佳. 莊文源製圖.

    • Facebook 的演算法。這裡是以 2018 年 1 月時的資訊為主,將每一種不同的演算法整理如下圖。從圖表中可以知道,你的動態時報平常大概有多少人按讚、接收到多少留言,或者有多少時間被花費在上面。
    • Twitter 的演算法。在動態頁面中,Twitter 是以時間軸由上而下來顯示推文的。但是,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設定,讓重要的推文優先顯示的 ❶。另外,可以藉由 「每日精選內容」(Highlight) 的功能,讓使用者在一登入時就能看到特定的重要訊息的 ❷。
    • Instagram 的演算法。過去,Instagram 是依照發布時間的先後順序讓貼文依序出現在使用者面前,但自 2016 年 3 月開始,由於動態消息導入了演算法,Instagram 的排序改為優先顯示相關性較高的貼文之機制。
    • 關於 LINE。在不久的將來,LINE 也將導入企業官方帳號的評價指標 ── 「互動率排行榜」 (暫稱),所謂的「互動率排行榜」是一個能夠評估 LINE 帳號的支持率指標。
  5. 2014年8月10日 · Facebook臺灣網路代理商聖洋資訊表示,目前臺灣已經有80%的網路人口都使用Facebook,社群媒體更是成為許多公司日漸重視的行銷管道。 但是,衝按讚人數、分享篇數究竟可以為公司帶來多少商業利益,卻還沒有適合的衡量標準。 根據美商艾比傑媒體行銷公司 「WAVE 7」 2014年 社群大調查白皮書 指出,其實可以透過設定公司品牌價值,將社群互動結果換算成行銷價值,例如: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註1:品牌價值依照產業性質不同,可以有所調整,視公司策略和經驗值而定。 註2:市場高、低值皆是艾比傑媒體行銷公司提供的參考值。 註3:曝光數以千次為計算單位,如同過去投放廣告時會參考的CPM (Cost Per Mille,每千次瀏覽成本)

  6. 2020年2月20日 · 2020-02-20. 盛思整合傳播顧問集團創辦人 浦孟涵. 本文出自. 買書去. ShutterStock. 傳LINE常用「嗯、喔」? 在LINE、FB談工作,這些習慣是大忌、超傷專業!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還記得上次跟客戶或同事通電話是什麼時候? 或者你更習慣用 LINE 或 Skype 做工作上的日常溝通? 你的臉友中有多少比例是客戶、同事、合作單位等透過工作認識的朋友? 數位社群時代來臨,為職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同時也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界線,更讓數位時代的國際職人們多了溝通和打造專業形象的工具。 如何在數位時代,有效溝通及打造自己的專業形象? 我認為有兩件千萬要避免的事(Don'ts)和兩件可以盡量多做的事(Dos):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