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3日 · 1982 年 6 月 6 以色列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擊以色列遂出動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僅僅幾天就占領黎巴嫩南半部在聯合國介入外界輿論下以色列才與黎巴嫩簽署協議並撤軍

    • 俄羅斯與烏克蘭為何開打?2013 年就埋下了「種子」
    • 烏克蘭亟欲加入北約,成為 2022 俄烏戰爭導火線
    • G7 發聲明譴責,表示將實施更嚴厲的經濟制裁

    就歷史層面來看,現有不少東歐小國都是俄羅斯的「同文同種」,觀察過去普丁曾發表的談話,不難看出他也是這麼認為的。 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就曾是俄羅斯文明的搖籃,有「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沙皇時代過後蘇聯成立,此時的烏克蘭不僅仍是蘇聯的一部分,也與蘇聯一同追隨共產主義信仰。 隨著 1991 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就此單飛、宣布獨立建國,並開始轉型為民主與市場經濟國家。即便脫離蘇聯,烏克蘭仍與俄羅斯在能源與安全方面保持密切關係。蘇聯解體後,烏克蘭雖然是完全獨立的國家;但內部始終存在向東或向西發展的矛盾,如烏克蘭東部親俄派主張推行俄語教育,維持東正教信仰,但住在中西部的居民,不論在生活方式或是信仰方面都更偏向歐洲。 歷史脈絡、文化差異給了俄羅斯揮軍的理由外,烏克蘭的經濟價值、近年在國際社會的一連串外交手段,...

    要說哪條才是真正導致戰爭的引線,恐怕是因為烏克蘭亟欲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以下簡稱北約)而導致。 北約成員國包含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 30 個國家。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第 5 條規定,凡對北約成員國的任何武裝或軍事侵略行為,都等同於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這一條,在常常受到俄羅斯武力恫嚇的烏克蘭眼裡,就如同一塊珍寶。 因此,烏克蘭試圖通過加入北約,獲得西方列強的援助與保護;而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加入北約有助於其持續向東歐擴張,讓西方國家得以「侵門踏戶」,在家門口撒野。 除了烏克蘭,同為前蘇聯成員,卻與俄羅斯交惡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不斷拉升軍費開支,也成為俄羅斯的心頭大患。俄羅斯也曾要求北...

    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七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Seven,以下簡稱 G7,目前成員為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的領導人也於 24 日召開緊急線上會議,同意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前者實施嚴厲的經濟和金融制裁。 G7 在聯合聲明中表示,這場危機對於國際秩序形成嚴重威脅,影響範圍遠遠超出歐洲,並譴責普丁已經將戰爭重新帶到歐洲大陸;G7 表示支持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者之間的穩定,全球能源供應將持續,並展開具有建設性地協調,準備採取行動因應潛在干擾。 資料來源 / ABC Australia、Reuters、The New York Times、中央社、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CNN、AFP

  2. 2013年4月23日 ·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戚樹誠表示衝突肇因於雙方因需要價值觀念和利益所求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見或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比起美國人,華人社會更規避衝突的發生。 「我們習慣向外界求助、拖延或乾脆無奈接受,」戚樹誠坦言,這對組織毫無助益,事實上,我們討厭的是停留在人身攻擊的「關係衝突」,而非能讓討論愈變愈好的「工作衝突」。 戚樹誠指出,當組織間針對議題而產生的工作衝突愈多,所生產的建設性反而愈高;反之,倘若組織充斥著以人身攻擊為主的關係衝突,對組織的貢獻則會幾近於零。 回過頭來看,另外一個值得令工作者學習的故事。

  3. 2023年1月9日 · 富比世(Forbes) 報導提供以下 8 個具體面向,可以藉此判斷自己是否處在有毒的企業文化中:. 1.管理風格是否基於恐懼(fear)、恐嚇(intimidation)、高壓或言語暴力?. 2.你是否常看到在背後捅同事一刀、說八卦及散佈謠言的行為,而沒有管理層介入?. 3.公司 ...

  4. 2023年7月25日 ·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劇、執導,上映不到一周的傳記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全球票房狂破 56.4 億!. 鏡頭之外,關於原子彈的大小事,你了解多少?.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劇、執導,2023 傳記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 ...

  5. 2024年2月5日 · 中國東北素有冰城之稱的哈爾濱近期成為中國南方人的熱門旅遊景點歸納爆紅原因是自然環境與人文風土與南方有極大的差異讓旅客感到新鮮有趣

  6. 2023年7月7日 · 淤泥效應的主要成因出於惰性慣性反應 可以想像,當員工要應付組織中過多的繁瑣流程,企業很難創新。換句話說,淤泥效應必須為工作者的低效率負起部分責任。 然而,組織中為什麼會出現淤泥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