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2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黎巴嫩內戰 (阿拉伯語: 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 ‎;英語: Lebanese Civil War )是一場發生於1975年至1990年的 內戰 ,內戰期間總共導致了12萬人喪生 [6] [7] , 黎巴嫩 國內至今仍有7.6萬人因這場內戰流離失所 [8] ,還有100萬人因這場內戰逃離至國外 [9] 。 在內戰之前 黎巴嫩 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在 地中海 沿岸 遜尼派 占多數,在黎巴嫩南部 什葉派 占主導地位,而 黎巴嫩政府 則由 馬龍派 基督徒 占主導 [10] [11] 。 在1920年至1943年 法屬敘利亞託管地 時期,各黨派和教派之間的聯繫得到加強。

  2. 2024年3月22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巴嫩内战 (阿拉伯语: 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 ‎;英語: Lebanese Civil War )是一場發生於1975年至1990年的 内战 ,內戰期間总共导致了12萬人丧生 [6] [7] , 黎巴嫩 国内至今仍有7.6萬人因这场内战流离失所 [8] ,还有100万人因这场内战逃离至国外 [9] 。 在内战之前 黎巴嫩 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 地中海 沿岸 逊尼派 占多数,在黎巴嫩南部 什叶派 占主导地位,而 黎巴嫩政府 则由 马龙派 基督徒 占主导 [10] [11] 。 在1920年至1943年 法属叙利亚托管地 时期,各党派和教派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 黎巴嫩
    • 1975年4月13日-1990年10月13日(15年6个月)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14年3月1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2年教派衝突後黎巴嫩政府軍在 的黎波里 街頭執勤. 隨著 敘利亞內戰 逐步升級,戰鬥也從 敘利亞 蔓延到了 黎巴嫩黎巴嫩境內的支持和反對敘利亞政府的派別中都有成員來到敘利亞參與內戰而在黎巴嫩境內雙方也發生了衝突。 敘利亞內戰也被認為煽動了黎巴嫩境內的宗派衝突 [65] ,因為黎巴嫩的遜尼派大多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武裝。 而 什葉派 大多支持阿薩德政府,因為 巴沙爾·阿薩德 屬於阿拉維派,該教派通常被認為是什葉派的分支 [66] 。 在黎巴嫩全境,針對外國人的謀殺、騷亂和綁架時有發生。 在2011年中旬在 的黎波里 的一次衝突中,共有7人喪生、59人受傷。

    • 語源
    • 歷史
    • 政治
    • 行政區劃
    • 外交
    • 人口
    • 文化
    • 旅遊
    • 外部連結

    黎巴嫩國名取自境內的黎巴嫩山(阿拉伯語:جبل لبنان‎; Jabal Lubnān, 敘利亞語:ܛܘܪ ܠܒܢܢ; ṭūr lébnon)。「黎巴嫩」之名源於閃語族腓尼基語字根:l-b-n,意思是白色,似乎是從黎巴嫩山白雪皚皚的頂峰得名。在艾布拉圖書館的古文本、吉爾伽美什史詩以及希伯來聖經中,都提到了黎巴嫩之名。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此名最早見於前25-前23世紀的艾布拉文書。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羅馬帝國占領黎巴嫩,並修建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占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鄂圖曼帝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即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二戰時的1...

    黎巴嫩總統是黎巴嫩的國家元首,傳統上由天主教馬龍尼禮教會軍人擔任,黎巴嫩總理是黎巴嫩的政府首腦。黎巴嫩是一院制國會,奉行議會民主制,有260個政黨,力量分散,加上為平衡各黨派利益而採取比例代表制,無政黨占絕對優勢,但各政黨可組成執政聯盟。主要執政聯盟為: 三月八日聯盟:2005年成立,親敘利亞反美國,主要政黨包括:真主黨、自由愛國運動(英語:Free Patriotic Movement)等。 三月十四日聯盟:2005年成立,親美國反敘利亞,主要政黨包括:未來運動、黎巴嫩長槍黨等。

    黎巴嫩分為貝魯特、北方、南方、黎巴嫩山區、貝卡、阿卡爾、巴爾貝克-赫爾梅勒、納巴蒂亞等8個省,省下共設25個縣,縣下設市鎮。 首都貝魯特(Beirut),約150萬人,占黎全國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中東著名的商業、金融、交通、旅遊和新聞出版中心,1975年內戰爆發前被稱為「中東的巴黎」。 黎巴嫩行政區劃包括8個省(括號內為首府): 1. 阿卡省(哈勒巴) 2. 北部省(的黎波里) 3. 巴勒貝克-希爾米勒省(巴勒貝克) 4. 黎巴嫩山省(巴卜達) 5. 貝魯特省(貝魯特) 6. 貝卡省(扎赫勒) 7. 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 8. 南部省(賽達)

    敘利亞

    敘利亞和黎巴嫩關係特殊,鄂圖曼帝國時共屬「大敘利亞省」,長達350年。19世紀,黎巴嫩馬龍教派和德魯茲教派衝突,鄂圖曼土耳其在法國壓力下將黎巴嫩作為保護基督教徒的山地教區與敘利亞分離。一戰結束,黎巴嫩受法國管轄,敘利亞由英國控制。1920年,國聯將敘利亞、黎巴嫩委託法國統治,兩國分別於1941年和1943年獨立。敘利亞不承認黎巴嫩的獨立,視其為敘利亞的屬地。黎巴嫩內戰中,3.5萬敘利亞「阿拉伯威懾部隊」進駐黎巴嫩,維持鄰國穩定,保護黎巴嫩各族群的和平生活,防止內亂波及本國;防止以色列勢力進入黎巴嫩;在黎巴嫩建立自己的勢力,控制黎巴嫩。1989年黎各派簽署《塔伊夫協定》,敘軍應在黎內戰結束後逐步撤出黎巴嫩。黎國內基督徒強烈反對敘駐軍。敘軍隊則宣稱應黎政府的要求幫助維護黎國內穩定。1991年5月簽訂「黎敘合作條約」,9月又簽署「安全條約」,規定敘對黎安全負有責任和義務。一旦黎遭到以攻擊,黎可以尋求敘的支援。敘利亞長期不同黎巴嫩建交,敘認為黎是被法國錯誤地劃出敘利亞的一部分。2005年2月,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害,敘迫於國際壓力,結束了在黎29年的駐軍。2008年10月15日敘利亞與黎巴嫩...

    巴勒斯坦

    1958年起,巴勒斯坦難民大量湧入,受泛阿拉伯理想影響,黎巴嫩穆斯林認為自己人數多,應該比基督徒掌握更多政權,發動暴動試圖奪權,被政府在美軍幫助下鎮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70年將總部從約旦遷到黎巴嫩,多次越境襲擊以色列北部,對此基督徒控制的黎巴嫩政府試圖遏制。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內部衝突中支持穆斯林。1975年,黎巴嫩內亂為本國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一方,基督徒為另一方的戰爭,1991年結束,造成14萬人死亡和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黎巴嫩主體民族為阿拉伯化的黎巴嫩人(大多為古代腓尼基人及古阿拉米人的後裔),占95%,另外信仰基督宗教的亞美尼亞人約占4%,其他民族約為1%。黎巴嫩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法語和英語。2008年統計,黎巴嫩全國總人口約410萬(不包括長期滯留黎巴嫩的約5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難民),其中約一半的人口集中在貝魯特和黎巴嫩山區兩省,另一半分布在其他六省。目前黎巴嫩全國人口中,基督徒約占40.6%,穆斯林約占54%,德魯茲教派約佔4.6%。 由於民族宗教的複雜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裔人口多於國內人口的國家,其中國外黎裔人口中基督徒占大多數,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約1500萬,主要分布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亦有不少名人屬於黎巴嫩裔。華人在黎巴嫩非常少。

    飲食

    黎巴嫩人的主要食品是各種新鮮的蔬菜、烹飪過的豆類和雞肉、牛肉、羊肉做成的菜餚。傳統家宴和餐廳里供應的菜餚非常相似。周日的午餐是黎巴嫩家人聚會吃傳統黎巴嫩料理的時候。 黎巴嫩菜主要分為前菜Mezza、熱菜小吃、生肉、烤肉或者烤魚、主食、水果或者飯後甜點幾個部分。一種用法國香菜做成的沙拉Taboulé是黎餐中沙拉的代表作,由於使用新鮮營養的食材而世界知名。各種醬類食品也是Mezza的主角,比如胡姆斯醬、茄子泥醬、酸奶酪醬等。熱菜小吃包括檸檬雞翅、石榴汁雞肝、生煎小鳥、油炸奶酪卷、小麥粒牛肉球等。生肉拼盤裡面有生的牛羊肉里脊、生羊肝和生肉糜混合調味料。烤肉是最精彩的部分,有烤牛羊肉串、烤雞肉串和烤熟的混合了調味料和法國香菜的肉餡。主食主要是皮塔餅麵包,有時候會有雞湯燜出來的米飯混合上各種乾果。 在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餐廳林立,提供除了黎餐之外的各種國際美食,法國菜、義大利菜、日本料理、印度料理、中餐等。

    黎巴嫩沒有嚴寒及酷暑的氣候,適合旅遊。夏季旅遊景點有雪松山和卡迪沙聖谷。冬季適合滑雪。此外這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存,相比其他阿拉伯國家,黎巴嫩非常西化開放,素有「中東小巴黎」的美稱。 黎巴嫩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羅馬遺址巴勒貝克,它堪稱黎巴嫩的「長城」。 具備7,000年人類連續居住歷史的比布魯斯是腓尼基22個字母的誕生地,這22個字母是現在的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的共同源頭。比布魯斯的海港是一個融古代風情和現代浪漫為一體的海港小鎮,而幾千年不斷修建的海邊城堡遺址又印證著歷史的輝煌。 拜特丁宮是典型的阿拉伯皇宮,其名稱的意思為「信仰之家」。這個歐洲人幫助建於19世紀初的古老皇宮展現了極高的阿拉伯建築造詣,而且也收藏了大量的古老的馬賽克。 南部兩個主要城市賽義達十字軍海...

    黎巴嫩政府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黎巴嫩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黎巴嫩山戰爭 黎巴嫩內戰 第三階段1982年至1983年和第四階段1984年至1990年期間的一場大規模衝突衝突發生於 黎巴嫩 首都 貝魯特 東南多山的喬福區。 背景 [ 編輯] 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後黎巴嫩國內以色列在基督教馬龍派人口中的盟友「 黎巴嫩長槍黨 」旗下的民兵組織「 黎巴嫩力量 (英語:Lebanese Forces) 」在 巴希爾·傑馬耶勒 的領導下,試圖在黎巴嫩擴大控制地盤。 黎巴嫩力量試圖利用 以色列國防軍 在黎巴嫩境內的推進將部隊推進到之前從未出現的地區。 這些地盤擴張主要集中在居住有大量基督教農村人口的地區,比如位於貝魯特東南山區的喬福區。

  6.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12:04。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署名-相同方式分享 4.0協議 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 (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 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 ...

  7. 於1975年-1990年間內戰時期被破壞的建築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遊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