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8日 · 黎巴嫩總統是黎巴嫩的國家元首傳統上由天主教馬龍尼禮教會軍人擔任黎巴嫩總理是黎巴嫩的政府首腦。 黎巴嫩是 一院制 國會,奉行 議會民主制 ,有260個政黨,力量分散,加上為平衡各黨派利益而採取 比例代表制 ,無政黨占絕對優勢,但各政黨 ...

  2.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 لبنان ;亞拉姆語:ܠܒܢܢ;法語: Liban )通稱黎巴嫩,位于亚洲 西南部(西亞)、地中海东岸,习惯上歸屬於中东国家。 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邻,西濒地中海。境內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最古老者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旅遊業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目次. 史前. 古代近東. 古典. 中世紀. 奧斯曼統治. 國際聯盟委任. 當代. 參見. 注釋. 黎巴嫩歷史. 繁體. 黎巴嫩 舊譯 利巴嫩 ,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 腓尼基 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 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 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 香柏 ,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 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 舊約聖經 裡看得到。 後來,古羅馬占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 巴爾貝克神廟 ,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占領過黎巴嫩。

    • 内战及内战之后
    • 雪松革命
    • 2006年以黎冲突
    • 巴里德河冲突
    • 2008年内乱

    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1990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Taif Agreement)结束内战,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驱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于真主党不断发动袭击,而且舆论认为如果以军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将减少并消解,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决定撤军。联合国认为以色列部队撤出蓝色分界线符合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但边境...

    2005年3月14日,多达100万人示威游行,要求结束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占领。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在贝鲁特圣乔治湾附近的一起汽车爆炸袭击中遇刺身亡。由于叙利亚在黎巴嫩开展广泛的军事和情报行动,而且哈里里与大马士革就叙利亚支持修订宪法以延长拉胡德(Lahoud)总统任期一事颇有嫌隙,亲西方的3月14日联盟领导者指控叙利亚是这起刺杀事件的主使。其他人(即3月8日联盟和叙利亚官员)则宣称这起刺杀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马萨德(Mossad)所为,意在破坏黎巴嫩的稳定。 刺杀事件激起了一系列游行示威,媒体称之为“雪松革命”,示威者要求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并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来调查刺杀事件。联合国安理会于2005年4月7日一致通过了1595号决议,呼吁对...

    2006年7月12日,为了转移以军的注意力,真主党向以色列边境城镇发射了火箭弹,然后对在以色列边境巡逻的两辆悍马装甲车发射了反坦克导弹。两辆悍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伤,3人死亡,另外2人被绑架到黎巴嫩。在以军以失败告终的一次营救行动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袭造成其民用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包括贝鲁特机场),此后,以军地面部队又进入了真主党控制的地区。在至少962次袭击中,以军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460万枚集束子弹药,其中大部分是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3天中投放的,当时以军知道和解即将达成。在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3970枚火箭弹,大部分都是向城区发射的。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2006年8月1...

    巴里德河(阿拉伯语为نهر البارد,意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距的黎波里约16公里。大约3万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后代住在营地及周边地区。巴里德河流过营地南部,营地因此得名。1949年12月红十字会联盟建立了这个营地,收留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区饱受严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难民。根据1969年《开罗协议》,黎巴嫩军队不得进入任何巴勒斯坦营地。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队包围了一座建筑物,据称被控当天早些时候劫持银行的法塔赫武装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队对该建筑物发起进攻,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天的交火。出于报复,法塔赫伊斯兰组织成员袭击了巴里德河营地的一个军队检查站,杀死了数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队则立即对营地进行了轰...

    2007年10月拉胡德总统任期结束,反对派表示如果不能达成分权协议,就拒绝为继任者投票,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总统。由于政府宣布真主党的通信网络为非法,2008年5月9日,真主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1975-90年内战以来最糟糕的内乱。据《每日之星》报道,这次暴力事件“险些使黎巴嫩再次卷入内战”,而黎巴嫩政府则称之为一场有预谋的政变。至少62人在冲突中死亡。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经过5天的谈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多哈协议》,结束了战斗。根据协议,双方都同意选举前部队领袖米歇尔·苏莱曼(Michel Suleiman)为总统,并建立全国统一政府,反对党拥有否决权,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政治僵局。协议标志着反对党的胜利,他们在...

    • 公元前883–前605年
    • 公元前538–前332年
    • 公元前605–前538年
    • 公元前883年之前
  5. 黎巴嫩 舊譯 利巴嫩 ,是一個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 腓尼基 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裡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 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了腓尼基文字。 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 香柏 ,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 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 舊約聖經 裡看得到。 后来,古罗马占领了黎巴嫩,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 巴尔贝克神庙 ,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 相继受 埃及 、 亚述 、 巴比伦 、 波斯 、 罗马 、 阿拉伯帝国 统治。 1517年被 奥斯曼帝国 占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成为 法国 委任统治地。

  6. 2024年4月8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巴嫩共和国 (阿拉伯语: لبنان ‎; 亚拉姆语 :ܠܒܢܢ;法语: Liban )通称 黎巴嫩 ,位于 亚洲 西南部 ( 西亚 )、 地中海 东岸,习惯上归属于 中东 国家。 东北部与 叙利亚 接壤,南部与 以色列 和 巴勒斯坦 为邻,西濒 地中海 。 境内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最古老者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旅游业中相当著名。 [4] 在1943年独立后,黎巴嫩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认信主义政府的形式,与各大宗教派别分配特定的政治权力。 黎巴嫩最初享有政治和经济稳定,但被各种政治和教派派别之间的血腥 黎巴嫩内战 (1975年-1990年)打破。 战争部分导致叙利亚(1975年-2005年)和以色列(1985年-2000年)的军事占领。

  7. 2023年12月22日 · 黎巴嫩內戰 (阿拉伯語: 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 ‎;英語: Lebanese Civil War )是一場發生於1975年至1990年的 內戰 ,內戰期間總共導致了12萬人喪生 [6] [7] , 黎巴嫩 國內至今仍有7.6萬人因這場內戰流離失所 [8] ,還有100萬人因這場內戰逃離至國外 [9] 。 在內戰之前 黎巴嫩 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在 地中海 沿岸 遜尼派 占多數,在黎巴嫩南部 什葉派 占主導地位,而 黎巴嫩政府 則由 馬龍派 基督徒 占主導 [10] [11] 。 在1920年至1943年 法屬敘利亞託管地 時期,各黨派和教派之間的聯繫得到加強。 但是,在黎巴嫩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以及許多泛阿拉伯主義分子和左翼派別,這些人反對親西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