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 第一個全國性的 電腦網路 是 中華民國教育部 電子計算機中心及主要 國立大學 (包含台大、政大、中央、交大、清華、中興、成大、中山等) [1] 於1990年7月建立的 台灣學術網路 (TANet),而台灣的網際網路發展則始於 1991年12月3日 ,教育部電算中心以64Kbps數據專線將TANet連結到 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 的JvNCNet,就此台灣正式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員,並於1992年6月9日正式宣佈TANet對一般使用者開放服務。 日後,台灣的網際網路利用逐漸普及,連入網際網路的方式,從民國八十時代(1990年代)利用電話線 撥接上網 ,逐漸演變成以 ADSL 系統和利用 有線電視 纜線的 Cable 系統。

  2. 台灣 第一個全國性的 電腦網路 是 中華民國教育部 電子計算機中心及主要 國立大學 (包含台大、政大、中央、交大、清華、中興、成大、中山等) [1] 於1990年7月建立的 台灣學術網路 (TANet),而台灣的網際網路發展則始於 1991年12月3日 ,教育部電算中心以64Kbps數據專線將TANet連結到 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 的JvNCNet,就此台灣正式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員,並於1992年6月9日正式宣佈TANet對一般使用者開放服務。 日後,台灣的網際網路利用逐漸普及,連入網際網路的方式,從民國八十時代(1990年代)利用電話線 撥接上網 ,逐漸演變成以 ADSL 系統和利用 有線電視 纜線的 Cable 系統。

  3. 台灣 互聯網服務供應商 目前分為以電訊電路的 FTTx 、 ADSL 系統和有線電視為主的 Cable 系統,其中ADSL用戶正在逐年減少。 依據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2021年年度統計,該年固網帳號數630萬,其中FTTx約63%,Cable Modem約32%,ADSL約4%。 在2019年、2020年年度,ADSL市佔分別為8%以及5%,ADSL逐年遞減。 [2] 歷史 [ 編輯] 2004年以前資料主要參考財團法人台灣網絡資訊中心委託研究之「台灣互聯網發展史編撰研究計劃」期末報告 [3] 。 1990年以前:TANet成立以前發展 [1] [3] [4] [5] [ 編輯] 皆是由 撥接 為主要的上網方式。 [來源請求]

  4. 其他人也問了

    • 詞彙區別
    • 歷史
    • 連接技術
    • 架構
    • 服務
    • 普及率
    • 外部連結

    網際網路並不等同全球資訊網。網際網路是指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而連成的一個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全球資訊網是一個由許多互相連結的超文字組成的系統,可以理解為網際網路的一項服務,透過網際網路訪問。

    在20世紀50年代,通訊研究者認識到需要允許在不同電腦使用者和通訊網路之間進行常規的通訊。這促使分散網路、排隊論和封包交換的研究。1960年,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出於冷戰考慮建立的ARPANET引發技術進步並使其成為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ARPANET的發展始於兩個網路節點,由倫納德·克萊因羅克帶領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網路測量中心與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斯坦福國際研究院(英語:SRI International)(SRI)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的NLS系統兩個節點之間連接。第三個節點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第四個節點是猶他大學。到1971年底,已經有15個節點連接到ARPANET。1973年6月,挪威地震陣列所(NORSAR(英語:NORSAR))連接到ARPAN...

    任何需要使用網際網路的電腦必須透過某種方式與網際網路進行連接。網際網路接入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頻寬由最初的14.4Kbps發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頻寬,接入方式也由過去單一的電話撥號方式,發展成現在多樣的有線和無線接入方式,接入終端也開始朝向行動裝置發展。並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繼續地被研究和開發。

    最頂層的是一些應用層協定,這些協定定義了一些用於通用應用的資料報結構,包括FTP及HTTP等。中間層是UDP協定和TCP協定,它們用於控制資料流的傳輸。UDP是一種不可靠的資料流傳輸協定,僅為網路層和應用層之間提供簡單的介面。而TCP協定則具有高的可靠性,透過為資料報加入額外資訊,並提供重發機制,它能夠保證資料不丟包、沒有冗餘包以及保證封包的順序。對於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應用,可以選擇TCP協定;而相反,對於效能優先考慮的應用如串流媒體等,則可以選擇UDP協定。 最底層的是網際網路協定,是用於報文交換網路的一種面向資料的協定,這一協定定義了封包在網際傳送時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這一版本中用32位元定義IP位址,儘管位址總數達到43億,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現今全球網路飛速發展的需求,...

    網際網路承載著眾多應用程式和服務,包括全球資訊網、社群媒體、電子郵件、行動應用程式、多人電子遊戲、網際網路通話、檔案分享和串流媒體服務等。提供這些服務的大多數伺服器代管於資料中心,並且透過高效能的內容傳遞網路存取。

    截至2020年6月,全球約有48億網友,網際網路普及率是62%。 截至2019年,網際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國家或城市為科威特(99.6%);第二至第五位分別是卡達(99.6%)、福克蘭群島(99.3%),百慕達(99.2%)及冰島(99.0%)。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22年8月31日發表的第5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中國的網友規模為10.51億,為世界首位。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4.4%,已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英文) The Internet Socie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 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 RFC 2235 - Hobbes' Internet Timeline
  5. 指有架設實體線路固網或實體無線基地台用以經營電話或網際網路業務的業者。 主管機關 依據其業務性質劃分為: 行動通信 、 固定通信 及 衛星通信 [3] 。

  6. 根據 國際電信聯盟 的資料,2018年底將會約40億人或是全世界一半的人口可以連線上網,其中包含約20億名來自 開發中國家 以及8900萬名來自 未開發國家 的人。 在未來,將會約80%來自 已開發國家 以及34%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家庭可以連線上網 [19] [20] 。 相關連結 [ 編輯] 數位權利. 網路存取. 各國網際網路連線速度列表. 各國行動電話數目列表.

  7. 互聯網 (英語: Internet )是指 20世紀 末期興起 電腦網路 與電腦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系統。 這些網路以一些標準的 網路協議 相連。 它是由從地方到全球範圍內幾百萬個私人、 學術界 、企業和政府的網路所構成,透過 電子 、 無線 和 光纖網絡技術 等等一系列廣泛的技術聯繫在一起。 互聯網承載範圍廣泛的信息資源和服務,比方說相互關聯的 超文本 文件,還有 萬維網 ( WWW )的應用、 電子郵件 、 通話 ,以及 文件共享 等 個人 收發 服務。 網際網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 美國聯邦政府 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目的是建立容錯與電腦網路的通信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