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日治」的用法在戰後初期即已出現但在1951年11月15日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發出公文臺灣省新聞處代電中華民國四十年十一月十五日事由為日據臺灣五十年光復後俗稱「日治時期」有矯正必要應稱為「日據時期」特電轉請查照),公文中表示「甲午戰爭

  2. 2024年4月16日 · 台灣日治時期是指台灣歷史上於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

  3. 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推行國語家庭政策,使得都市地區台灣人習操語。直到1945 年日本戰敗方言一度復興,但臺灣話及客家話已受到衝擊,使得文讀系統衰落,成為純粹的生活語言。[28] 此後,一般人已難以臺灣話讀出詩詞或古文,反之香港人 ...

    • 690.6萬 (2020年)
  4. 2024年4月16日 · 台湾日治时期 ,是指 台湾历史 上于1895年至1945年间由 日本 ( 大日本帝国 )统治的时期。 19世纪末,日本作为最后一个跻身 新帝国主义 的国家,其帝国主义的型态具有后进性,与 西方国家 借由 资本主义 引导海外殖民的政策有所不同,由于当时日本国内的资本主义尚不发达,无力对其接收的台湾从事大规模的资本活动,因此统治初期是由 台湾总督府 主导台湾的拓殖规划 [4] 。 原则上,由官方为日本资本家量身定做各种规则,强迫台湾提供资源、物产及劳力,为其服务。 [4] 在殖民国家发展定位上,日本将台湾做为支持本国工业的后盾,同时是日本向 南洋发展 的基地。

    • 背景
    • 經過
    • 影響
    • 後續
    • 爭議
    • 延伸閱讀

    大清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原本統治的臺灣割讓給予日本,從此臺灣進入日治時期。抗日戰爭前,華南地區原有「臺灣民族革命總同盟」、「臺灣革命黨」、「臺灣獨立革命黨」、「臺灣青年革命黨」、「臺灣國民黨」、「臺灣光復團」等6個抗日團體,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領導;1941年2月10日,中華民國政府為集中力量,經中央斡旋,在重慶組成「臺灣革命同盟會」,團結台灣人力量,支持抗戰,光復台灣。 二次大戰期間,在1943年舉行的開羅會議中,中華民國希望同盟國同意戰後日本放棄臺灣並移轉主權回歸,此內容列入開羅宣言,後於波茨坦公告內重申應履行。1944年4月17日,位於重慶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由中國國民黨的中央設計局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並任命曾參加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陳儀為主任委員,...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日本由同盟國軍事佔領,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臺日軍向蔣介石將軍投降。同年8月29日,蔣中正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於9月1日於重慶宣佈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同時命陳儀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10月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於臺北成立,接收人員前進指揮所副主任范誦堯等分別在10月5日至24日分別由上海或重慶飛抵臺灣。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典禮於上午十時在臺北公會堂舉行。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第十方面軍,代表為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陳儀將軍則代表盟邦將領蔣中正將軍受降。典禮開始時,由陳儀...

    10月15日,國民革命軍在基隆港登陸,臺灣人誦著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唱著歡迎歌,歌詞是「臺灣今日慶昇平,仰首青天白日清,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六百萬民同快樂,壺醬簞食表歡迎」,熱烈歡迎國軍進入臺灣。 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等媒體上,均有大量商家行號刊登歡慶臺灣光復的廣告。街上鑼鼓喧天,鞭炮聲不斷,戶戶張燈結綵,雖然地方上有若干民眾報復日本人的小騷動,但整個局勢都處於平靜而穩定,並等待國民政府的到來。

    然而臺灣「光復」不久後,政府頻傳貪污行為,軍政人員紀律敗壞、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經濟活動;國民政府將在臺灣所接收的物資無償運往中國大陸,投入國共戰爭。資源委員會規定,供應三千至四千萬噸台煤、及五十萬噸稻米,做為國共內戰之軍需,惟供米指示因臺灣本身糧食不足,遭到長官公署拒絕:111;15萬噸糖被國府列為敵產撥為中央運送上海銷售,其中1/8歸臺灣糖業公司收入:69。《華盛頓每日新聞(英语:Washington Daily News)》報導中國「剝削臺灣更甚於日本」、「腐敗地榨取富裕的臺灣」。此類問題影響臺灣經濟甚深,引發民怨,物價上漲十倍以上,及濫印臺幣應付財政支出,導致通貨膨脹嚴重,戰後第一年的生產指數,竟達不到大戰結束前一年的一半、失業問題嚴重,報紙報導民眾餓死街頭,治安比日治時期更差,例如...

    「光復」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把失去的收回」,中華民國政府及之後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此次事件為臺灣自清朝割讓予日本後復歸中國統治,因而以此稱之;非光復論者則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軍事佔領臺灣。由於戒嚴時代結束以來臺灣的本土思想漸盛,加上二戰後台灣主權歸屬的爭議,以及從臺灣主體性出發的歷史觀點,現今對於「臺灣光復」的說法有不同的見解,部分觀點更認為中華民國係代表同盟國軍事占領臺灣,而臺灣地位至今未定。

    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1946-1951),歐素瑛,《臺灣學研究》第18期 : 頁99-150,國立臺灣圖書館,2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屬於日本手語系,源於臺灣日治時期時被引入的日本手語,後來在臺灣自然發展成在地化手語。 中華民國教育部 依照漢語口語又制定了「文字手語」,故臺灣手語目前常被分作「自然手語」及「文字手語」二大系統,但文字手語本身並非自然語言。

  6. 日治台灣歷史年表. 西元 1895年 4月17日 , 清 日 兩國簽訂《 馬關條約 》, 甲午戰爭 戰敗的清帝國放棄 福建臺灣省 之主權,並讓予日本帝國。. 同年 11月18日 ,日軍正式消滅 臺灣民主國 , 臺灣 正式進入 日治時代 。. 西元 1945年 8月15日 ,日本 昭和天皇 宣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