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3年6月28日 ·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2016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47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45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

    • 症狀
    • 篩檢及追蹤
    • 診斷
    • 治療
    • 預後
    • 高危險群病人及大腸鏡篩檢原則建議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症狀,以上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慢性或急性大腸阻塞所導致。發生在近端右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則以疲倦、貧血相關症狀、腹瀉、腹部腫塊等。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稱之為直腸癌,其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瘻管等。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黃疸和右上腹痛可能表示...

    大腸直腸癌的病人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是和遺傳、基因的因素有關,其餘約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和生活習慣、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肥胖、運動等因素相關。目前關於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指引有很多不同的建議。一般建議分別針對一般風險族群的人,如年齡大於五十歲、無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病史、無慢性發炎性腸道病史、無家族病史等;增加風險族群的人,如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病史、有慢性發炎性腸道病史,如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等;高風險族群的人和大腸直腸癌的遺傳基因有關,如遺傳性非息肉症Lynch syndrome、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等,如果認為和遺傳因素有關的大腸直腸癌,也可以做基因檢測,如MMR(mismatch repair gene) 基因、APC(adeno...

    為了能清楚了解大腸直腸癌的病理型態、侵犯的範圍、如何治療、追蹤,疾病的預後為何等狀況,需要完整的診斷包括病理報告及影像學檢查來確診,常見的檢查如下: 1.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Pathology):使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對可疑的腫瘤檢體作病理組織切片和細胞型態的檢查,判斷是否為惡性細胞、癌細胞侵犯程度、癌細胞分化程度、是否有神經及淋巴血管侵犯等,用來確定診斷和作為復發高危險群與否的參考。 2. 腫瘤胚胎抗原(CEA):腫瘤胚胎抗原是從大腸直腸癌細胞分泌出來的蛋白,可以藉由偵測病人血中腫瘤胚胎抗原的血中濃度,用來追蹤病人是否復發、治療效果等參考。 3. 腹部及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掃描(CT):藉由胸、腹部及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以整體評估腫瘤的所在位置,癌細胞侵犯鄰近組織與器官的情形,以及遠端...

    大腸直腸癌依據癌症期別、腫瘤位置、身體臨床狀況的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大腸直腸癌第一期是癌細胞已侵犯到黏膜下層或侵犯到肌肉層,但未散佈穿透肌肉層。第二期是癌症已經穿透肌肉層至漿膜層,或大腸及直腸周圍組織大腸或直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擴散至附近淋巴結。第三期是癌細胞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但沒有波及身體其他組織。第四期是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遠端的器官,如遠端淋巴結、肝臟、肺、腹膜或卵巢等。罹患大腸直腸癌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比例的病人以局部腫瘤為主,屬於大腸直腸癌第一至第三期病人,約百分之二十五比例的病人為遠端轉移的病人,屬於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病人。大腸直腸癌治療方法依期別、轉移部位、大腸或直腸位置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下所述: 大腸癌依據不同期別及轉移部位可否切除,治療方式如下: 1. 第一期...

    一般而言,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經切除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九十以上。若病灶深度已超過固有肌層,則依據手術標本淋巴腺轉移之無與有分別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與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第二期大腸直腸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第三期則約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是有遠端轉移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則低於百分之五。 大腸直腸癌治療前後追蹤建議及時間表 大腸直腸癌病人經治療後,須定期門診追蹤,根據身體狀況之不同,癌症期別之不同,復發風險之不同,視情況安排不同頻率的檢查,癌症期別越高、復發風險越高,則越頻繁。醫師也會根據臨床情形而安排不同程度的檢查,原則上建議的時間,如下表所述:

    大腸直腸癌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而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累積而成。經由篩檢無症狀之高危險群病人可以發現較早期的病灶(如腺性息肉或早期大腸直腸癌),利用纖維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切除治療,應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應接受篩檢的增加或高危險群病人如下: 1. 慢性發炎性腸道病史病人 2. 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之家族成員(為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病人結腸會有上百上千的腺瘤息肉,四十五歲時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會發生大腸直腸癌)。 3.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之家族成員(指的是家族中連續二代中有三個近親有大腸直腸癌,且其中二人須為第三者的一等親(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同時至少一人的年紀必須小於五十歲。 4. 大腸直腸癌家族史之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直腸癌比率也比一般大眾高。 ...

  3. 2021年8月2日 · 在台灣地區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 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9人95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8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2.9人發生人數已超過17,000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7.3%。 而死亡人數從84年的2,46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3人,109年已增至6,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6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8%。 二、大腸癌防治政策.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 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4. 2023年2月12日 · 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台灣每年約近1.7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一名網友在PTT上詢問,「為何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而多數人認為是外食所導致不過醫師表示除了飲食外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也是致病因子。(大腸癌,錢政弘醫師)

  5. 2023年2月4日 ·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許多民眾減少就醫如今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呼籲民眾若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徵兆務必及早就醫台灣篩檢率高及早發現有助降低死亡率. 楊純豪表示全台每年約1萬56千名患者2019年至2022年的大腸直腸癌人數為世界最高的地區。 雖然數據驚人,但他補充說明,由於台灣是靠整個國家的力量推廣檢測,經由健保與各家醫院系統進行篩檢,相較其他國家僅靠學會或民間團體呼籲,台灣篩檢率高,執行的很徹底,找出許多潛在患者。 且因台灣大腸癌患者篩檢得早,整體期別往前移動,能夠找出許多早期患者、及早治療,死亡率也隨之下降。

  6.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受基因變異以及環境因子的兩大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因子由於台彎目前的飲食生活習慣有愈來愈西化的現象因此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亦有逐年攀升的情形因此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乃是目前醫界努力的目標而透過民眾對病兆的警覺心提高以及目前多項檢查工具的進步以及使用再配合各項手術治療以及放射性或化學治療等輔助療法希望能夠提升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以及5年存活率。 背景與成因.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獨特之處, 一般由良性的腺瘤約需經過五至十年的時間逐步演變為浸潤癌,其初期進展速度相當緩慢。

  7. 由於大腸癌的症狀在許多腸道的良性疾病中都會出現所以醫師除了仔細詢問病人的生活型態排便習慣家族病史臨床症狀外還得靠各種檢查確定診斷: 糞便潛血檢查. 肛門指診. 大腸鏡檢查:這是最直接可靠的檢查方式,準確性超過九成。 虛擬大腸鏡檢查:運用3D影像的電腦斷層達到類似內視鏡影像的效果。 鋇劑灌腸攝影:可以觀察到大腸粘膜的細微變化,也可以偵測小型的瘜肉病灶及炎性大腸症的早期變化,對直腸之病灶也有較高的診斷力。 影像檢查:如果病理報告已經確定罹患大腸癌,就得加上胸部X光檢查、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等檢查,來確定癌症分期。 病理切片檢查。 血液腫瘤指標-CEA:用來作為癌症治療計畫、預後、復發的評估參考。 癌症分期. 以細胞型態來看,約有95%的大腸癌是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