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4月17日 · 指的是,個人總是以過去刻板的印象做判斷,而忽略自己可能以偏蓋全所產生的風險。 很多人認為拋一枚硬幣,如果前六次的結果都出現正面,那麼第七次很大機會是反面。 因為這個結果「感覺」比較正常,但事實上,每次拋硬幣的結果都是獨立的,不論之前的結果如何,下次出現正反面的結果機率都是一半。 林俊成. 統計是多數,但多數的結果無法預測少數的事件;投擲硬幣的正反面,當然每次都是獨立事件,但如果剛好前面有六次正面,最後人還是會覺得第七次應該要是反面。 就像樂透彩,大家都會直覺認為開過的號碼短期不會再開,但是每次的開獎都是獨立事件,開過的號碼還是可能再開。 2. 定錨與調整捷思(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 人們判斷事物時,會以原先的依據做為指標。

  2. 2024年3月24日 · ESG 是 3 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 , 聯合國全球契約 (UN Global Compact)於 2004 年首次提出 ESG 的概念,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經營的指標。 環境保護(E,environment):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 社會責任(S,social):客戶福利、勞工關係、多樣化與共融等受產業影響之利害關係人等面向。 公司治理(G,governance):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與公司穩定度及聲譽相關。 ESG 的具體項目,與企業實踐 ESG 需要的專業、能力與人才. 經理人. 什麼是 CSR? 和 ESG 有什麼不一樣?

  3. 2018年3月5日 · 三木將軟銀的工作方式整理出一套獨到的工作術,並將這套工作方法寫成《孫正義的難題全部都可以解決的超棒 PDCA》(暫譯,原書名《孫社長のむちゃぶりをすべて解決してきたすごいPDCA》),將之命名為「高速 PDCA」,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像 CEO 一樣有效率地工作。 PDCA 代表的是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和行動(Act)。 以新商品的販售流程為例,先選出要上市的新品,依照過去同類型商品的成績預測,並擬定發售計畫(P),商品上市(D),評估上市後的銷量(C),分析賣得好或不好的原因,找出更有銷路的新商品(A)。 接下來重複此循環。 以最高標準設立目標,再將計畫拆分成每天的行動. 高速 PDCA 則是要加快此循環的節奏,以更短的時間,改善更多。

  4. 2008年4月21日 · 所謂的「80/20法則」,是指在原因和結果、努力和收穫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的關係,譬如80%的利潤由20%的顧客帶來,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 反過來講,在大多數人所做的努力中,80%的付出僅能帶來20%的結果,這種現象可說是無處不在 ...

    • 永續治理張雍川。國泰證券投資信託。總經理。陳亞男。勤誠興業。執行長暨永續長。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失智照護聯合服務中心。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
    • 數位創新李碧珊。王品餐飲企業發展中心。副總經理。瑞奧(PressPlay)管理經營團隊。
    • 產品服務黃正田。全家便利商店。商品本部副本部長兼鮮食OMO整合部部長。黃國欣。川方企業。董事長。吳有順。展雋創意(OVO)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馨妤。上準工程。營運總監。
    • 行銷業務高明慧。三立媒體集團。總經理。鄭婉婷。LINE台灣電商。事業部LINE禮物資深總監。潘瑋翔。薩泰爾娛樂。執行長。王文星。VDS 活力東勢。王富琳。亞翔系統集成科技(蘇州)
  5. 2016年11月7日 · 80/20法則,又稱為帕雷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此法則指出大多數的影響是由少數事件所造成,80%的成果是由20%的投入產生。 這個法則同樣也能運用在時間管理上,大多數人並沒有明智地過生活或經營事業,許多人追逐無數個無關緊要的目標,卻沒有得到真正的結果。 只有當我專注把時間花費在處理重要的事情上,這些成果才會有價值。 然而要如何運用80/20法則,並妥善管理時間? 廣告行銷公司Perry S. Marshall & Associates執行長Perry Marshall在知名商業媒體Entrepreneur上分享,許多創業家總想要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不論是花六個小時清除電腦病毒,或修理漏水的水龍頭,總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

  6. 2018年3月12日 · 九一一事件之後,這樣的資訊系統就遭到世人詬病,明明當時各方消息都指出有恐怖組織成員進入美國,卻因為資訊系統未能串接,導致無法提前利用有效情報。 因此,為了改善既有資訊系統的缺點,聯邦調查局於 2006 年啟動了名為「哨兵」(Sentinel)的系統開發計畫,預計要花 4.51 億美元,並於 2009 年正式上線。 但直到 2010 年 3 月,該計畫已花了 4.05 億美元的經費,卻只完成一半的進度,至少得再進行 6 至 8 年才能完成,預算更需要追加 3.5 億美元。 當時接手這項計畫的聯邦調查局主管,發現無法如期上線的原因, 並非團隊成員不夠專業,而是這套系統的開發流程太緩慢 :團隊成員先找出系統有哪些需求,接著決定這些需求要透過哪些功能滿足,並排定每一項功能的執行與完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