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不常見但複雜且致死率高的心血管疾病,好發於40-70歲男性,若主動脈破裂而沒有接受手術的死亡率則接近100%(Hwang, Jeong, Kim, Kim, & Ahn, 2010)。 病人因初次面臨突發之A型主動脈剝離並接受緊急手術,引發術後傷口疼痛而產生生理上的不適,術後身處在陌生的加護病房環境而產生心理上的焦慮,故引發筆者對主動脈剝離術後病人面對生理心理探討之動機,進而協助病人渡過術後急性期的生理不適及心理上的焦慮,以提昇自我照護專業及技巧,期望藉此護理經驗,提供臨床護理人員日後照護類似病人之參考

  2. 幸運存活的患者部分器官可能因為缺血受損而留下後遺症例如腎臟衰竭下肢癱瘓等主動脈剝離的部位亦可能漸漸形成主動脈瘤隨著時間主動脈瘤將變大破裂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必須盡快介入處理劉殷佐醫師強調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急症發作之前患者感覺一切正常發作之後狀況會急轉直下各種急性併發症陸續出現進展很快死亡率相當高。 「大家平時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這些慢性疾病都會影響血管的健康。 抽菸也對血管有害,最好能盡快戒菸。 」劉殷佐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大多發生在老年人,但是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千萬不能大意。 搶救主動脈,減少併發症.

  3. 2018年1月8日 · 三、討論與結論. 主動脈剝離是個不常見但致死率很高的急症如果未經適當處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死亡率高達90%。 根據國外的統計平均每年每百萬人口中約有530個主動脈剝離病例產生。 其中約有21%的病人在到醫院 前就已死亡。 此病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疾病發生前毫無症狀,所以當個人與家庭成員,面臨此突發疾病需接受重大手術時,身心均面臨巨大的衝擊。 若能適時提供相關醫療資訊,減輕個案和家屬內心焦慮與無助,並適時給予心理支持,以協助病患與家庭成員共同渡過疾病過程中的緊張不安與無助,儘早回歸健康平靜的生活。

  4. 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次手術治療後約有七至八成的病人會有殘留的遠端主動脈剝離根據定義這些病人即為慢性B型主動脈剝離如前段文章所述其治療主要是以藥物控制血壓並搭配定期的電腦斷層檢查為主在主動脈顯著擴大的病人才進行第二

  5. 以長期預後而言手術仍比藥物治療有較長的存活率統計學上以三年為例90% 69% )。 手術的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以置換升主動脈或至主動脈弓及去除內膜撕裂處為主要目的以避免病患發生升主動脈破裂及改善各器官缺血情況相對於近端型的主動脈剝離遠端型( B 型或 TypeII 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是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 據 IRAD 統計,如以藥物治療而言,院內治療死亡率接近 10% ,手術治療大約接近 20%。 會有如此差異是因為需要手術治療的病患大都是已經破裂、臨破裂及開始有其他器官衰竭,當然在此情況下手術之失敗率將會大為提高。 遠端型的主動脈剝離之手術方式也是以置換破裂或是即將破裂之主動脈,及去除內膜撕裂處為主之治療方法。

  6. 2018年1月2日 · 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方法有藥物與手術兩種治療前醫生必須先確診患者屬於何種疾病類型才能制定適當的治療策略發病部位含升主動脈 屬於 DeBakey I 與 DeBakey II(等同 Stanford A),這類患者適合手術治療治療成功率約有七成術後三年內存活率也有九成

  7. 會引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通常都是主動脈血管壁的中層受損後遇到血管壁內膜破裂時血液經由該內膜的裂孔進入血管壁中將血管內膜和中層撕開形成所謂的假腔」,進而阻礙血流造成性命危險當病人發生主動脈剝離時通常會發生劇烈胸痛或是背痛冒冷汗甚至休克昏倒。 然而有時候也會以少見的臨床表現就醫,如足缺血、半身癱瘓、急性心肌梗塞及中風,讓即時正確的診斷更加困難。 無控制的高血壓、馬凡氏症、多囊腎等結締組織異常或嚴重胸部外傷,都會提高患有主動脈剝離的風險。 最近長庚團隊由健保資料庫分析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家族病史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一等親)主動脈剝離的發病風險約6.82倍,且發病機會隨親屬關係的密切程度相關,如是兄弟姊妹有病史,主動脈剝離發病風險為一般人的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