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4月27日 · 近20年來,西方國家開始發展「德性倫理學」,不是依照單一標準去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從整體判斷,聚焦在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並開始講究道德的「風範」與「氣質」。

  2. 2021年3月24日 · 台神前院長,現任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專任助理教授陳尚仁牧師,推出第一本倫理學著作《21世紀教牧倫理學》,除了講座,還親自為讀者的新書簽名,喜樂互動。

  3. 2018年7月26日 · 德國魯耳大學的神學教授A.Foerst博士,認為AI讓我們更加理解人性與上帝;他領導「上帝與電腦」的對話專案研究,並主辦多次學術會議,探討AI與人性尊嚴的概念兩者之關係。

  4. 2018年5月2日 · 看見每個靈魂的需要 牙醫師跨行成教牧諮商神學博士 幫助人卻讓自己先得醫治. 林瑜琳博士,投身教牧諮商多年,以基督信仰、《聖經》為諮商核心,將耶穌的醫治帶入每個生命中。. (照片提供/衛理神學研究院) 生病的人需要看醫生,這是理所當然的肯定句;但 ...

  5. 2023年3月8日 · 懷疑是科學研究最大的動力,科學在不斷的懷疑中提問、尋索證據、釐清懷疑之處、發現真實性、驗證重複、形建定理,而成所謂的「真理」。 撒但把懷疑的種子,栽植在人類心靈裡,成了一顆人稱「背德者」安德魯•紀德 (André Gide,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學獎得主)所謂的「不安的種子」。 巨堤崩潰始於微小的蟻窩,這顆小小的不安的種子撕裂了多少宗教的外衣、令多少哲學觀點一時風起雲湧,潮退之後歸於平靜,而成古董,任人憑弔。 只有在科學研究裡,懷疑是一種極大的美德,提醒科學工作者時時刻刻注意推論中是否有錯誤,永遠大膽挑戰前人的成果。 科學因懷疑而有創新與發現,一旦找到了自認的「真理」,心靈裡的不安,可以暫獲安慰與平息,甚至也就忘卻了起初那帶領科學工作者進入結論的「懷疑」呢。

  6. 2021年10月5日 · 科技的衝擊下,基督徒仍要保留倫理省思. 虛擬與實體、人工智慧的衝擊,新產業的熱門工作中,是否隱含倫理議題? 例如幹細胞研究應用? 如何避開人類尚未成形的嬰兒胚胎? 愛與人性的發揚?人類薪資的平衡與否? 這些都值得省思。 歐陽明教授特別點出,當時1970年代資訊科技興起,美國IBM360、370大型主機開發出來,橫掃全世界,然而主持這項研發的Fred Brooks, Jr. 可說是資訊科技的領航者,身為基督徒的他,問神:下一個階段該往哪去? 神帶領他回故鄉北卡羅萊納州,公立大學電腦系教書,同時更開立查經班,歐陽明教授也因此更深經歷神、重生得救了。 即使科技不斷嶄新,Fred Brooks, Jr.教授仍然回歸人性,傳輸從神來的愛與教導。

  7. 2023年8月16日 · 若是 教會事工與牧養關懷 「大量」運用AI科技,牧者與弟兄姊妹們的看法又會如何?. 近日,調查機構公布一份 「人工智慧與教會」的初步調查報告,1500多人參與調研,表達了對於科技和信仰的看法。. AI科技在教會─. 知道的多、使用的少. 志在打造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