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2日 · 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出, 悲傷是人類自然的情緒反應,但當悲傷的時間拖太久或強度太強,將嚴重影響個人身心健康 。 她說,不少個案多已努力調適一段時間,但自覺狀態依然無法恢復,才決定求助。 例如一名個案原本個性陽光開朗,但家人意外過世後,發現自己心情遲遲無法恢復,日子在「硬撐」中度過,而求助諮商。 後續透過悲傷輔導梳理內心情感,在晤談時好好哀悼,才逐漸從難以喘息的悲傷中走出。 廣告. 相較於與其他親朋好友討論,可能會獲得「該學會放下」、「不要一直想」、「別再哭了」等回覆,讓喪親者倍感壓力。

  2. 2019年7月12日 · 93歲的媽媽從發現腫瘤、送安寧病房到離世,前後不到6天,接著一年內,爸爸在96歲壽終正寢,少卿強調,爸媽都走得「瀟灑、快意」,沒有經歷長時間臥病在床的痛苦。

  3. 2023年3月18日 · 07:3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 天下讀者俱樂部.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 天下生活. 發布時間:2023-03-18. 瀏覽數:14968. 明天與無常,不知道何者先來。 事前做好的準備,成為了面對無常的勇氣。 我生命中經歷過的第一個重大無常,是弟弟在三十七歲盛年時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去世。 弟弟是海軍軍官,身體健壯,更是游泳、長跑、登山健將,為人溫暖而善良。 他發病後,我捐骨髓給他,卻發生排斥,全身脫皮、腹瀉、無法進食,他一個人住在隔離病房,承受著這些痛苦,最後撒手人寰。 從發病到去世僅一年多。 看到弟弟飽受折磨,我覺得死亡對他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如果病情還可逆,積極治療是對的,但如果已不可逆,就放手吧!

  4. 2019年8月8日 · 當另一半離開以後,也需要有人支持、陪伴,一起走過恍如心靈黑夜的悲傷時期。 看更多:一年半內痛失4位至親,少卿的悲傷與豁達 一葉蘭理事長郭秀敏說,協會成立二十年來,發現對於許多人而言 「哭泣,原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知另一半離開的當下,心裡會啟動保護機制,把自己「封閉 ...

  5. 2022年1月24日 · 09:13. 文. 彭子珊. 鍾張涵. 天下雜誌741期. 發布時間:2022-01-24. 瀏覽數:19121. 2021年6月,研華執行董事、前總經理何春盛,風光接任台灣名氣最響亮的百年品牌、大同公司總經理。 研華的老同事還號召海內外近百位客戶、同事,舉辦線上歡送會,當時67歲的何春盛感動到現場揮淚。 他誓言要以大同大學校友身分,拯救奄奄一息的大同。 短短半年,何春盛卻斷然請辭,跌破眾人眼鏡。 他接受《天下》長達3小時的專訪時表示,他想整頓大同,與大股東想賣土地、賺快錢的想法不合。 他不願妥協,只能掛冠離去。 「有時候,如果形勢比人強,不可為,就不要纏鬥、不要踟躕不前。 繼續鬥下去,還不如斷,去爬下一座山! 」他慨然說。 這份瀟灑與決斷,來自他上半生大起大落的體悟。

  6. 2023年12月15日 · 發布時間:2023-12-15. 3855 瀏覽數. 基本上,大部分的民眾會把臨終的病人送往醫院,因為家屬不知道該怎麼辦,良心上又害怕虧待了病人。 家屬有自己的愧疚感,或可稱之為另一種無奈,尤其是面對有死亡恐懼的病患。 這時,我們能為他做些什麼? 當醫學已進入緩和治療的方向,不再做化學抗炎治療,不做放射治療,年齡老邁加上多重器官衰竭,生命跡象不穩定,家屬急欲知道:如何能立即解除病患之痛苦,尤其是身體之疼痛? 目前採取的治療模式,能否為他們勾勒一個新的願景? 例如讓病人再度看日出、上館子吃一頓好飯菜。 也就是說,家屬很願意滿足病患的最後願望,或解決他們未了的心願及遺憾。 有時醫護人員也會感慨,平時他們不就可以去完成了嗎? 為何到了臨終前才有這些需求?

  7. 2019年8月21日 · Cheers雜誌. 發布時間:2019-08-21. 瀏覽數:16254. 他不是禮儀師,卻經常面對屍體與血跡;他不是清潔員,卻成日與打掃工具、清潔藥劑為伍。 35歲的盧拉拉,是一位 「命案現場清潔師」 ,簡單說,他的工作就是專門清除「非預期死亡」現場的惡臭與髒污。 跟盧拉拉約在一家咖啡廳採訪,冰紅茶上桌後,他特地向服務生再要了一杯冰塊,原以為是天熱難耐,要倒入茶裡,增加冰涼滋味。 然而,只見他拾起一顆冰塊,輕放在手背的一小塊粗糙皮膚上。 那塊痕跡,是從事這行不少見的「職業傷害」── 被「屍毒」感染,皮膚會反覆潰爛,嚴重時,患部面積還會增大。 儘管這份職業之於身心的「副作用」不小,但撇開血腥環境,各種無視於亡者的生後糾紛,每一次任務執行,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多的,是對生者的撫慰與警醒。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