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27日 · 魏福全是台灣醫療起飛和外科當道的縮影。 他名列美國整形外科學會史上前20名創新發明者開發腓骨移植讓外傷患者避免截肢以腳趾再植斷掉的手指用大腿骨皮瓣重建舌癌和口癌腔患者因腫瘤切除的顏面多項手術和解剖學都是世界創新至今仍是國際主流手法。 2010年 「馬尼拉人質事件」 下顎中槍的生還者易小玲移植重建,是他揚名國際的代表作之一。 易小玲在香港、韓國歷經33次失敗手術後,來到台灣由魏福全執刀,才終獲矯治,手術後一個月,就能正常飲食。 2012年魏福全獲選中研院院士,不僅是台灣第一位、也是唯一位外科醫師院士。 當時有些支持的重量級院士說,「院士們都學有專精,但在各種專長的領域中,我們想一想,有沒有比魏教授走得更在世界前端的?

  2. 2020年9月27日 · 健保給付的門診診察費主要以看門診為主的基層診所診察費較醫院高依不同的合理門診量給付費用不同在健保署統計中平均約358點但多數診所的醫師即為老闆在醫院裡受雇的醫師費用就要和院方拆帳醫院不同層級或特殊科別診察費各自有別但以醫學中心為例一般門診每個病人診察費約是260點。 根據這次《報導者》與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合作的調查結果,在醫院服務的醫師,光是診察費就被醫院抽了一半以上。 「這診察費數字未免太低了! 」曾在2004年推動提高醫師專業技術費用的前衛福部次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聽聞這份調查結果,嚇了一跳,「過去幾乎平均(門診每看一個病人)至少都有120元,現在也太低了!

  3. 2017年7月14日 · 一個台灣首位放洋的醫管專才、一個美國來台服務的一流整外醫師,不僅接收了原本可能是「馬偕醫院新院址」的林口院區規畫,還從院長、副院長、醫務部主任、護理部主任及內外科醫師一併展開挖角。 特別是當年在羅慧夫調教下訓練出與台大齊名的馬偕外科系幾乎整批被帶走包括後來首位外科醫師院士的魏福全替藝人Selina治療的燒燙傷權威楊瑞永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正儀整形外科林秋華同為整外醫師林靜芸的叔叔讓馬偕外科險遭滅科」。 長庚醫院的發跡,可以說源自馬偕醫院董事會一次失策。 對照今日,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在急診改革事件上處理失當,引爆急診醫師集體請辭、出現創院後最大一波離職潮,衝擊長庚招牌,歷史的巧合往往不是偶然、而是遺忘初心。 醫療與行政的槓桿.

  4. 2017年10月24日 ·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組織(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所設置的「國家輔助暨整合療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NCCIH)」定義,輔助及另類療法乃是一群與常規醫療不同的醫療或健康照護系統、醫療處置或是產品。 輔助療法與另類療法各有不同定義:輔助療法指的是與常規醫療併行的其他療法,另類療法則是取代常規醫療的其他療法。 納管:投入研究釐清效果. (整理/邱宜君、楊惠君;設計/黃禹禛)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5. 《報導者》透過老中青不同世代、4位醫師服務的初衷與經驗,呈現背後的偏鄉兒科醫師人力不足結構問題。 宗教奉獻. (攝影/曾原信) 張健昌(80歲、偏鄉服務18年): 「若我不是基督徒就打包回去了。 張健昌就讀高雄醫學院(現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時偶然接觸基督教,成為虔誠基督徒後,他在心中跟隨上帝的召喚,去到資源最缺乏的地方服務,協助屏東的宣教士看診,每週3次風塵僕僕地下到恆春支援。 1967年由一群芬蘭宣教士所建立的診所──恆春基督教醫院的前身,即是借用張健昌的醫師證書登記開業。 「台北的醫師,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 」1955年在花蓮創設基督教門諾會醫院的美籍傳教士醫師薄柔纜(Dr. Roland P. Brown)的感嘆,曾召回旅美的神經外科名醫黃勝雄返台到花蓮接棒。

  6. 2024年3月12日 · 從重症研究到全民基因蒐集:商業與公益界線上的第二波精準醫療「國際賽」. 台灣以「精準醫療計畫」(TPMI)加入精準醫療的醫學科技競賽,遭遇的困境與國際借鏡為何?. (攝影/Phanie via AFP/VOISIN). Genomics England在2022年舉辦的研究高峰會上,計畫執行長Chris ...

  7. 2017年12月28日 · 台灣第一個主打在宅醫療的基層診所都蘭診所甫在這裡掛牌開業診所就以為設計概念進診間像回家得先脫鞋有病人看完診就把診所拖鞋穿著走但醫療團隊原本即是半天開診半天走入病人家中服務也不怕找不回遺失的拖鞋。 診所負責醫師余尚儒曾赴日本學習在宅醫療,今年4月發起成立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年僅35歲,在這塊醫療新場域裡已是國內「教主級」人物。 然而,回應2025年超高齡時代帶來 爆炸性老年照顧 、回歸人們在地終老靈性需求,只是最表層的訴求;出身第一代 樂生青年 的他其實野心更大,企圖藉由翻轉醫療生態、進行社區改造,從組織診所團隊成員,即可窺見。 在宅醫療核心是社區營造. 「偏鄉地區基層醫療發展最大的困難是專業人力極度缺乏,都蘭地區有其他診所來了一年、請不到護理人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