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1月18日 · 朱詠真 2016-11-18. 【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百年建築—華山】 1970's 在歐美興起的舊建築再利用風潮,台灣一直到 1997 年廢棄廠房變身「華山藝文特區」才開始,然而近年公共空間再利用的案例愈多,社會討論卻愈少。. 於是,我們既羨慕中國一夜新簇的華麗 ...

  2. 2016年11月18日 · 一時間,瀰漫的煙霧與閃亮的華服交織成一幅狂野而迷幻的抽象畫。 寂靜三秒後,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與尖叫。 金枝演社這場《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獲得空前好評,導演王榮裕改編希臘經典史詩《伊里亞德》,運用三千年前的經典戰役,隱喻當時台灣的處境,為世紀末的島國居民帶來極大的視覺與心靈衝擊。 媒體與劇評一面倒的好評,但沒有人想得到,這場首演,不只替台灣藝文界立下新的里程碑,竟也催生了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座藝文園區。 現代台北釀不出酒香,華山酒廠十年空白荒廢. 一夜激情過後,隔天一早,警察闖進了金枝演社的排練室裡,將王榮裕與正在排練的團員以竊佔國土罪名逮捕。 他們「竊佔」的國土,是曾經一度輝煌、但當時已經荒廢了整整十年的台北酒廠。 1945 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接手了日本殖民政府的大部分財產。

    • 東西文化交萃的新古典美學:日治時代的華山建築
    • 清酒工坊:行政大樓,1914
    • 樟腦工廠:紅磚六合院(市定歷史建築),1918
    • 高塔區(市定古蹟),1914、1920
    • 煙囪:最高建築(市定古蹟)與鍋爐室,1931
    • 「貯酒庫」:烏梅酒廠(市定古蹟),1931
    • 紅酒倉庫:四連棟(市定歷史建築),1933
    • 米酒作業場(市定歷史建築),1933

    華山雖然建造於日治時代,其建築特色卻帶有濃濃的西洋色彩。原因,要從十九世紀的歐洲開始說起。 當時的歐洲正挖掘出許多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築遺址,加上社會動盪,革命風潮爆發,促使了新古典主義抬頭。在精神思潮上,歌頌古希臘羅馬時期公民尚武的精神;在藝術美學上,崇尚古典時期的題材與風格,強調均衡、節制、對稱。而當時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也融入了過往流行風格的特色,形成一種全新的復古風潮。 這股風潮從歐洲開始,蔓延到世界各地,正處於維新時期的日本,迫不及待的擁抱了西方文化潮流。 古典與現代碰撞,西方與東方交匯,一種全新的建築美學於焉誕生,無法用過往西方學者的名詞予以分類,知名建築學者傅朝卿稱之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並在甲午戰後隨著日本流傳來台。 而當時台灣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風格可大略分為四種。 一、來自...

    清酒工坊落成於1914年,為生產蝴蝶蘭的芳釀社時代,最早期的建築。 清酒工坊的外觀格局方正,二層樓高,採用厚磚建造來隔絕外部溫度,內外牆均厚達一米。立面採用大量的開窗,窗戶的設計為拱形,承襲了西方的新古典建築風格。內部空間配置以各式機器為主,整體建築構造和當時日本本土的清酒工場相當類似。 較為特殊的是它的牆面,厚磚外部有一層名為「洗石子」的「仿石粉刷 」,敷料以水泥漿、石粒、石灰混合,這項新技術由日本人所引進。當時日本流行西式古典風格,其模仿對象就是歐洲國家的石造建築,而「洗石子」在保護建築結構同時,在視覺上還具有良好的仿石材建造效果,成為日治時期廣為使用的表面裝修材料。 1922 年芳釀株式會社因為財務問題與政策因素等改由專賣局經營,清酒停產。在短暫作為紅酒、米酒的釀造儲藏空間後,經營者因...

    樟腦昇華工場是「日本樟腦株式會社」的台北支店,落成於1918年,位在芳釀酒場的西北側。 昇華工場由多棟一層樓的紅磚建築構成,格局採長方體規劃,因使用功能的緣故,建築立面採大量的開窗設計,以便工場作業時通風散熱,建築規格樣式統一。 明治維新後,日本首屈一指的建築師辰野金吾從英國引進維多利亞時期的技術,以紅磚與木材為主要材料。當時在台灣的日本建築師,有不少人師承於辰野,而昇華工場的建築風格就是他自創的「自由古典風」。 此風格主要特徵為紅磚外貌和橫貫立面的白色水平裝飾,從窗框、門框和屋簷側邊,可看見特意塗上的白漆和古典風格的浮雕裝飾。這樣的浮雕一般多當作柱飾,但辰野給予建築師更大的揮空間,屋頂也沒有一定的形式要求,但基本上採用古典元素,如圖中所見的三角斜式屋頂。在昇華工場關閉後,後人稱此建築群為「...

    高塔區由兩種不同年代的建物所組合成,分別是 1914 年建造的事務室和 1920 年增設的酒精工場。 灰色部分的建物外牆為洗石子,落成於 1914 年, 由三層樓、二層樓和一層樓的三棟相連建築所組成,形成一個 L 型的配置,作為當時的事務室。因其辦公用途,立面用大量開窗來增加採光,空間結構也較為複雜,不同於其他的工場簡單方正。 和園區內其他建築相比,高塔區的外觀相對活潑。特別是在窗戶的設計上,每扇窗都有精緻的凹槽和裝飾邊,在比例的安排上也經過精算。以最高的建築為例:一樓為優雅的大型拱窗,二、三樓則是較小的長方形窗。 而在建築的側邊,四扇長方形窗則集中在一個大的拱形凹槽中,雖然花樣多變,卻因著建材簡單的配色和其嚴謹的對稱安排,使視覺上有整齊統一的效果,讓人不至於因為窗戶的大小和形狀不同而眼花撩...

    隨著日治時期工業技術的進步,鍋爐和煙囪在 1930 年代前後陸續在全台各地發展,台北酒工場在 1931 年亦新增了這項「現代化」的工業新動能。 鍋爐室為鐵骨屋架,挑高一層樓的磚造建築,結構方正,牆面塗上水泥,整體呈現灰色,建築外被配有樓梯。由於鍋爐運轉時酷熱難當,因此斜面的屋頂上有著大大的天窗,牆上亦開了多個排列整齊的方形氣窗,以利通風。鍋爐室是當時造酒的主要動力空間。它將蒸氣供應到各個製酒場,再把廢氣排向煙囪。 日治時期的鍋爐室造型皆類似,然而被保存下來的卻很少,華山的鍋爐室外型完整,替後人留下了日治時期的工業美學。 煙囪是配合鍋爐的設置,由當時的專賣局委託日本東洋壓縮會社建造,初建高達50公尺,煙囪底部內徑2.5公尺,頂上內徑1.2公尺。當時這個高度僅次於台灣總督府,從遠方望去,兩棟高聳...

    烏梅酒廠建於 1931 年,一開始的設置目的為「貯酒庫」,存放由台北酒工場自行生產的各種酒類產品。 「貯酒庫」的外觀在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下,其牆面的塗料早已斑駁脫落,現在呈現出帶橘色調的磚紅色,由於作為倉庫的緣故,其窗戶的設計偏小且數量少,也沒有多餘的裝飾。其山牆上的拱形窗和白色的水平裝飾,帶有西方建築色彩。 「貯酒庫」為獨棟式單層廠房建築,矩形狹長格局,這棟倉庫有兩個特殊之處: 其一為建材,1923 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大量傷亡,其中以紅磚造建築損害最為嚴重,引起當時建築學家的熱烈討論。在一片檢討聲浪下,鋼筋與混凝土建築材料的風潮興起。同時期的台灣也開始討論磚造的穩定性, 然而台灣人對磚仍懷有一種信賴感,因此在 1920 年代,多數建築仍為磚造,台灣的煉瓦場(造磚廠)依舊生意紅火,...

    四連棟建於 1933 年,主要目的為「紅酒貯藏庫」,為四棟樣式統一的獨棟式單層建築。當時的建築多採用磚與鋼筋混凝土搭配,下方鋪有卵石,使其更加穩固。 而在倉庫的設計配置上,以下幾項共同的機能需求,決定了大部分的形式:包括矩形平面的結構、進出口的鐵捲門、窗口的直柵、屋頂的避雷針等,可看出在工業發達的背景下,許多新功能設計開始逐漸普及化。 本建築的特殊處在於入口的山牆,上方開有四個氣窗,形狀排列成拱形,並配有拱頂石裝飾,窗櫺為洗石子,並在屋簷的兩側帶有水平裝飾。 1981-1987 年為因應金山北路拓寬的政策,紅酒貯藏庫棟從原本長度一致的規格,被改造為四棟連續但長度不一的建築。現在外牆種滿爬牆虎,用滿面的綠意擋住原本斑駁的灰。

    建於 1933 年的米酒作業場,在當時為台北酒工場內最重要的製酒場,一次掌管著工場兩項重點產品的命運——米酒和紅(露)酒的製造。 作業場由三棟南北向的矩行雙層建築和其兩側的造酒場組成,建材採用磚造鋼筋樑柱結構,牆面為洗石子,設有方形窗和拱形窗,窗櫺為木造,帶有一點英國的維多利亞風情。斜式的屋頂有銅製通風換氣塔,又俗稱「太子樓」,外牆邊緣特別以北投窯業會社的未上釉陶磚做裝飾。 建築物內部挑高近十米,目的是替二樓加上隔間,其主要功能為米酒和紅(露)酒的製造,在二樓的地上有許多當年為設置發酵槽而留下的圓形穿孔,直徑約五米。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特殊的設計,意外讓陽光成為一、二樓視覺連結的重點。 米酒作業場因其釀酒而遺留下的特殊建築設計和完整的外貌,在 2003 年被台北市政府定為歷史建築,也成為現...

  3. 2018年2月27日 ·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突發的、可避免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爆發二二八除了政治腐敗、特權橫行、經濟崩潰、物價飛漲、軍紀不良、治安敗壞等客觀因素以外,最關鍵還是在於老蔣派來的接收人員素質低劣,卻以戰勝者姿態鄙視台灣人和台灣文化;以及台灣與中國之間價值觀與文化素養,存在著重大落差。 這些複雜的因素,無法一一細說。 所以,我只好借用安麗人的招呼用語:「先別談二二八了,你聽過三八大屠殺嗎? 二二八前哨:傳染病. 兩岸開放觀光後,台灣人對中國觀光客最不滿的,就是在機場、餐廳或路邊公然便溺(香港人的反彈更大)。 但大家也別抱怨這些觀光客,這本來就是「勃大莖伸」的中國傳統文化。 去看一下《紅樓夢》二十七、五十四與七十一回,大觀園建築富麗堂皇,裡面的小姐丫鬟們美如天仙,但請問她們都在哪裡如廁?

  4. 2017年5月9日 ·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杜聿明獲得中共特赦,聿民的妻子從美國轉往大陸與聿民會合,從此與國民黨分道揚鑣。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近看兩蔣家事與國事:一九四五~一九八八軼事見聞錄 》,由 時報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 ...

  5. 2021年2月3日 · 自昔不通中國」。 基本上,臺灣被鄰近的中華帝國視為海盜的巢穴,被認為「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 。 荒服,就是距離中國皇帝所居帝都最偏遠的化外之地,所以臺灣對中華帝國而言不只是「離島」,而堪稱是「離離離離離島」。 還沒到臺灣之前,以金廈二島為據點的鄭成功,曾經將遭判刑的人流放到臺灣來。 雖然當時臺灣島上有荷蘭人建城及經營商貿活動,但臺灣依舊被中華帝國那邊的人視為流放犯人的「荒服之地」。 不過,當 1661 年鄭成功準備將版圖擴大到臺灣之際,臺灣便成了鄭成功口中「田園萬頃,沃野千里」的海上巨島,可以作為鄭家開國立家的根本。 後來的演變我們都知道,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立了東寧王國,讓臺灣從荒服地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當然,這都是漢人史觀呈現出的角度。

  6. 2019年3月6日 · 圖片來源: unsplash. 《VO》導讀:. 人生總會遇到必須道別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借鏡唐詩裡的「道別哲學」,發現原來「面對別離」能有這麼多種方式。. (責任編輯:翁筠茜). /詩詞專家學者 程千帆、 俞平伯等. 活在現代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與重要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