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8月12日 · 天氣不好時如果要出發前往特定地點用即時影像查詢一下沿路目的地的即時天氣狀況考慮是否取消行程研究了一下有沒有這類可以快速查詢各種地點即時影像的 App ,於是找到這款可在 Android 、 iPhone 上免費下載的:「 LOOK 即時影像 App 」。

  2. 2021年3月22日 · 立法院在 2016 年三讀通過水利法要求針對用水超過一定水量的用水人徵收耗水費水利署最初規畫一定水量定義為每月使用 1000 度以上,不過近期傾向改為 1 萬度。

    • 生產力提高了,卻拉低員工對主管認同
    • 三千人大調查:愈年輕愈難接受
    • 私人臉書也要開地球分享工作?公私領域模糊地帶惹爭議
    • 怎樣的監控算是合法範圍?雇主不可不知的法律界限

    持正面觀點者認為,電子式的職場表現監視(electronic performance monitoring, EPM),能保障公司財產安全無虞、提升員工產能,甚至發現效率最佳的員工。例如《紐約時報》就曾報導美國一間 Bread Winners 餐廳,利用影像監控軟體偵測服務員竊盜行為,同時分析出最有效率的外場員工,並給予升遷獎勵的例子。 而對 EPM 持保留態度的也不少。愛爾蘭里默瑞克(Limerick)大學心理學教授 Aisling O’Donnell 認為在高度科技監控的工作環境下,「雖能提升生產力,卻會降低員工對主管的認同度」,員工更傾向將主管視為「圈外人」而非工作夥伴,並因此不願提出分外的工作協助或創意性想法。

    職場監控的效果似乎莫衷一是。但根據調研網站 SurveyMonkey 今年八月針對近三千名辦公室受雇者的調查,可以很明顯看出「世代差異」為員工是否接受職場監控的重要因素。 在年輕組( 18~34 歲)的受雇者中,只有 55% 認為職場科技監控是「合宜」的,而在中高齡組( 35~64 歲)間,認為合理的比例提高為 66%。此外,年輕組中有 57% 會「因知道被監控而改變行為」,比中高齡組多了三分之一,凸顯了新世代對於職場倫理與個人隱私的權重轉變。 但另一方面,監控的壓力卻未必僅來自於企業,也可能來自顧客──例如常見的「廁所清潔度評分表」,便是讓使用者以出入口的平板電腦,來對環境整潔評分(通常做成選擇吉祥物的笑臉與哭臉),這類型的變相「監控」,可能提升清潔人員的打掃成效,卻可能導致工作夥伴間的猜...

    而一旦監控範圍延伸至公私領域的模糊地帶(如員工的個人臉書),議題又更加複雜。例如:直銷主管能用部屬 Facebook 的社群聲量及活躍度,抑或是否經常分享產品貼文,來決定晉升資格嗎?無論這種情況是否發生,我們都將可能對「貼文開地球」這事逐漸失去信心。 即使不談先進的 AI、社群網路監控,是否可能把職場變成歐威爾式的「老大哥」世界,或高夫曼的「全控機構」,在數位科技的不斷進步下,無論是雇主或員工,都要了解「什麼程度的監控算是合理、合法」的問題。

    長期關注高科技勞動問題的「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祕書長林名哲表示,在職場監控議題上,企業方主要可以《營業祕密法》主張監控權力,並充分告知的前提下,針對員工的公務行為,在公開的工作場域進行監視。但「明確的目的性」、「公開性」和「公務關聯性」是必要前提,若是在如廁所、員工休息間等封閉場域安裝側錄、監聽等設備、則可能觸犯刑法315-1條「竊聽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之條文。 此外,林名哲也表示,雖然公司針對員工在社群網路上的言論,或實質行為(例如參加政治遊行、參與工會組織),而進行晉升的排序考慮,因難以舉證,的確無法可管,較可能形成職場「 潛規則」;但 若基於上述因素,而明確造成員工實質工作權受影響(如扣薪、減班或開除),就違反了就業服務法的反歧視相關法條,需面臨行政裁罰。...

  3. 3 天前 · 水庫放水警戒 發布的單位由各水庫的管理單位來發布放流警戒並依據各水庫運用規則所訂的時機發布 1. 預計放流:預計 1-2 小時後該水庫開始放流2. 放流中:該水庫開始放流。

  4. 2021年3月4日 · 看房時該注意哪些細節,才能確保將來住得舒適呢?如果看的是只有設計圖的預售屋,又該注意什麼地方呢? 很多人以為看房是從踏進門那一刻才開始,但事實上,周邊環境也需要你仔細檢視。《房子這樣買:完全解答購屋 108 問》建議,看房第一步可把握「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的大原則。

  5. 2008年1月31日 · 松下幸之助稱此為企業的水壩式經營」:如同水壩攔截水源在雨季或旱季時可發揮調節作用企業不管做什麼若能保有調節和運用的機制就能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不受外界變化影響做到穩定的經營

  6. 2018年12月26日 · 洪慶章為此與台灣海洋中心合作開發的高靈敏度水下攝影系統」(UVS) ,全天候監控錄製全彩即時影像透過紅外線技術自動化觀測及預警,AI 資料庫每天新增 4000 張以上圖片加上錄影資料提供 AI 學習分析。 透過分析這些大量資料用監控影像資料來訓練」AI 機器,目前 AI 已經可以協助漁民判斷是否該投餌餵食,其次,掌握池裡蝦隻的數量、大小與移動速度,透過資料機器學習,也已建立蝦隻成長模型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主導智慧科技水產養殖團隊,期望推廣 AI 養殖技術到傳統魚塭業. 希捷. 目前洪教授的團隊也開發了 APP,讓漁民遠端操控,透過智慧化軟體自動控制投放飼料、排放汙泥等日常工作,也就是說, 當 AI 判斷該投放餌料,農夫透過手機 App 就能執行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