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31日 · 心理學家麥莉亞.夏維特(Mylea Charvat)則在《Psychology Today》寫道,孤獨、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導致得到痴呆、憂鬱症機率提高。 但光是和親人同住是不夠的,即使非獨身一人,也無法保證一定不會感受到孤獨,仍應拓展家庭以外的社交關係。 從上述研究來看,更是提醒年紀漸長,或準備從職場退下的工作者,除了金錢方面需要準備好,不妨也提早思考未來的生活,該如何享受愈來愈漫長的獨處時間、獲得心靈上的富足? 唯有好好與自己相處,才能獨身而不孤獨。 資料來源: Psychology Today, Our World in Data-1, Our World in Data-2, Fast Company. 繼續閱讀 壓力管理.

  2. 2024年1月25日 · 彣欣 / 松誼企管執行長 松誼企管執行長與怡東集團共同創辦人,曾任美商、港商與台商跨國性企業的人資長,是台積電、鴻海等世界 500 強企業指定的高階主管講師與教練。畢業於文化大學勞工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資碩士及台灣大學管理碩士。

    • 心理學「自我差距理論」的 3 個自我面向
    • 別把「分數」作為唯一指標來衡量自己
    • 問自己「要去哪裡?」,重新檢視自己
    • 職場裡的「行動偏誤」,容易讓我們空轉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來說明每個人心中三種不同的自己。分別為:「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理想我(ideal self)」。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或別人認為自己真正的樣子,是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上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理想我」是我們希望、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同事或老闆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 Higgins 認為人都有動機想要達成某種狀態,無論是家庭幸福、工作成就或自我成長,使「真實我」能引導自己到那樣的狀態,但若達不到標準,就產生了「心理差距...

    我以前大學同學小苗,她現在的職場表現可圈可點,但身邊的朋友不知道她初入職場時一度被焦慮、憂鬱籠罩。她有完美主義性格,負責任又自我要求高,求學時是大家眼中的資優生,在學校都以成績、分數來論表現,後來分數逐漸變成她在評估自我價值時的重要因素,只要有幾次考差,她就會自我責難,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傳統升學主義走過的孩子,好像都會這樣扭曲自己的價值)。 當一個人的價值與快樂,從「是什麼」讓我們滿足,轉變成「多少分」讓我們滿足,她開始被外在分數影響。因為她的注意力開始從學習的本質,轉移到分數的變動,在學校時是成績,在職場就變 KPI(關鍵績效指標)。 小苗能力不差,但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後,我看她越來越累,越來越退縮,以前的自信不復見,有天她來找我聊工作狀況時,泣不成聲,覺得自己沒有符合預期。她害怕自己無法像...

    我問她「妳想去哪裡?」,她困惑地看著我。 「別再問別人需要什麼?做你自己,這個世界需要的,就是做你自己。」我說。 大部分時間,我們因為忙碌或其它原因,使得目標逐漸模糊;或因為太在意終點,而忘了自己當下可以獲得什麼?最後搞得自己好累。 問問自己「要去哪裡?」是一個校正的過程,這讓你能重新檢視自己,弄明白那麽努力,是為了把自己帶去哪裡?並不會花你太多時間,卻可以讓我們重新看看,自己這麼用力,到底有沒有往自己想要的地方去。這個地方,要是自己真正想去的,而不是別人要你去的。

    是不是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有苦勞、有在做事,就可以緩解自己沒有達到「理想我」或「應該我」的不舒服。 每個人現在的狀態,是「真實我」;每個人期望的狀態,是「理想我」。當「理想我」和「真實我」有落差時,就容易讓我們焦慮、憂鬱,非得要做些什麼緩解不安,又或者什麼都做不了。這時候的心理狀態很像「落輪(台語)」的腳踏車,我們很努力地踩,但卻沒有前進的感覺。但我們內心會有一種「我有在動、我有在努力」的感覺,這就是所謂「行動偏誤(action bias)」。 小苗之前就是落入「行動偏誤」的空轉裡,但當她重新校正、看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能讓自己重新往夢想的藍圖邁進。環境仍會替她打分數,但她會開始告訴自己這些分數不代表全部的人生,也不代表自己真正的能力。覺察這件事後,重新定義自己的「理想我」與「應該我」...

  3. 2018年2月22日 · 國際快遞公司DHL Express台灣顧客服務處資深總監洪春美表示18歲就加入DHL從幫忙跑腿的計時人員做起一待下來就是35年好不容易從工讀生做到部門主管想要好好表現一番一上任就訂了這個計畫那個要求沒想到卻把部屬愈推愈遠

  4. 2012年4月3日 · 收藏. 包氏國際負責人包益民在30歲以前,就擔任智威湯遜、李奧貝納的創意副總監,33歲創辦《PPaper》,上市熱賣十萬本,甚至被《Wallpaper》雜誌選為21世紀最關鍵的33位關鍵人物之一。. 但卻在40歲時,完全失去工作熱情,變成「像是行屍走肉的人。. 」在《商業 ...

  5. 2016年6月27日 · 某一年母親節,一位女兒帶著遠從高雄來的媽媽,到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二樓「巴黎1930廳」享用母親節大餐。 走進餐廳時,媽媽意外地跌倒了,卻忍著痛說沒事,坐進位子後,始終緊蹙著眉頭,不時撫摸腳踝。 負責管理亞都麗緻內3家餐廳外場的餐飲部服務協理柳信郎發覺後,趕緊趨前詢問,一旁的女兒拉著他低聲說,「Jack(柳信郎英文名),我媽媽剛剛跌倒了! 」「啊! 一定很痛吧? 」柳信郎將心比心尋思: 如果是我媽媽跌倒了,我會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協助? 不一會兒,柳信郎請人準備冰塊,放在乾淨的塑膠袋中綁緊,外面再套上白淨的餐巾,請媽媽先放在腳踝上冰敷;接著再拿來一個軟墊,讓媽媽墊在腳下,幫助支撐腳踝;轉頭,柳信郎請內場改換菜色,盡可能讓媽媽開心一點。

  6. 2017年3月8日 · 如果Sandy夠敏銳,應該能感覺到「老闆正在暗示你走人」,公司的未來可能再也不需要她了,只是有時候,老闆不會直接說出口。. 《Fast Company》指出,當你感覺到這4個徵兆,就表示該為離職做些準備了:. 1. 老闆對你的工作表現吹毛求疵. 這種情況分為兩種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