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0月23日 · 當然這樣的情況太過極端會笑會哭會生氣就像田馥甄口袋的溫度裡的一段歌詞一樣,「誰活著沒有失落失望遺憾不需要溫暖的陪伴」。 因此面對各種情緒情緒管理就成了一門重要的學問

    • One Boy 真的有「砸大錢」行銷嗎?
    • 為什麼很少品牌選擇用這招?
    • 一道公式,看 One Boy 這招有效嗎
    • 洗腦大街小巷後,怎麼持續優勢?

    在廣告席捲全台後,最多人心裡疑惑的是「為什麼 One Boy 總是有花不完的錢?」,但所謂的「砸大錢」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影響判斷標準的是營收規模、獲利能力、股價等企業體質。 以全球前五大廣告主之一的三星電子為例,根據研調機構 Statista 的統計,三星在 2021 年約花費 21 億美元的廣告預算,相當於台幣 623 億。這個數字看起來很驚人,但如果以三星集團全年約 6.42 兆台幣的營收來看,行銷費用僅占了 1%。換句話說,如果賺的夠多、營收規模夠大,這點錢就不能算是豪灑。 雖然 One Boy 的營收仍是個謎,10 億、30 億的數字都有人喊,而根據行業內部資料,消費型的 B2C 品牌,行銷預算占年度營收的 15-30% 都有可能。如果以較大手筆的 30% 占比來計算,等於只要有 ...

    若說 One Boy 的行銷預算,其實不算「砸大錢」,為何選擇這種集中式行銷的品牌不多?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就分析,原因就在大多數公司不願意走「高風險高報酬」這條路。他舉出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在尾牙時如果老闆喊加碼 10 萬,問眾人要一包抽還是分成十包?大多數人會選擇分十包的「低風險低報酬」。 One Boy 前期幾乎將預算都集中砸在衝鋒衣這一款產品上,從網紅行銷到郭雪芙、朴敏英等代言人,都是集中火力打這件產品。然而大多數公司即便擁有一億元的行銷預算,通常會選擇兩千萬用在外套上、兩千萬用在褲子上…… 一旦分散了預算,洗腦行銷曝光的能量降低,自然也難邀到超高知名度的藝人代言。

    其實不只 One Boy,先前捷運車廂貼滿韓國藝人孫藝珍代言的膠原蛋白飲、信義區的大螢幕牆上也充斥著某牌的電波拉皮廣告,但這種鋪天蓋地的行銷手法,真的有效嗎? 人稱小黑老師的行銷顧問邱煜庭就在自己的分析文章中指出 「聲量決定你的銷量」,以行銷漏斗的概念,上層開的夠大、曝光人數夠多,漏到底下的轉換數也就越高。而 One Boy 線下店面看起來很多人,其實是漏斗的結果,買得到足夠的曝光,自然就會有相對的銷量,看你要付出的是金錢還是時間, 「time is money 這個恆等式不會騙人」。 他指出,現在可以用很多行銷手段來賺取免費的曝光,譬如做 SEO 搶搜尋需求、經營社群內容期待擴散賺取爆紅、或是老闆經營個人品牌贏取關注。但這些曝光真的夠多嗎?假設得到了 10,000 次的曝光、在點擊率 5%...

    當品牌獲得關注度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穩住腳步,把握這份優勢。王志仁也指出 One Boy 目前比較大的兩點問題,首先是持續擴張實體店面的策略,在房租、人力成本的固定支出下,一旦營收開始下滑,就會承受到很巨大的壓力。 其次還有一項影響品牌聲量持久度的根本性問題 —— 品質。One Boy 的品質在各大論壇飽受抨擊,「淘寶貼牌貨」、「性價比超低」等留言充斥評論區,甚至有自稱已離職員工的網友爆料,每天桌上都有堆得跟電腦一樣高的退貨單,內部刷退系統客服還要「用搶的 Key 單」。 王志仁表示,一般公司確實很難像國際運動服飾大品牌 Lululemon 一樣做到品質行銷都好,One Boy 選擇在前期走上砸錢行銷這條路,在獲得聲量後,能不能把品質也補上來,成為他們將優勢持續的關鍵。 (本文出自 數位時代...

  2. 2020年5月14日 · L 公司去年剛經歷一波人力緊縮不過業務部經理 David 認為有機會衝刺業績,因此向公司提議用一年一聘的方式增加人力,一年後若業績不見起色也不必擔心裁員問題,只要約滿不續聘就好了。

  3. 2013年8月26日 · 我指的是拒絕長大的文化。 在成敗之間,在表現優異的企業與平凡普通的公司之間,往往都只有一線之隔。 線的下方,存在著製造藉口、怪罪他人、茫然困惑,以及無助的態度。 至於線的上方,則有一種真實感,真正的做主與投入,存在著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堅定的行動。 當失敗者在水平線下苦惱,準備以故事解釋過去的努力為什麼白費時,贏家卻穩居水平線上,由於投入而努力地工作而力量倍增。 當人和組織在面對個人或集體製造的惡果時,往往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逃避責任,這時候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思想行為是在水平線下。 當他們陷入我們所謂的「被害者循環」裡,便會開始失去幹勁、欠缺意願,直到終於感覺自己完全無力為止。

  4. 2013年4月23日 · 事實上,席藍的表現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2002年《時代》(Time)雜誌報導,席藍上任後,取消了首席營運長的職位,將職權切割成6個不同的職位,針對此舉,他表示:「一個人做不了這麼多事,需要有更多不同的人提供管理技術。 」席藍權力下放的做法為他贏得家族信任、安撫企業員工,也讓自己先從權力衝突中抽身。 做衝突的主人,激發組織建設性討論. 接著,席藍設計了一套對話方式,企圖讓每個階層、部門的工作者,都能為了達成目標,展開有建設性的對話,將個人的口角之爭而產生的衝突,扭轉成工作者對議題、組織發展的意見交流,不斷製造每個人對話的機會,藉此消除歧見。

  5. 2017年12月4日 · 1. 力挺自己的決定. 你拔擢某名員工,是看中其領導能力可替公司加分,這名忠誠的員工絕對有資格升官,你必須力挺自己的眼光。 若說出「兩位候選人都很有實力和資格獲得升遷,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反而有損威信,令未獲選的員工更加沮喪、困惑。 向未獲升遷的員工告知噩耗時,切忌道歉,反而該誠實向其說明原因,這雖不容易,但領導者要鼓起 勇氣公開決策原因,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2. 面對尷尬. 同事突然變長官,任誰心裡都會有點錯愕、不平衡,新官難免被當好一陣子的茶餘飯後話題。 所以 當員工升上去當主管時,必須做好準備,設想好同事可能如何看待這次升遷情形,擬定應對措施。

  6. 2019年7月29日 · 江上是日本某大銀行的高階經理,埋頭苦幹 22 年,好不容易從小社員晉升到如今職位,但到了 49 歲時,他卻遞交了辭職信。 階級高,薪水優渥,為何說不幹就不幹? 他在新書 《五十歲之壁》 描述這段時間的心理掙扎: 在 50 歲這個「不高不低」的年紀,很多人會開始反思工作的意義。 雖然靠著年資積累可能得到管理職位,但如果沒有突出表現,也會遭諷「占著茅坑不拉屎」;乾脆辭職、另謀高就? 一想到未繳清的房貸和兒女的學費,心中又難免猶豫。 這個迷惘狀態被他稱為「五十歲之壁」—無形卻難以跨越的高牆—而站在這道牆壁前掙扎許久,他決定離職、換個環境試試。 沒想到,這是另一個挫折的開端。 中年求職變人力市場弱勢,盤點技能再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