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22日 · 圖片來源:孤味 劇照。. 專欄作家 更新於 2022-02-22. 看留言討論. 作者\臺灣殯葬資訊網. 在臺灣目前的喪禮中,有一禮俗是「父母或祖父母臨終,若已出嫁的女兒未能及時隨侍在側,則聞喪後回娘家奔喪時,應在娘家大門口外哭號,並以跪爬方式進屋 ...

  2. 2021年3月28日 · 因為會犯沖! 也有一種說法是未滿一年也可以去廟裡拜拜! 這樣的說法也沒錯! 如果家裡的喪事已經滿百日或是出殯了,就可以到當地的城隍廟拜拜,不管是陰廟、陽廟、正廟,只有城隍廟是最特殊的,只要符合了滿百日或是出殯了其中一個,就可以到城隍廟拜拜。 Q:我外婆、舅舅、阿姨過世是否也不能去廟裡? A:可以。 因為畢竟不同姓、不同家。 但如果是阿公、阿罵、父母、兄弟、姊妹等直系的血親,那就不能。 Q:鍾小婷 請問婆婆家裡貢的神明(觀世音)可以拜嗎? A:家有喪事期間也是不能拜拜。 按照習俗,家屬過世的那一天,家裡供奉的神明是必須用紅布遮起來;若大門有門神也必須用紅紙、上一點膠,把眼睛遮住。 因此家裡如果有神明也必須在一年後才能把紅布掀開拜拜。 Q:如果又遇到搬家要去跟土地公報備呢? A:不用進去。

  3. 2021年4月6日 · 1. 過去經驗past experiences):過去是否有遭遇親友或寵物死亡的經驗。 2. 年齡(age) 3. 情感發展(emotional development) 4. 生活環境(surroundings) 5. 報章媒體:如卡通、電影、電視、報章雜誌、書籍、遊戲電玩等,是否有死亡的影像或意象。 死亡的四個主要概念. 要掌握兒童對死亡的理解程度,可從死亡的四個主要概念來看: 1. 不可逆(irreversibility)(即:死亡是永久的) 2.

  4. 2024年2月21日 · Psyche賽心姬 更新於 2024-02-21. 看留言討論. 作者\Psyche賽心姬. 最近遇見一個朋友,她一坐下來,立刻拿出一疊紙開始折,神情顯得很焦急。 我一看便知那是摺蓮花或元寶的紙。 她說她公公剛過世,「被分配」到折元寶,「被規定」得在兩天內完成五百個元寶的「扣大」,因為明天就是一個「七」(做七法會),她很擔心自己折不完。 我完全懂得那種壓力! 因為我公公過世時,我也是折蓮花折到壓力超大~~~ 公公過世後,聽著禮儀師的說明,了解做七法會的流程與規定。 起初,大家還會聚在一起折蓮花座(=蓮花18片花瓣+底座36片),邊聊天,互相有個伴。

  5. 2020年4月6日 · 我聽了實在忍俊不住:「你就那麼擔心我死掉啊? 結果兒子回答:「我是想到爸爸…..」 青青心思細膩、擔心很多,常產生莫名的恐懼。 他很認真的說,因為爸爸經常在外面跑來跑去、搭飛機…..他很擔心爸爸一旦死了,我會拿不到錢。 我記得我小時候,差不多也是10歲左右,開始對「父母可能會死亡」這件事擔憂不已;也恐懼自己有一天死亡之後,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 「永遠」這兩個字讓我毛骨悚然,想到將來沒有任何人會記得我、認識我 ,我會彷彿完全沒有存在過。 推薦閱讀: 《李安、歐巴馬推薦》奶奶快走了「別告訴她」,為什麼華人習慣對至親說謊? 就像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再怎麼睜大眼都看不見任何東西,你會懷疑是自己看不見了? 還是這世界已經完全陷入黑暗?

  6. 2022年12月29日 · 很久以前發嫂曾經懷有身孕,卻在臨盆前意外失去小孩,周潤發為了不再讓妻子接觸到失去孩子的自責與痛楚,兩人從此有了共識不要小孩。 媒體曾報導,周潤發甚至成立慈善基金會,打算將56億身家全數捐出,戲外穿著樸實的發哥曾說:「衣服不是穿給別人看的,只要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了。 」也呼應了他們的頂客生活,有沒有孩子、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不是過給外人看的,夫妻兩人覺得舒服最重要,這種心態讓他們膝下無子,依然過的平凡又快樂。 梁朝偉與劉嘉玲:老婆有一點點事我已經那麼擔心,子女有事我怎麼辦? 另外一對被稱可惜的強大顏值基因的頂客族藝人,就是梁朝偉與劉嘉玲。 當年兩人在不丹舉辦世紀婚禮,至今仍為一段佳話,去年梁朝偉罕見po出一家三口的拜年照片,照片中他和劉嘉玲一起抱著毛小孩,原來是不折不扣的頂寵族!

  7. 2019年7月1日 · 但其實,當我們對別人展現出不耐煩的時候,看起來是在對別人發火,其實是在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hold不住更多的訊息了。 向別人發洩完情緒後,自己也會變得鬱悶、挫敗、愧疚。 總而言之,對別人的不耐煩,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耐煩。 生活的焦慮感和壓力是「不耐煩」的根源。 伴侶、父母、孩子、同事,工作、生活、情感、社交、自我,這些繁雜的事情交織在一起都需要處理。 當來自各方的訊息和情緒塞滿我們的心,再也裝不下其他東西時,不耐煩就產生了,這也就是當代人為什麼更容易失去耐心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我們對家人會更容易沒有耐心,一來,是因為我們下意識的認為家人就應該比外人更能理解和體貼我們,這種高期待自然就會帶來高落差。 二來,是因為我們篤定家人可以包容我們的壞脾氣,忍受我們的不完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