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9日 · 原文出處:〈為生小孩超前佈署 我到底該不該凍卵?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晚婚或不婚越來越普遍,如果想在自己準備好時再生小孩,「凍卵」是很多女性開始思考的選項。

  2. 2021年4月12日 · 媽媽回想莉莉在幼稚園小班乳房就有微微隆起,原本以為是單純肥胖,直到莉莉在小學入學前,初經竟然來了! 經過兒童內分科邱巧凡醫師安排一系列的檢查,確定診斷為「性早熟」。 經過治療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之後,這才讓莉莉的月經延到13歲才報到,最終身高也順利達到遺傳身高。 環境荷爾蒙是什麼? 林口長庚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新竹東元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環境荷爾蒙(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又名「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 是指一類存在於環境中的物質,其化學結構與荷爾蒙相似,接觸後會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造成干擾 ,影響人體本身荷爾蒙的分泌或影響荷爾蒙受器的功能,進而引起相關疾病。 環境荷爾蒙哪裡來?

  3. 2020年9月21日 · 童年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時期,如何好好教導孩子,讓他們能夠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可以參考由哈佛醫學博士Daniel J. Siegel提出,有助於小孩大腦發育的8件事。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媽媽經編輯部

    • 然而,生個孩子,真的不會改變什麼嗎?
    • 臺灣婦女負擔近八成家務
    • 從數據來看,臺灣家庭分工呈現何種面貌?
    • 家事分工越平等,媽媽更願意生第二胎
    • 第二輪班,東亞女性的共同壓力
    • 停滯的性別革命: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副研究員,從多年研究提供幾個具體數據。根據國外不同學者在 2005、2019 年發表的論文(Gjerdingen & Center, 2005;Kim & Cheung, 2019),當家庭迎來新生兒,妻子花在家務和育兒的時間會大幅上升,丈夫的改變則不大。類似現象,也出現在臺灣。 隨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臺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節節上升,不過,家務勞動的時間卻沒有明顯變化。鄭雁馨從 2016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發現,臺灣婦女平均仍負擔近 80% 的家務,多數人白天在職場奔波,回家後,太太與媽媽們的「第二輪班」才正要開始……

    誰做家事?誰來分攤育兒壓力?乍看只是小夫妻的互動模式,實際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長年研究人口學的鄭雁馨直言:「臺灣女性在公領域和男性平起平坐,但如果私領域的性別平等沒有跟上腳步,整體生育率就很難提升。」眾多的西方調查已顯示,有沒有一個「神隊友」,將會影響女性是否想再生一胎。 然而過往的研究較少針對東亞社會,鄭雁馨採用 2016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從 3564 筆年齡介於 15–49 歲且至少有一個 18 歲以下子女的女性樣本,分析「教育程度」與「家務分工」對臺灣婦女生育意願的影響,進行本土性的實證探討。研究結果在 2020 年獲刊於美國頂尖家庭期刊《Journal of Marrige and Family》,這也是將近 10 年後臺灣的家庭研究再次登上此期刊。

    調查發現,臺灣已婚婦女平均每天要花上 6.2 個小時,包括處理家事雜務、照顧一家老小,種種占了將近八成的家務。已婚男性則大約負擔 22% 的整體家務,家事、育兒的比例相差不大。 其中,有 48.5% 的女性受過高等教育,而這些高等教育程度的婦女,通常會獲得丈夫比較多的家務支持。整體而言,妻子的教育程度、收入與丈夫投入家務分工比例,呈現正相關──當妻子的社經地位越高,丈夫越積極分工家務。 換言之,家務分工會隨著社會階層呈現不同樣貌:高社經婦女確實多了不少來自隊友的「後盾」支持。

    第二個問題:家務分工會影響生育態度嗎?當先生攬下越多家務,太太們會不會有更高的生育意願? 答案很有趣。整體來說,當丈夫家務總時數增加,妻子的生育意願也會增加,但進一步分析,還有三個影響關鍵。 首先,如果區分丈夫做了哪類家務,結果則不一樣。若丈夫是勤快地「做家事」,並不會影響妻子的生育意願;但如果丈夫分攤更多「照顧子女」的工作,妻子的生育意願會明顯增加。顯然對媽媽來說,比起多洗一次碗、多摺兩件衣服,爸爸能在孩子大哭大鬧時陪玩安撫、換尿布哄睡,更稱得上是神隊友。 此外,這個影響主要發生在「一寶媽」,讓她們更有意願生第二胎;對於有兩個以上寶寶的女性,影響不大。原因可能是,經歷過一次「育兒地獄」,媽媽們便能看清隊友的「屬性」,若先生沒有放自己單打獨鬥,新手媽媽自然比較願意迎接第二個寶寶;而二寶或三寶...

    鄭雁馨談到,女性承擔高比例家務是臺灣「跨世代的共同現象」。熟齡世代高達八、九成,青壯世代女性也依然負擔七、八成的家務勞動。 「減少的那一兩成,也不一定是先生做更多,可能是自動化幫了忙。」鄭雁馨犀利道出痛點。從掃地機器人、洗碗機常見的廣告語「解放媽媽雙手」、「讓媽媽不再腰痠背痛」,家務商品預設出的消費者形象,也恰恰說明了家務一把罩,仍然是社會對女性的普遍想像。 不只在臺灣。「育兒家事=太太媽媽」,這個如影隨形的標籤,普遍存在於東亞國家。 攤開數據,1990 年代中期,日本婦女每週家務勞動時數是丈夫的 13 倍;韓國為 4 倍,而且經過 20 年,「歐巴們」沒有太大改變,2019 年的研究顯示(Kim & Cheung, 2019)當家裡迎來新生兒,並不會影響韓國爸爸投入家務的時間。對照電影中金...

    臺灣生育率節節下滑,一谷還有一谷低,青年低薪、高房價、公托不足都可能是影響因素。但這項實證研究也反映出, 「為什麼北歐國家的生育率能回升?很大原因是,他們完成了兩階段的性別革命。」 鄭雁馨解釋,家務分工與生育率的持續走低息息相關,西方人口學家稱之為「停滯的性別革命」──大量女性活躍在公領域中,但男性在私領域的性別角色仍然停滯不前。這也是東亞文化圈面臨的共同問題,包括臺灣、香港、日本、南韓和中國。 舉例來說,請育嬰假、獨自推嬰兒車散步、上街買菜,是街頭常見的北歐爸爸群像。然而,當育嬰假政策來到東亞,2017 年臺灣、日本、韓國的爸爸使用率全都低於 10%。 「如果文化價值、社會環境沒有跟著改變,立意良善且進步的政策反而強化了性別分工。」鄭雁馨提醒。 回看電影,當金智英滿臉疲憊而怨懟的這麼說:「...

  4. 2017年8月29日 ·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一篇論文證實了這一說法:「望子成龍」是真的! 研究發現,父母對「龍寶寶」的更高期待是推動孩子變得優秀的主要動力。 這篇論文是由路易斯安那大學的Naci.H.Mocan和Han Yu兩位研究員撰寫的,題為《「迷信」能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嗎:中國龍年孩子的學校成績》。 沒有想到,「望子成龍」的傳說,竟被這篇專業論文所證實了。 這篇論文采用分省市的面板數據演算證實: 龍年出生的孩子在中學時成績比其他學生更好,高考成績和大學錄取率也要高於年齡相近但屬相不同的其他孩子們。 並且論文還證實,這種「龍年效應」主要是由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許造成的,與其他因素關係不大。 論文顯示,有些「龍寶寶」的出生其實在娘胎之前就已經被精心策劃著了。

  5. 2021年2月4日 · 從某一天開始,孩子突然有些難以理解的行徑? 你們的對話經常處於戰爭邊緣? 親子教養與溝通專業講師李儀婷也遇過同樣的難題,她運用「薩提爾模式」提煉安頓情緒的祕訣:「在親子關係中,更仰賴大人的平穩來進行溝通或對話,因此衝突發生當下,父母若能覺察自己內在出現煩躁或怒氣,讓問題跑一會兒是必要的。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親子教養與溝通專業講師 李儀婷. 行為是冰山最上層顯露的部分,也是父母透過眼睛就能看到的確切表現。 然而這個確切的表現,卻也是最讓父母迷失判斷的部分。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哭鬧,就只想處理孩子哭鬧的行徑,卻忽略此一行徑只是孩子表達的一種方式,真正要關注的是行為底下隱藏的訊息。 不過,即使理解冰山, 孩子的成長是以每半年為一個蛻變。 每一次蛻變,總有許多行為或思考模式會改變。

  6. 2021年1月25日 ·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報告 ,2000 年到 2005 年的全球生育率為 2.69 人(指 15 歲到 49 歲的育齡婦女,在無死亡情況下,一生所生的嬰兒數)。 但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統計 ,台灣的生育率卻在 1998 年就跌破 1.5 人,2019 年則降到 1.05 人,顯見台灣少子化問題已存在 20 年。 內政部日前公布 2020 年台灣人口統計,1 至 12 月出生人數為 16 萬 5249 人,創歷年新低;死亡人數 17 萬 3156 人,超過出生人數,造成台灣人口首度負成長 。 少子化問題影響層面眾多. 法制局 指出 ,少子化是系統性的問題,影響層面眾多: 教育層面。 學校班級數減少、教師超額、私校倒閉。 勞動力層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