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7年1月19日 · 2007-01-19.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見識謀斷 堅持做對的事.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在競爭對手質疑他「球員兼裁判」,走上街頭的員工高喊「毛治國不要來」之際,大概沒人知道,接下中華電信董座這個燙手山芋,是時任交通部常務次長毛治國幾經轉換的公職生涯中,「唯一無法拒絕、沒有一開始就說『不』的決定」。 先選對要做的事, 再把事情做對. 時值2000年,因應電信自由化政策而必須民營化的中華電信,釋股方式爭議不斷,員工抗議聲浪不絕。 面對局面的沸沸揚揚,曾經規畫、推動電信自由化政策,並且完成電信三法修法的毛治國,自認責無旁貸,捲起袖子,擔起改造中華電信的任務。

  2. 2011年12月20日 · 金川千尋認為關鍵人物的說法就像是神之聲」,而掌握正確資訊可說是決策的第一個基本功夫。 決策的第二個基本功夫是「迅速判斷」,因為結果會立即反映決定是對或錯,只要微調修正,即能符合企業制定的中長期目標。

  3. 2019年6月24日 · 當部屬在談話中出現「不說出真正的想法」「閃避敏感話題」「急著結束討論或離開現場」「沉默不語」「以及在對話中謾罵譏諷」等 5 種狀況,陳煥庭提醒,「重建對方安全感是第一要件。 重建安全感分為內在、外在兩面。 內在指的是整理自己的心情,當員工不願談或反唇相譏時,不要一直想著「為什麼他要這麼做」,這樣只會讓自己情緒化,而是思考「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業務 Kevin 能力優秀,但是脾氣火爆,昨天才跟組長大吵一架。 你找他想問清楚狀況,但他一直沉默不回應,這時你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來梳理情緒: 1.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希望幫助 Kevin 解決容易和人起衝突的問題。 2.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不希望因為脾氣問題,傷和氣而減少收入。 3.我該如何做,才能關係重建,彼此雙贏?

  4. 2016年11月30日 · 1. 正面面對: 避免先入為主地強迫自己正向思考,接著正視眼前的思維或感受,坦然面對內在的各種聲音,並相信這些困境或負面情緒可以幫助我們。 2. 客觀觀察: 試著讓自己和眼前的情緒分離,以客觀的角度觀察自我,就像棋手透過俯瞰棋盤跳脫「下一步」的思維一樣,藉以了解自己其實擁有更多可能性。 3. 分析自我: 辨識負面想法背後的價值觀。 你不喜歡點子被剽竊,背後的原因也許是你非常在意公平和公正。 4. 逐步改變: 思考這些價值觀為何對你重要,並根據它們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習慣或態度,逐步改善我們的生活。 延伸閱讀 / 1. 別再逼自己正向思考! 用3個練習放下情緒,真正解決問題. 2. 這才是真正的正向思考! 7個聚焦步驟讓你放開情緒、專注現實.

  5. 2017年9月16日 · 2017-09-16. 整理‧撰文 冠玟. Pixabay. 明明很努力,人生卻依舊平凡? 想成功,你該建立的2個心態.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明明很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為什麼我努力這麼久,薪水依舊只有這麼一丁點,好像永遠都跟加薪、升遷無緣」看著日漸繁忙的工作,好像愈來愈沒有休息的空檔,許多工作者可能會時不時浮現這樣的心情,甚至成為一直揮之不去的煩惱。 《努力得不到回報的理由》 一書作者心屋仁之助其實在成為心理諮商師前,在一間物流公司當19年的平凡上班族,談起那時候的打拼生活,他坦承,「我拚命地工作,從早到晚就是工作、工作,但儘管都那麼努力,卻一點都不幸福。 」在公司,和部屬、同事的關係緊繃,在家裡,和家人又不和睦。

  6. 2007年1月2日 · 金川千尋提出向市價探尋市價的觀點或許這是頗高的境界但這句話詮釋了只要能自我克制放下欲望無所執著就能磨練數字的敏銳度。 該公司的主力產品氯乙烯樹脂原料一向都是價格波動起伏大,去年8月,卡崔那颶風造成美南地區嚴重災情,災後重建帶動建材需求遽增,引起氯乙烯樹脂原料暴漲。 從8~11月都處於價格飆升階段,12月的某一天,價格又突然暴跌。 人們都會想,反正總有一天價格又會回升,而不予處理,這就是執著。 行文至此,也許你想問,懷抱自我願景與心存執著,這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懷抱自我願景預測必然發生的事情,即使遇上不可預期的偶發事件,也可以不斷修正與調整,不會執著在某一點。 但是心存執著,會隨著欲望的擴大而愈陷愈深,終致無法自拔,因此,自我克制是減低欲望、放下執著的原點。

  7. 2017年7月18日 · 1. 認識自己的原貌. 小時候,父母說的話,無論是責罵或鼓勵,常會深刻烙印在腦海裡,是你建構對自我看法的最初來源。 長大後,我們會慢慢形成對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觀察自己遇到困難時,如何與自我對話,傾向於認為自己「辦不到」還是「做得到」? 這個做法有助於了解你是如何看待自己,並以此去對照別人對你的認知。 2. 面對自己的焦慮. 「適度」焦慮可以讓自己做事更小心謹慎,但是「過度」焦慮,像是擔心承接責任會犯下大錯、請求協助會被拒絕,會容易讓人為了免於受到傷害而選擇逃避。 為了探究問題的根源,你可以記錄下自己感到焦慮、自我懷疑的情況,並試著反問自己,「我有理由要感到焦慮和懷疑嗎? 」接著再著手找出處理焦慮的策略。 請記住,我們對於犯錯後果的想像,往往比實際的最糟情況還要嚴重。 3. 與自己進行友善對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